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继《闯关东》、《沂蒙》之后精心打造的又一鸿篇巨制,《南下》已确定于近期开机。日前,记者采访了该剧编剧——
追寻父辈的足迹
赵冬苓坦言,在刚接下《南下》剧本的创作任务时,她曾经愁得不得了,因为对那段历史并不熟悉,不知要从哪里下手。
为了寻找创作素材,去年8 月,赵冬苓沿着60多年前山东干部南下支援全国解放的足迹,奔波在苏沪浙的大地上,与经历过那段风云变幻历史的山东老乡们促膝交谈。这次采访,让赵冬苓一下子找到了感觉,原来的很多想法也都改变了。
“通过与这些南下干部交谈,使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从农村走向城市,从泥腿子到城市管理者的蜕变过程,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我们父辈这一代人所经历的怎样的人生道路。”赵冬苓说,“我的父亲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只是没有南下。但在思想观念方面,他们这一代人大致相似。现在看来,也许我们会觉得这一代人的观念有些僵化,思想有些陈旧,甚至还会疑问‘人会这样生活的吗’,但事实的确如此。他们那种一辈子坚定地附着在一个目标上,信仰如此单纯而又如此矢志不渝的人生态度,的确值得我们这些后辈敬重。我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写作《南下》这个剧本的,而这种敬重之情也完完全全地体现在了剧本之中。我希望能够通过这部电视剧,让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能够了解我们的父辈,了解这段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记忆的历史。”
不写“草莽英雄”
近几年来,在反映新中国成立前后那段历史的电视作品中,以“草莽英雄”为歌颂对象的屡见不鲜,像反响较为强烈的《亮剑》、《历史的天空》、《狼毒花》、《激情燃烧的岁月》等等,对此,赵冬苓认为,在我们的队伍中,的确不乏“草莽英雄”这样的人物,而草莽英雄也因其性格鲜明更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但如果还是按照这个思路写,那就落入俗套了;另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南下》所反映的,是已经走进城市,并且已经成为城市管理者的执政党,这样的重任,绝不是只擅长打打杀杀的“草莽英雄”所能担负的。“因此,在《南下》中,我从创作之初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不再塑造‘草莽英雄’,我们的英雄,要和‘草莽英雄’划清界限。”赵冬苓说。
据赵冬苓介绍,《 南下》所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孟思远,开始并不是以英雄面目出现的,他是一个纯朴的农民的儿子,革命胜利了,一心只想在家里过安稳日子,在服从组织决定南下后,又在南下过程中不断犯错误,在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一步步成长起来。她说:“从一个农村纯朴孩子到城市管理者,这样的人生跨度的确比较大,有着种种不适应也是在所难免。孟思远个人的这种成长过程,也是与我们党自身的成长壮大一脉相承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大批干部的南下史,也是我们党的成长史。”
直面婚姻危机
赵冬苓表示,追寻南下干部的足迹,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那就是困扰众多南下干部及其家庭的婚姻问题。否则的话,就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她说,还在进行电视剧《 沂蒙》的剧本创作时,她就了解到很多南下干部在这方面所出现的危机,并在《沂蒙》中有所涉及。
“ 不过,我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现在已经有所不同。进行《沂蒙》创作时,对于那些一进城就把农村老婆甩掉的事情,我基本上采取的都是否定的态度。如今,通过与众多南下干部交谈,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尽管说,一些南下干部的这种行为,从道德层面是永远也讲不过去的,并对他们留在乡下的妻儿老小造成了难以想像的伤害,但从另外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人的眼界已经远远超出以往,你还要求他永远背着传统的包袱,也是不合情理的。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也不管我们怎么指责历史的不公,历史就是这样前进的,这就说明,如果一件事情成了普遍现象,那它就一定存在着历史合理性。”赵冬苓坦言,“我的这个观点,说出来肯定会招人骂,但我还是要说,历史和道德,往往存在着某种错位。在《南下》这部电视剧中,我要把这种现象的合理性和错位的必然性写出来。” □本报记者 杨国胜 实习生 李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