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即将落幕,目前北京电视台收视率已经高达9.6,播出期间该剧赢得的好口碑更是空前。值得注意的是,该剧出品方曾经推出过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影视作品,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沉默的证人》、《大浴女》等等,而《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沉默的证人》等剧也同样出自姜伟导演之手。
为什么这个团队能够指哪打哪,在竞争激烈的影视行业稳步经营和发展?为什么一位低调的导演能不断施展大手笔,拍摄出令人心服口服的佳作?这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
选好题材
紧贴“地面”,绝不跟风
《潜伏》起始于天津作家龙一的一部仅14000字的短篇小说,而它的发掘者是冬阳青雨影视有限公司的两位负责人,《潜伏》的出品人和制片人张静、张宏震。
张宏震介绍:“2006年起谍战戏风起云涌,那时就有很多人劝我们拍一些时髦的谍战戏,但是我们一直在等,一直到龙一老师的小说放到面前,我们觉得机会来了。”
看到姜伟花了10个月时间改编的剧本后,张静已经有了胜算的把握:“从拿到剧本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部剧会红,但红到这种程度,也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敏锐的触觉给张静、张宏震带来了一次次成功先例,包括之前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沉默的证人》、《大浴女》等。谈到创作题材的选定,张宏震说:“我们一直在和姜导合作,审美习惯比较相同,大家认为好的东西都是特现实主义的,我们管它叫‘贴地面’。我们对剧本要求很严,有的剧本拿到手上一看就没什么感觉。”
张宏震表示,他们一直不太乐于跟潮流、做概念,很少把精力放在每天关注影视圈不断出现的“热点”上,像《丑女无敌》等类型剧他们从来没想拍,也不敢拍。
守住底线
观众喜闻乐见,绝不注水
很多观众看《潜伏》都表示“喘不过气来”,甚至不敢上厕所、接电话,因为错过一场戏剧情可能就连贯不上了,这和近年来司空见惯的注水影视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专家也表示,“这个戏的结构做得相当好,非常紧凑,每一集当中,特别注意悬念的设置,姜伟在每一集快到结尾的时候都注意打点,自觉尊重电视艺术的规律,没有注水的现象,现在的电视剧注水现象非常严重。”
《潜伏》剧情紧凑,故事环环相扣,全剧却只有30集。其实说起来,就《潜伏》包含的故事、人物容量,抻成50集并非难事。从表面的数学计算上看,30集和50集给出品方带来的收益会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加长版《潜伏》”一定不会达到现在的收视效果,也与张静“拍出大家喜闻乐见的电视剧”的愿望相违。姜伟更表示,从10年前到今天,他拍戏、写剧本的基本原则从未改变过:要好看,要向上。
现实中,“好看”却并非是所有导演都能坚守的创作底线。
氛围宽松
创作环境最好的剧组
《潜伏》剧本写了将近一年,拍摄却只用了62天,可谓又快又好。而几乎《潜伏》所有的演职人员谈到拍摄过程,都由衷地说“这几乎是我见到的创作环境最好的剧组”。拍摄中孙红雷等演员都曾提出过各种建议,不少台词都是演员们建议加上的。
导演姜伟与出品方的合作也颇像个“奇迹”,长达10年之久,这在影视圈里也是比较罕见的。姜伟说:“首先算是志同道合吧,而时间长了大家也有情感了,已经变成朋友了。另外我的性格也比较保守,他们都很照顾我,呵护我,彼此当家里人看待。”
对于姜伟的才华和人品,张静、张宏震也同样佩服得五体投地,在一个规模不亚于一家中等规模公司的剧组里,以创作为核心的相同理念,加上相互的信任和包容,这个团队推出了一部部佳作。
树立精神
坚持并巧妙表达信仰力量
观众看《潜伏》,不仅是在看一段传奇故事,而是不断地被剧中涌现的精神力量激励和感动。如左蓝牺牲后余则成朗读《为人民服务》的情节,余则成和翠平两个人的入党宣誓,余则成鼓励晚秋走上革命道路的那一长段念白等等,专家认为:“剧中没有口号,没有把直白的东西硬塞给观众,但其对信仰、精神的坚持表达得非常彻底。”
渴望坚守精神家园的导演不在少数,但现实情况是,大量文艺片稀汤寡水的剧情必须配合着“导演阐述”才能感动观众,观众们难以自觉地被作品本身触动。
姜伟有个习惯,在拍摄过程中他都随身带一本“导演备忘录”,上面记录的都是他要表达的东西。但从来不会拿出来给演员看,更不会硬塞到观众手里,他说:“我时刻希望观众感受到精神、信仰这些东西,但希望他们感受,我不想直接露出来,会有意藏起来……教学中我经常碰到学生拍摄的作业一塌糊涂,但他会迫切地跟我解释这个镜头是什么意思,那句台词表达了什么……每次我都说,你能拍个不用解释能让我看懂的吗?”
姜伟认为,“精神”是很多中年导演的强项,尤其是经历过上世纪70、80年代所谓激情理想的人,树立精神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通过演员、通过故事表达出来。
细节严谨
最没有漏洞的历史剧
《潜伏》的细节十分出彩,充满想像力和创造力。专家认为,像余则成在家门口撒灰的专业手法、翠平认字的问题、余则成打李涯的耳光等等情节,都能做到前后呼应,细节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创作者把普通、常规的生活情景,有机嫁接在谍战戏中,做得非常成功。
同时,《潜伏》中或明或暗地出现了大量历史真实人物和重大事件,也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被观众认为是“最没有历史漏洞的谍战剧”。
对于历史和细节真实的运用,姜伟认为这更是个手法的问题,“历史真实在情节中带出来,但不能牵强。如果为了历史真实‘言必称希腊’,言必称事实,完全跟着真实性走,这就坏了。”
姜伟认为:“历史真实究竟什么样,今天的人并不知道,因此要做到是不是历史是愚蠢的,而是要做到像不像。有人经常拿个剧本说,这是真实的,因为我爷爷就是这样的,我说这样你就错了,你需要明白要的是什么。真实在我心中并没有多大价值,底线是给人提供个可信的基础。出现漏洞不可避免,但我一直认为这可以解决,有时候要回避,有时候要弥补,绝不能出现硬伤。”
导演踏实
厚积薄发,文如其人
姜伟不事张扬,但他的创作能力却时常令人震惊。很多时候,姜伟把人们对《潜伏》的褒奖归结为“技术问题”,但他对技术问题的较真也不是所有同行都能做到的。
作为姜伟的同学,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薛晓路说:“在很多人眼里,姜伟好像是突然出现的创作者,但作为他的朋友、同事,会觉得完全不意外,我想算是厚积薄发,文如其人,他的严谨和认真可能是这个戏成功的一个非常大的元素。那么多谍战戏都不能把当时的整个历史背景做那么细致深入的研究,把历史和创作虚构那么好地结合起来,不努力做功课是绝对做不到的。”
此外,薛晓路对“创作者的正直、正确、向上、向善的创作原则”也非常有感触,她说:“就我对姜伟的理解,他不是一个跟风的作者,一定是一个作品触动了他,打动了他,触摸之后有了真正的内心的感悟之后他才会做这个作品。一个作者的严谨、认真、不跟风、不走机会主义路线,踏踏实实做戏的心态和创作理念,对一个戏的成功有非常大的作用。”信报记者王大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