段奕宏:《团长》让我成长
段奕宏说:“五年内,我很难再有超越龙文章的角色。”一句话,不禁让我们又喜又忧。喜的是马上就有一个比老A更帅的人物能够让我们大饱眼福;忧的是,其后五年我们看什么?《士兵》中的袁朗其实戏份并不吃重,但却迅速集结了巨大的人气,以致康洪雷都连呼意外,如今让他一跃而为男主角。可是,从袁朗到龙文章,变幻的又岂止是地位?
段奕宏说:“龙文章是个很妖孽的人,也是一个几句话、几个形容词说不清楚的人物。和袁朗比,诠释龙文章需要我更彻底地放开。”他说:“很多时候龙文章都是猥琐的,或者说小人得志,但他总是怀有希望,直到发现了自己的志向,发现了兄弟情义,点燃了自己。龙文章出场时冒充川军团团长,其实他只是几个兵油子部队混出来的军需官。这个角色很神秘,出场如神兵天降;他也很狼狈,被自己救下的人走火打穿肩胛骨;他一开始没有什么爱国心,冒充团长纯粹出于英雄情结;他没受过正规教育,只能通过煽动、吵闹来掩饰不自信,表现出来反而是狂妄。”
《团长》开播至今,因人物众多,线索庞杂,很多观众表示看得云里雾里,疑团重重。段奕宏说:“其实一开始看剧本,我也觉得很多时候匪夷所思,只有积累到最后,才恍然大悟,瞬间明白了龙文章这个人。他的成长和自省,使他对民族、情义的认知逐渐成熟和深刻,很多复杂的情绪在他心里撕扯。”“这是一个战争戏,所以它比和平年代的《士兵突击》表现出来的东西要深刻得多。我自信这次塑造的龙文章比袁朗更有层次感和厚度。”
“近一段时间实在是不想再接像《团长》这样惨烈的战争戏了。”段奕宏感慨地说。
《我的团长我的团》拍摄历时共172天,艰苦自是无需赘言的,可是所有随《团长》一路走过的人都只是说:“《团长》让我学会了很多。”
这个“很多”于段奕宏而言,既包括演技的提升,也有思想的成熟。他说:“演袁朗时轻松多了,因为那个人物不需要太大发挥。可是这次的龙文章不仅贯穿全剧,且性格复杂。拍摄完全剧后,我明显感到自己对角色的把握度有了很大突破。而且”,段奕宏的声音变得更低沉,“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剧组发生了两次意外,这对我们都是很沉重的打击。不久之前还鲜活的生命突然之间就消逝了,我不能不问自己,这样辛苦地演戏究竟还有什么意义?”段奕宏说,事故之后的他对自己的职业和生命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思考,这些都是令自己成长的元素。
张译:我和孟烦了都是“愤青”
张译是个很复杂、矛盾的人,因为据说决绝、执拗、一根筋的是他;安静、羞涩、心思细腻的也是他;而那个恶作剧、调皮、特别蔫儿坏的还是他。
“我高中时期还是一副童音。为了变声就猛抽烟,才终于将嗓子变成了如今这样。”“那时候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去做播音员,甚至在填志愿时也只填了北广,其他几个志愿全让它空着。所以即使后来浙广录取了我,我也不愿去读。”而考中戏也同样如此。张译说,主考官原本建议他第二年再去考一下中戏的其他专业,可他决然而去。当然张译的这种执拗也并非全是坏事。在战友文工团时,曾有数个领导对他直言:“张译,你演戏就是个死。”可是,当他选择在十年后转业出演史今时,观众给了他最好的证明。
“我不是一个特别愿意笑的人,也不是特别开朗。从小不合群,以至于对小时候的印象就是每天只能听见那个钟的声,然后一个暖暖的阳光射到我们家红颜色的木地板上,我一个人安静地在玩用鞋盒子装了一盒子的玩具。”张译这样介绍自己的童年。
可是,这似乎也毫不妨碍他成为《士兵突击》剧组中那个做尽一切恶作剧的捣蛋鬼。张译说:“拍戏期间只要没我事了,无论找到多粗的树枝,我就一定能找块水泥地,把它磨成很细的针,就戳甘小宁的屁股。还有就是我们敬爱的康洪雷同志,有次他洗了一件红色的内衣,然后刚晒上,出恭之后,我就给它架着梯子,把它挂到十米高的树干上。可是他竟然没想到内衣不见了,于是我就在他进屋的时候,在地上写了一行红字:这个事不是我干的——李梁。”讲到这些,张译笑得格外得意。
对于孟烦了这个人物,张译的评价是“不招人待见”:“他一开始在队伍里是个拖后腿的角色,有很多缺点,连我自己都不喜欢前半段的孟烦了。他说话尖酸刻薄,又很爱投机取巧,别人冲锋,他留在后面,保命最重要。”不过到了后半段,一个不一样的孟烦了会慢慢呈现出来,“他的缺点与他的经历有关,其实他骨子里是个热血青年,是个‘愤青’。后面他会整个人‘挺起来’,背负起应有的责任。”张译说:“其实我自己和孟烦了有点像,因为我们都是‘愤青’,你看我的博客就知道。”
张译是《团长》的眼睛,整部剧大概1500场戏,其中1450场都与他有关。问及第一次当上男主角是不是很有满足感,张译向记者大吐苦水:“我觉得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为压力太大了,而且拍这部戏很辛苦,休息时间不够,也没能有更多时间做功课。”记者问他给自己打多少分,他笑说:“六七十分吧。”张译说,回过头来看,自己的表演还是太过紧张了,“放松心态去演,其实能更好”。
李晨:男演员都该演演军人戏
凭借《士兵突击》火了的那一拨演员中,最早为观众所熟知的不是王宝强,也不是段奕宏,而是“平常心”李晨。生于1978年的李晨早在小学五年级时就曾于电影《赖宁的故事》中露脸,任了一回童星;而进入北京群星表演艺术学校后,因校园剧《17岁不哭》中的简宁,他誉满全国。
《17岁不哭》自1997年在央视黄金档播放之后,直至今天仍是每年的指定重播剧。李晨自己即使谦逊,也不得不说:“当时的情形具体有多火我无法衡量,但家喻户晓这个词应该是不为过的。”毕竟观众寄到家里的几千封来信就是铁证。
对于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而言,简宁无疑是他们心中最美的青春记忆。他不是豪门公子,也不是花样美男,就是那种温暖体贴的邻家大哥哥。会小心地带你玩耍,也会耐心地教你做题。简单明朗,宁静温和,宠辱不惊,从容淡定,成绩优秀,思想合格……可是,李晨笑着说:“其实我自己更像是简宁的反面,我从不觉得自己是个乖孩子。小时候我特调皮,稍大一点后喜欢上极限运动就更不可能听话了。”喜欢运动会和叛逆有因果联系?李晨说:“也不是说我有多叛逆偏激,就是特别好强。而喜欢上滑板、摩托赛车等运动后,受伤就是很家常的事了。爸妈自然要制止,我又不会接受,这就是矛盾所在。”李晨所说的受伤包括有一次骑车撞上路边的花坛,醒来看见满眼的花,第一反应还以为自己是进了天堂。而伤愈之后,这样的事仍然不能成为心理阴影。所幸后来在父母满怀担心的建议下,李晨选择做了演员,这才使得观众有了眼福。
《士兵突击》播出后,很多观众看着吴哲都会疑惑:“这不就是长大后的简宁吗?”李晨自己也笑着认同这种看法:“一个是优等生,一个是优等兵。我当时就最想扮演吴哲这个角色,因为他的背景以及身上所蕴含的特质都是我很欣赏的。”李晨的这个愿望没有落空,而这个长大后的简宁也再一次成就了李晨,且影响绝非第一次所能想像。
由《士兵突击》开始,李晨“军中王子”的形象开始频繁出现在荧屏。《五月的鲜花》中的周北极,《绝密押运》里的陶涛,再加上《团长》和《生死线》,李晨似乎也快成了“军人专业户”。问及是否有意为之,李晨说:“虽然不是刻意要演军人,但我也不会为了怕被定型就特意跑去演青春偶像剧。我觉得军人戏是每个男演员都应该经历的过程。”“而且,”李晨笑着说,“我现在30岁了,是该演些成熟的硬汉角色了。拍军旅戏虽然很苦,手上搽很多灰,有些渗进皮肤里了,拿牙刷使劲刷都弄不掉。尘土啊,爆破啊,危险就更别提了,但我越来越体会到军人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