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章琰
享有“2009军旅第一剧”、“大型史诗战争剧”、“年度男人大戏”等诸多头衔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在刚开始拍摄时就让无数观众翘首以盼,然而播出后口碑却随着电视台竞争的硝烟日上而每况愈下。按理说,总耗资4000万元的投资算得上大制作,但观众看完总觉得有点不对劲,是因为其极富“文艺腔”的风格,还是拖沓的节奏,抑或是矫情的叙事?面对群众近半个月的口诛笔伐,昨日在北京为Discovery频道宣传《荒野求生秘技》节目的“团长”段奕宏奋力还击:“这是一部突破传统观赏模式的电视剧,现在不认同的观众,将来一定能接受。”
【质疑1:人物设置边缘化】
“龙文章需要先贬低自己”
有网友指出,《团长》中的主角们,个个都是主流世界之外的边缘人物,个性另类、行为怪异,中国军队的主流、精英并未在剧中有丝毫呈现,甚至“炮灰团”的灵魂人物龙文章也是自负、猥琐、拧巴的,他不停地说着各地方言时像个滑稽小丑,成了剧中最受争议的人物。
段奕宏回应:每个人都在呈现那种环境下最真实的状态,龙文章也是,他就是要把自己贬到最低甚至猥琐的地步。炮灰团成员来自各地,龙文章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他还得装得像个小丑,目的就是要留住他们,他在每个阶段的目的都不一样。可以说,龙文章是我见过的最特别的人物。
【质疑2:画面断裂不完整】
“大家太习惯常规的方式”
如果说“团长”在电视剧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那绝对不是收视率,而是闪回的频率,插叙、倒叙的使用频率。很多观众反映,该剧剪接“太前卫”,看起来太乱,甚至导致一些情节难以看懂,《团长》过分使用电影蒙太奇手段,破坏了剧情的连贯性。
段奕宏回应: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我刚看头两集的时候,也觉得有点乱,观众可能最初不太适应,因为大家见惯了很常规的方式,但我相信耐心看下去大家会喜欢的。
【质疑3:场景抄袭《珍珠港》】
“把评价的权利交给观众”
【质疑4:高潮低谷变颠倒】
“欲抑先扬是它的创造性”
不少网友表示,《团长》中本来好好的一场戏却没能做到适可而止,还喜欢用文艺电影的常用伎俩,用“反高潮”追求高潮,用莫名其妙的对白来破坏镜头,就像龙文章招魂时讲的那一段不知所以的话,让观众激昂的情绪立即黯淡下来。当然,《团长》也自有提高观众注意力的吆喝方式:在平缓叙事时,往往会频用闪回或快速变换镜头,且总要配上“呼”的一声,然而这一吆喝,往往惊得让人喷饭。
段奕宏回应:在节奏上,这部剧确实有很多突破传统观赏形式和欣赏习惯的地方,该“扬”的地方却“抑”,欲“抑”先“扬”,这就是它的创造性。观众是需要引导的,这部剧告诉了大家另一种形式、另一个可能性,它的目的就达到了。而对我们演员而言,奉献了自己的热血和感情呈上一部创新的电视剧,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结果并不重要。
【质疑5:文艺腔过于浓重】
“像戴普那样去赢得观众”
《士兵突击》曾被批太过矫情,但在《团长》中,“矫情”之风被继承得有过之而无不及。龙文章继承了袁朗的神神叨叨和阴阳怪气;其他人亦然,同样一个意思,非要换一种说法,同样一句话,非要拆开来说,弄得台词里机关重重。有网友指出,虽说“阳春白雪和者寡”,但一部电视剧如果真到了让大多数观众“看不懂”的地步,那么该反思的就不只是观众了。
段奕宏回应:话剧腔和文艺腔,确实不排除这部剧有这个问题,但这也是一种风格,刚开始强尼·戴普出道时也很另类、很文艺,也没有人愿意接受他,但现在大家看到了他的价值。我相信这部剧也会像戴普一样,慢慢赢得观众的。
【质疑6:注水情节特别多】
“一些观众被美剧洗脑了”
《团长》个别场景的拖沓冗长是最受网友诟病的地方,不少网友直言,这部43集的电视剧撑死也就20集,注入的剧情如东岸西岸官兵对垒唱大戏那场,还有龙文章被虞啸卿抓起来后,开始长篇累牍地招魂、背《楚辞》的场景。本来一开始觉得还新鲜有趣,但一个镜头播上十分钟后,观众都恨不得把电视机给砸了。
段奕宏回应:节奏上的把握主要靠导演和编剧,他们有他们的模式,这样做也有他们的原因,平缓也是一种叙事方式。现在的观众,尤其是南方观众,因为接受了太多港台、欧美影视剧的洗脑,所以喜欢快节奏的东西,但其实静下心来,看这种娓娓道来的讲故事的方式也是不错的。
有眼尖的网友发现,《珍珠港》被《团长》赤裸裸地山寨了一把,某些镜头完全照搬:飞机爆了,碎片炸得一模一样;驾驶室内,那个飞机师的背影、帽子跟《珍珠港》的一模一样,操控杆上写的字也跟珍珠港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团长》在画面精度上有所降低,色调也被处理成了灰蒙蒙的一片。除了照搬,《团长》还出现一些声画不一致的地方———旁白描叙的是“参天大树”、“古木参天”的场景,镜头中出现的只不过是稀稀拉拉的几棵矮树;虽剧中时刻突出“伏击战”,但敌方与我方隔个三五米的过家家般的打斗也让观众忍俊不禁。
段奕宏回应:存在即合理,任何一个东西的出现都有它的原因,我对此不好评价。我把评价的权利交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