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验对象:《证明》
类型:故事类真人秀栏目
播出频道:江苏卫视每周日21时30分
江苏卫视的谈话节目《证明》曾因广电总局限制“测谎仪”的通知而延播。目前,经过改造的《证明》已在江苏卫视播出3期,节目中不见了“心理测试仪”,而由专家团给出的“信任参考指数”代替。尽管如此,节目中参与谈话的嘉宾针锋相对的火药味还是令观众感到紧张、刺激,观众也对节目的创新精神给予肯定。
内容 节目现场像个“法庭”
《证明》是江苏卫视原本打算在3月1日推出的一档真人秀谈话节目,节目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值得关注的是,节目将用到一台名为come(康姆)的心理测试仪,辅助参与者判断谈话的真伪。
不过,在节目即将播出前,广电总局向各地下达了禁止在电视节目中使用“测谎仪”的通知。《证明》因此不得不延播整改。而仅过了一周,改版后的《证明》便开始登陆荧屏,至今已做了3期。
尽管江苏卫视一再说明come并不是测谎仪,只是一台在心理医学上常用的“心理测试仪”,但改版后的《证明》中还是取消了这台机器,并由一个真人组成的“信任调查团”代替。针对被质疑者的答题,“信任调查团”会给出0-50分之间的判断结果,分数越高,可信度就越高。
点评
江苏卫视强调,新出现的“信任调查团”由5位不同职业、不同观点、不同背景的人组成,已制作的节目中,团员包括注册会计师、律师、网友、记者、心理医生、教师、工人等,每期成员并不固定,会根据节目内容调整。因为调查团成员并未在电视上露脸,加上之前的一些印象,观众在观看时会把“信任调查团”给出的分数当做“纯客观结果”,这可以说是节目组最聪明的地方:既回避了“测谎仪”,又达到了同样的辅助判断效果。
说白了,《证明》的现场有点像个法庭,正反双方就像原、被告,会一点不留情面地争执和进攻,给节目带来了强烈的紧张感。从第一期湖南湘潭的“慈善乞丐”王少华被质疑假慈善、真赢利,到第二期“重度烧伤儿”阳阳的父亲是否要牟取10余万的救助款,以及第三期节目围绕“猎塔湖水怪是否造假”的争辩,话题都选择了曾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对观众来说,看着这些新闻人物在现场的愤怒、窘迫、紧张、语塞,有极强烈的真实感和悬念。
《证明》的节目形式是新颖的,它提供了一个观点对立但可以自说自话的交锋阵地。本来业内人士曾有疑虑,担心围绕关注度高的热点新闻“对质公堂”会带来制作上的难度,不过从节目预告中可以看到,家长里短的纠纷也即将出现在节目中,这为节目带来了更多可操作性。据介绍,下期节目的主题是嫂子、小姑为“谁丢弃了母亲的爱犬”进行对质,最后“信任调查团”将帮助母亲做出相对真实的判断。
人物 名嘴孟非有时太机械
《证明》由南京著名的民生新闻主持人孟非担任主持,他一贯以睿智、犀利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证明》中,孟非一改以往口若悬河的形象,显得相对沉默,这让观众感觉有点不过瘾。孟非认为,他扮演的只是一个“牵引人”的角色,必须要隐藏自己的观点。不过,在许多观众的呼吁下,孟非的风格在后两期节目中稍有改变,在节目的尾部,他会用很短的时间说说自己的看法,“话语权”有所扩大。
点评
在很多观众看来,孟非尽管作出了改变,但依然不够。
确实,因为孟非的“沉默”和严肃,《证明》显得程式化过强,节目有点“干”。有时嘉宾的阐述还没完全展开,孟非就按照节目流程很生硬地中断谈话,开始提问、回答的环节。而他一成不变的语调和表情也少了点调剂现场气氛的作用,如果能适时地“煽风点火”,或“灭火降温”,将使节目更加富有戏剧性。
观众反应 节目创新性受到肯定
《证明》节目形式的新颖受到很多观众的认可。观众王先生认为:“电视节目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多种形式的尝试,其实归根到底《证明》是谈话类节目的延伸,但谈话类那么多,《证明》试图改变传统套路的努力非常值得肯定。”至于主持人的表现,观众大都觉得严肃有余,灵活不够,他们认为:“孟非的评论很精准,很犀利,可是在《证明》里发现他不怎么爱说话,只在节目最后评论几句,我们觉得很不过瘾。”
检验报告
关注指数:关注
口碑指数:创新
检验结果:合格
信报质检小组
本期执笔 信报记者 王大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