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娱乐讯 3月31日《非常说明》请到中国收藏领域的传奇人物马未都,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馆长,家里收藏了不少古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不过你了解他年轻的时候是做什么的?《非常说明》将为您解答。
如果我说,马未都年轻的时候是个热血的文学青年,和诗人顾城齐名,他发布的一篇文章,在中国的主流媒体引起轰动;他还是一个颇有名气的作家和编辑,发掘了后来的大作家们像苏童、王朔等人;他还组建过海马影视工作室,和王朔刘震云等人制作了《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挺热的室内剧。同样是他,却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在做编辑做得不错的时候,又跑到影视圈折腾、还花了十几万开了个海马歌舞厅,最后又莫名其妙的收场云云。您一定听糊涂了,一个文学青年、一个小学肄业生、一个影视编剧、一个歌厅老板、一个鸭场投资者、一个博物馆馆长,这些看上去压根没有联系的社会角色,为什么能矛盾的出现在一个人的人生里?
没错,马未都曾经在1981年凭借小说《今夜月儿圆》调入《青年文学》当编辑,从此步入文学圈,后参与策划了电视连续剧《渴望》、《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80年代,当人们正在为每月几十元钱辛勤工作时,马未都就已经月入数万,90年代又转行成为大名鼎鼎的收藏家。他的人生充满了神奇,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是什么成就了他的收藏?他在面临命运的十字路口时,为什么总能一马当先,走在别人的前面?
《非常说名》节目现场,马未都将为您一一解答他的人生传奇。敬请关注3月31日晚八点,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非常说名》。
神秘的第一桶金
如今人们都知道,搞收藏可是需要本钱的,一件器物小则几千,大则千万,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马未都的藏品到底值多少钱?恐怕没人能说出具体数字,但是人们不禁要问这搞收藏的钱究竟来自何处呢?有人说了,他下手早啊,20年前一件古董才多钱啊,便宜!可您别忘了,那个年代人们挣的也少啊。八十年代的马未都还是一个小编辑,就算偶尔有些稿费收入,可要和收藏的投入比起来还是杯水车薪的,更何况当年的马未都还时不时的干点赔钱的买卖。
说到这,讲点题外话。经历过90年代的人或许还记得当时有一部叫做《海马歌舞厅》的电视剧,这部片子拍摄的最初动力,就是因为马未都当时开了一个歌厅就叫做“海马歌舞厅”。当时投入43万元,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一笔巨资了。据说开业当天大腕云集,在京城数得着的明星都到场了,其规模堪比当年的春节晚会。不过很不幸,这歌厅只经营了一年就倒闭了,先透漏一点这歌厅倒闭和经营无关。反正是一年之内马未都在歌厅上就损失了30多万元。您想想这在当时是多大一笔钱啊!
书归正题,咱们还得说说这马未都的第一桶金,您想想90年代仅一个歌厅他就能损失几十万而不伤元气,可见在那时他的身价已经不菲了。据马先生私下里透漏早在80年代他的月收入颇丰了,其数字在今天说来任让许多人遥不可及。
那么这笔收入究竟来自何处?到底是多少钱?巨额投资的歌舞厅又因何倒闭?敬请关注3月31日晚八点,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非常说名》。马未都将为您讲述他的传奇前半生。
世界上最贵的鸭子
老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这话一点不假,人要是太有名了离倒霉就不远了,马未都也没能逃出这个规律。
八十年代末期的马未都在圈内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人物了,虽然他从未刻意显示出自己的富有,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人“不差钱”。于是有朋友介绍他涉足其它行业,增加收入。说白了,就是让他钱生钱。那么具体干点什么呢?朋友介绍他投资鸭场,培育种蛋。据说当时一只鸭蛋的市场价格是几毛前,而一只种蛋则最少能卖1元钱。这着实让马未都心动了一下。
为了安全起见,他特意开车到鸭场考察了一次,满眼望去白花花的一片少说也得有几万只鸭子。场长热情的接待了马未都,并向他承诺,若是能投资鸭场,从来年三月份开始每天产蛋收入的一半归他。这几万只种鸭就算每只每天下一只蛋,每只蛋卖一元钱,这一天收入也得几万元啊。想着来年每天起床就能收到几万元人民币,马未都高兴极了,一次性向鸭场投入8万元。接下来的日子就是等待收获季节的来临。
那年的春节,马未都收到了鸭场送来的鸭子,肥得很。虽然不是很好吃,但证明人家没有忘记自己,马未都依旧很开心。但接下来的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第二年五月份,马未都再次来到了鸭场,而眼前的一切让他大吃一惊。
究竟是什么让马未都吃惊不已?八万元的投入为何只换回一只肥肥的鸭子?敬请关注3月31日晚八点,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非常说名》。马未都将为您讲述他的传奇前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