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川籍教授“组团”亮相《百家讲坛》

  央视《百家讲坛》将在抗震救灾周年之前连续10天播出《蜀地探秘》

  临近抗震救灾一周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将推出《蜀地探秘》系列节目。和以往易中天、于丹等学者讲解的文史类节目不同,《蜀地探秘》首次讲起文化遗产,而此次特别节目,邀请到4位土生土长的四川教授和1位四川文化爱好者讲学。

  连续10期《百家讲坛》探秘蜀地文化

  去年4月,得知央视《百家讲坛》要到四川高校遴选主讲人,西南民族大学王启涛教授立即报名。研究了20多年敦煌吐鲁番及巴蜀文化史,作为土生土长四川人来介绍家乡,他说“当属人生幸事”。经过六重筛选,声音浑厚、身材敦厚的王教授在50余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他的主讲题目确定为《李冰与都江堰》。

  《百家讲坛》蜀地探秘节目正立意于用文化的形式慰问灾区人民,支持灾区群众精神家园重建。王启涛历时7个月伏案准备,在北京提前完成录制。由于效果良好,栏目将档期延续到10期,又邀请到武侯祠博物馆梅铮铮副研究员、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张擎副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孙华教授(绵阳人)以及深谙古代文学研究的南京大学莫利锋教授。

  全国首次川籍教授“组团”开讲

  从5月11日起,四位本土学者和一位四川文化的爱好者就将在百家讲坛上为全国观众揭秘四川传统文化。《百家讲坛》将连续10天播出《李冰和都江堰》、《三星堆文化之谜》、《金沙遗址之谜》、《武侯祠》及《杜甫草堂》揭秘。据了解,以大省份团队形式登上《百家讲坛》开讲,在全国尚无先例。

  颠覆传统挖掘文化遗产展现四川特色

  对这次通过“海选”登上讲坛的川籍教授来说,当然要展示出“四川特色”。过去讲坛都以文史类演讲为主,此次四川展示则给《百家讲坛》带来一缕清新之风——栏目内容首次从过去的经典、史书转移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探究,还向考古方向做了延伸,例如《李冰与都江堰》中涉及到了水利等科学内容,这在过去不常见。

  “首次上此类节目,肯定要给四川扎起啊。”录制要保证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观众都能听懂,这对平日给研究生讲课的王启涛来说是个挑战。为达到这个要求,王启涛在从机场“打的”赶往五棵松录制地的过程中,还将出租车师傅当成观众试演。他一上车就问师傅“您去过都江堰没”,师傅说没去过愿听他介绍,王启涛便打开话匣子:“都江堰可神奇了,他是世界上唯一到现在还在持续使用的无坝水利工程,抗战时期敌人来轰炸,硬是没有找到大坝在哪里……”演练时做到有依有据,王教授还力争生动诙谐。记者肖笛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