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王贵与安娜》在北京热播,其势头甚至超过了编剧六六的成名作《双面胶》。作为两部姊妹剧的原创,六六为大家解读的《王贵与安娜》除却作家式的知性外,更多的则是女儿式的感觉。
写家长里短的琐碎争吵,六六太在行了,《双面胶》写得市井又残酷,《王贵与安娜》则洋溢着幸福感。听了这评价,六六也不谦虚,她说,“所有人看完以后,就一个感觉,幸福和羡慕,这就是我的目的。幸福这个词很抽象,你看了这个电视剧,就有了,很简单。”
比着爸妈写的
《王贵与安娜》的故事,六六是有亲身经历的,比起那些坐在书斋里四处打听别家生活故事填缺补漏的作家型编剧,六六下笔行云流水,王贵与安娜吵架就像打游击战,此消彼长,敌进我退,有时惹人发笑,有时又看得颇有些小紧张。最有趣的是剧中的旁白,一语点破各人的那点小心思。六六说,这旁白正是她自己,王贵与安娜是比着爸妈写的,六六的妈妈是资本家小姐,爸爸是地道的八代农民,而她的童年,是在父母吵架的阴影中度过的。“当时在我看来,没有爱情毋宁死,十几岁的时候,我绝对不可能接受我爸爸这样的人。我小时候非常希望父母离婚,不愿意看他们争吵,我的家庭不是我梦想中的生活。可到今天三十多岁的我,想法完全变了,我觉得找不到我爸爸这样的人,就是我一辈子的失败。”
给无知无畏人看的
六六认为,人的审美观点在不停地改变。十几岁的少女憧憬爱情,期待自己成为童话中的灰姑娘,爱情就是鲜花玫瑰,俊男靓女。二十七八岁的女子,开始对生活有了定向的实际需求,期待有经济基础,能够照顾自己的伴侣,这时候英俊和身材已经不重要了。可对母亲的劝告,“找一个生活型的男人”,依旧不能接受,因为这完全颠覆了对生活美的追求。人近中年时,只求有个稳定的家庭,哪怕一成不变,这时候对丈夫的要求已经不是金钱上的了,而是责任感。到了六七十岁,对婚姻的要求就一个,活得长点,千万别死了。
“在我二十七八岁的时候,依旧不能理解我父母,但我开始觉得,他们婚姻的结合是有道理的。即使他们六七十岁还一天吵五架,可我都带着欣赏的眼光看他们吵架,他们的争吵像调情。我发现,吵架就是夫妻间的一种沟通方式,一辈子吵吵闹闹的把负面情绪都宣泄掉了,然后这本来不相干的两个人,沟通得非常好。吵架对夫妻是必需的,如果是平静的,举案齐眉的,危险性很大。”
六六把这种感觉写进了《王贵与安娜》,她想,这部戏不是让人怀旧的,而是给那些对婚姻无知者无畏的年轻人看。
爸妈边看边吵
六六说:“十几、二十几岁的时候,觉得婚姻就应该是浪漫的、美好的。到中途的时候,一定会有挫折感,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很难坚持下去。现在我三十五岁了,我很羡慕爸爸妈妈能把婚姻坚守一生,把儿女抚养长大,所有的社会责任都完成了,这太难得了。因为我跟他们就过着非常不一样的生活,我自己的婚姻给我经营得像爱情小说似的,很童话,两个人也不吵架,但我觉得无论爱情多热烈的开头,婚姻走到一个段落时,一定会遇到很艰难的时候,就会有瓶颈很难突破。”
写《王贵与安娜》,六六没探究父母的想法,完全是自己对幸福和婚姻的理解。六六说:“如果我问我妈的感受,完了,她肯定说,我嫁了你爸,八辈子倒霉。她直到今天也不承认,她和我爸生活得很幸福。有次她生病住院,昏迷醒过来第一个就找我爸,她只有在潜意识里,才能感觉到,我爸对她很重要。有时候人就是这样,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就在幸福之中。”
电视剧播出后,六六和爸妈一起看,有趣的是,“我爸爸看着还评论,说我妈,‘你就是这样的’,我妈说,‘哼,你这辈子干的坏事何止这一点。’”他们啼笑皆非的吵闹,数十年依旧。
本报记者 金力维 J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