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倾城之恋》播出 浙江卫视引爆张迷口水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2日19:27  新浪娱乐
《倾城之恋》播出浙江卫视引爆张迷口水仗

《倾城之恋》剧照

《倾城之恋》播出浙江卫视引爆张迷口水仗

《倾城之恋》剧照

  新浪娱乐讯 正在浙江卫视播出的《倾城之恋》,引发的观众口水有如黄河泛滥,质疑“中国第一编剧”邹静之把张爱玲这部冷清、现实的爱情短篇小说变成了积极、阳光的爱情正剧。更有观众直接致电浙江卫视,声讨邹静之改编尺度太over,指责邹大编剧“种豆得瓜”太不靠谱。

  邹老师不急不躁,以一句“小说只是给我们留下了一粒种子,我没把它当瓜子嗑了,而是让它有了新的生命力。”来坦然应对。

  俗话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是一颗豆种结出个大西瓜,熟悉了转基因技术的大伙儿,估计也不会太惊讶。而且,这豆种出来的西瓜,或许味道相当不错。《倾城之恋》的电视剧版和小说版,本身就是两个品种,邹静之就如同拥有神奇的转基因技术,将这两种艺术类型贯通和联系起来。食客们一定要在西瓜中找到豆子的味道,那可能性自然是极少。张迷们一定要在电视剧版本的《倾城之恋》中,找到小说版本的神韵,失望基本上不可避免。这种要求,出发点就是有问题的。

  当然,这转基因技术,也分高下。豆子种出来的西瓜可能美味,也可能味同嚼蜡。细心观赏央视八套正在播出的内容,只能赞叹邹静之老师不愧被誉为“中国第一编剧”,能将张爱玲短短的两万八千字内容转基因成洋洋洒洒的34集电视连续剧,且不仅留有小说的一些神韵,放大的部分还非常营养,很有嚼头。 “该忠实时就忠实,该放大时就放大,该演绎时就演绎。”这中间的分寸,邹老师在这个时代把握得是恰到好处。

  小说中的范柳原和白流苏,“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若在电视剧中,依照张爱玲冷淡与孤傲的个性,把这两个人在爱情与婚姻中的小九九塑造得入骨三分,估计本指望着放松一下的观众们,都要犯上抑郁症了。中国的电视剧是温情脉脉的媒体,若不想直接进片库就不得不抹上些许脂粉。于是白流苏温暖了很多,花花公子范柳原在前史中成了痴心郎、与黑帮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样的加工处理,原味丢了不少,算是演绎。白流苏在家里的艰难处境、破败白家与暴发户唐家的勾心斗角、唐家老少姨娘的轮番上场,是张爱玲眼中旧家族的样子,只是放大了而已。男女主人公相遇后,这试探、进退攻守的成人游戏,与原著的感觉相差无几,是忠实。 “一个城市倾覆了,成就了一对年轻人的爱情”,这是邹静之所坚持的魂。这个魂有些姗姗来迟,可终究是来了。不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静静欣赏完电视剧版的《倾城之恋》,可以说邹静之用一颗好种子,细心浇灌出枝叶烂漫别样的花。而这枝叶,依稀有那种子的身影。

  若要这花,散发出种子原本的气息,本就不该用电视剧这盆来栽,电影应更为合适。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电影获得的认可也相对较高。可问题是:散发出种子原本气息的才是好花吗?好的种子,凝炼着人性的基本要素,在不同的时代,赋予这基本要素不同的内涵,这颗种子才能不被人遗忘或者更为人所知。所以,邹静之这版的《倾城之恋》,提供了一个大众化的文本,也帮助这颗种子将来能开出更多的花。

  借用邹静之的话:“一个年代唱一个年代的歌,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有不断被改编的可能性”。小说《倾城之恋》,流传到这个时代,已成经典。电视剧版《倾城之恋》,若干世纪后,谁说不可能是烙着这个时代印记的经典?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