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康洪雷首度回应质疑:为了想表达的只能有所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7日11:19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赵文侠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热播时,导演康洪雷总以“全剧播完了再谈”为托词一直回避媒体。清明节这天,他竟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某周刊举办的“追问《团长》”座谈会上,首度公开回应观众对《团长》的困惑与质疑。

  ●铺垫多是为了后来的升华

  在抗日战争中,滇缅远征军的战场绝非主战场,然而,这一段战争又异常惨烈,可歌可泣。很多观众看这部剧的初衷,是有着一种看战争大片的期待。然而,在《团长》中,真正能让他们置身其境的战争场面,恐怕只有围绕南天门的两场战斗。而电视剧的主角,也不像时刻准备慷慨赴死的壮士,在很多时候,他们更像是败兵逃兵;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战事起伏更多的让位于兵油子孟烦了自己的内心冲突、炮灰团弟兄之间的口头和肢体冲突,以及炮灰团与主力团的冲突。导演康洪雷对于如何还原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物的特定心境,做了自己的创作阐述。

  “那个时候的人比我戏里表达的还要顽劣,但你一定要找到他为什么这样的原因,然后你要看到他最后的终极目标是什么。龙文章也好,孟烦了也好,怎么有那么一种让我们不能接受的生活态度呢?这是为了后边的升华做一个比较极端的铺垫。”康洪雷表示,在那个生死的岁月中,可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八年,当死是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的时候,人不可能总是正义凛然或总是置身事外。那样,你可能一天都活不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人首先要求得生存。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也特别想做一件军人本该做的事,可没有一个人一个政府带着他们做这种正确的事。他们又不想此时此刻就这么死掉,于是就采用了一种我比无赖还无赖的存活方式。但这些人内心世界的良知是没有泯灭的,当虞啸卿站在台阶上说带他们去缅甸杀鬼子的时候,孟烦了在颤栗,那不是害怕,是兴奋的颤栗。

  ●有意极端刻画龙文章

  无论是作为川军团还是炮灰团,作为团长的龙文章都是这部戏里的旗杆式人物。在虞啸卿的眼里,龙文章既是一个短兵相接的天才,又是一个叫花子般的兵油子。在孟烦了的眼里,龙文章既是一个不用猜忌就可以把命交给他的老大,又是一个把命交给他就会没命的凶神。对龙文章的妖魔化设计,很多观众感到不解。

  康洪雷解释道:“我总想把这个人物的内心和他的手段尽量向两个极端分离。大家可以设身处地地去想那个时代。整个一个军队被挤在一个狭小的滇西,离自己的家乡十万八千里,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把貌似散沙一样的这帮人组成一个有战斗力的团体,做一件你想做的事情,光靠铁血誓言是没有用的,那就一句话,来点实际的。什么是实际的?龙文章能给你什么?枪,没有;物,没有;但他一定有自己的手段。”

  “我觉得在龙文章身上有很多今天对历史,包括对未来的思考。他可能会提醒我们,让我们不再睡觉,不再安逸,让我们知道要努力,要团结。”康洪雷说。

  ●诗意的结尾是一种感伤

  一个老者左手拿着白菜,右手拿张报纸,穿行在今天的街道上。曾经的战友依然是年轻的样子从他身边擦肩而过,孟烦了的独白在空气中飘散着……有不少观众不明白为何不给《团长》一个悲壮的结尾,而是用了这样一种诗化的、文学的方式。

  康洪雷说,采风时,从松山主峰阵地回到宾馆,他和编剧兰小龙相对无语,最终兰小龙还是没忍住失声哭了。“为什么哭啊?是对这段历史无知的一种愧疚。”在滇西、腾冲他们看到了很多活着的战士,脸上没有当兵的劲头而是一份平静,通过查看档案吃惊地发现他们的祖籍是武汉、河南、河北、广西、福建,可他们的脸上再也看不到异乡人的感觉。“他们嘴里说的话包括状态全是滇西人,是什么让他们留在那里?不单单是爱情、无奈、伤病和没有钱,我想他们可能用这样的方式和他当年最好的兄弟和战友们在一起。于是《团长》有了那样一个结尾。”

  看《团长》,不少观众觉得压抑。画面总是暗暗的,剧中人穿着邋遢、灰头土脸的,似乎能让人闻到汗臭味。对此,康洪雷的解释是,历史的真实比戏里还要残酷得多。他也提到特别喜欢把男人放在一个最艰苦的环境下,让观众看到他的个人魅力和创造力。

  康洪雷说:“我们拍电视剧要赢得更多的观众看,这是很自然的,但有时候为了一个你突然认识到的特别想要表达的东西时,只能有所舍,当然求新肯定是有风险的。” RJ073 郑福德 摄

  记者手记

  原型被冷落的悲哀

  导演康洪雷选择清明节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敞开心扉”,似乎有一种特别的纪念意义在里面。4月4日,他与远征军老兵赵振英、尤广才一同在《我的团长我的团》座谈会上对话媒体和热心观众。

  “2007年4月4日,我和编剧兰小龙来到松山阵地,阵地前是一个巨大的墓穴,墓碑非常残破,依稀看到祭奠的碑文。在那里祭奠的只有我们,当时感觉特别苍凉和对不起。”这份悲凉让他们感到了一份责任,“将近7000名将士长眠在这儿,可是清明节却没有人来祭奠。从那天起我们决定要做一个事儿,这个事儿做对了。”现场康洪雷的这段独白让人感动。

  然而,尴尬的场景却在此后的一个环节中发生。康导回答完主持人、观众的所有问题后走下台,接下来是两位年过九旬的远征军老人讲述当年的亲身经历,其中一位是原远征军54军14师40团第一营营长赵振英,另一位是原远征军54军50师特务连连长尤广才。就在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步履蹒跚地向台上走的时候,不少“粉丝”见康导匆匆离场,也纷纷离开座位追出去索要签名。随着场上的一阵骚动,座位也空了不少。

  康洪雷是从新剧《大奠基》拍摄地百忙中抽身而来的,他的“对话”结束了,按说离场也无可厚非。不过,谁让《团长》是以中国远征军为背景的,这两位曾在枪林弹雨中拼杀的老兵此行并不只是捧场,也是为电视剧做解读,还原历史真相。作为导演是不是也不妨听一听?而匆忙起身的那些观众是不是也该为远征军老兵心存一份尊重和敬意呢?

  虽说后来,两位老人的讲述让台下观众频频以掌声回应,但刚才上演的“追星”一幕也多少让人觉得有些悲凉和不该。我们忽略的,其实是康导试图在电视剧中传达的,也正是我们这个民族应该永远铭记的。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