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会诊《潜伏》为何这样红:类型剧跳出套路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3日11:17  北京日报

  本报讯(记者赵文侠)“事先几乎没有任何炒作,是一播而火,越来越火,印证了一句话,只要是金子,一定会发光。”前天,在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热播剧《潜伏》研讨会上,影视评论家李准表示,《潜伏》火到这份上,缘于对题材、审美方式的一种独特的精神发现。

  娱乐中承载崇高主题

  《潜伏》在北京卫视播出最新收视率已突破9.6%。在网络上,该剧已拥有了一批自称“潜艇”的狂热粉丝。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认为,《潜伏》热播、热议、热评以及光碟的热卖,体现了“真正核心价值”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崇敬、敬仰和追求。“《潜伏》阐述的崇高主题就是信仰的力量、向上的精神和崇高的爱情,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拥有的内涵。”

  该剧导演兼编剧姜伟表露心声:“十年前拍戏、写剧本,对自己就有要求:一要‘好看’,二要‘向上’。‘向上’是我们这个年纪创作者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东西。”

  在创作《潜伏》时,姜伟给自己制定了提示备忘录,“里面有很多积极向上的东西,但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知道就行,千万不要露出来,尽量让说教变得含蓄。”

  化流俗为创新

  《暗算》之后,刮起了强劲的谍战风。“很多剧都一样,编一个故事而已。有人用‘特务胜似美娇娘,恐怖起来吓得慌,敌我之间斗狠忙’等几大俗,来比喻谍战剧已到穷途末路。而《潜伏》让人眼前一亮,抛开了所谓常规的谍战、叙事的方式。”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郭运德说。在他看来,《潜伏》让人们做了一次智力保健操,智慧的愉悦是成功的砝码。“大戏小做、假戏真做、武戏文做这三方面诠释得恰到好处。”

  评论家范咏戈表示,谍战剧有很多规定性的元素,《潜伏》把这些传统元素做了新的挖掘和整合,用到极致。“我把《潜伏》比喻为‘化蛹为蝶’,实际上就是化流俗为创新。”他解释道,作为类型剧,《潜伏》有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元素就是险象环生。谍战剧的另外一个传统元素是设置美女三角,《潜伏》在这点上运用到了极致,设置左蓝、翠平和晚秋三个女人在余则成身边。其中最抢眼的就是余则成、翠平这对假夫妻的冲突。

  把宝押在人物上

  《潜伏》中的人物让观众津津乐道,无论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很夺目。清华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院长尹鸿认为,中国拍类型剧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大量类型剧都把宝押在题材和情节上,试图靠所谓的够力气、够复杂、够惊险抓住观众,但基本效果都适得其反。而《潜伏》则为中国类型剧提供了一个典范性的样板,真正在人物创造上下功夫。“大多数类型剧在功能设置上都会设置敌人、叛徒,摇摆者、女特务、男特务,却没考虑性格定位,但这个剧做得非常精彩。”

  评论家仲呈祥认为,《潜伏》剧本为高等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范本:类型剧怎么写?谍战剧怎么写?“我们反对专门写坏人的好、写好人的坏那种非英雄化倾向,《潜伏》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表象的复杂性,恰恰与当下流行的非英雄化倾向划清了界限,也与那种简单化的非此即彼、不黑就白的倾向划清了界限,吸引力、感染力、新鲜感也由此而来。”

  研讨会上,专家们也提出了中肯意见。比如有些情节还欠推敲,像陆桥山坐车盯马奎和左蓝造成的误会,虽是设“计”,但让人感觉不真实;余则成没有杀逃亡地主,在人性和党性、自我生存和他人生存上,矛盾处理的火候不够等。

  姜伟则坦言,这个戏拍得比较苦,拍摄时间比较短,在制作上、镜头上、画面上、调度上都有粗糙的痕迹,“几乎每场戏都有遗憾。”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