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5月12日汶川地震一周年祭,《艺术人生》给观众奉献一台特别的节目,节目组请来了四位作家,张贤亮、王海鸰、毕淑敏、麦家,和大家一同分享他们对灾区的关注,对时代和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以及他们曾经面对人生困境,重获信心的独特经历与感悟。中央电视台三套13日20:36播出《艺术人生》之《坚信·成长》。
在筹备这期节目时,编导亚菲曾经想过请主持过抗震救灾节目的几位主持人作嘉宾,也考虑过把几位地震的亲历者请到节目现场。之所以最终决定请四位作家作嘉宾,是因为觉得,作家更能以敏锐的感觉和独特的视角观察社会,洞悉人的心灵,用生动深刻的文字给人以智慧和力量。而且,一年来,这四位作家都与四川灾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一直关注着灾区。地震发生时,毕淑敏就在海外游船上募捐,后又到北川中学讲课。王海鸰随抗震救灾小分队到灾区采访。麦家在地震发生后,与其他作家一起发起募捐,为灾区援建乡村小学。张贤亮也曾在地震发生后,到成都启动旅游仪式。
在一周年的日子里,这四位作家更会用他们的真情和智慧,给灾区人民以不同寻常的关照。
编导把本期节目分为三大版块,分别叫做“新闻”发布会、“信心”阅读会和“绝境”故事会。
“新闻”发布会——感悟
用播放和感受“新闻”的方式做节目,是一个新的创意。灾区的新闻,人人都在看,洞察新闻传达的深层次意义,却需要格外用心。
在节目中,播放了三段有关灾区的新闻,四位作家分别对此谈了怎样的感受呢?他们又提出了那些建议?对于灾区,他们又有哪些特别的关注点呢?
一条关于北川20对重组家庭新人举行集体的婚礼的新闻,让麦家感受到他们已经走出了苦难。毕淑敏从中则看到了生命的链条既有脆弱的一面,也有其永不折断的坚强的一面。
一条关于一对年轻的夫妻在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女儿,一年后他们又生了一对双胞胎的新闻,让王海鸰看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的品质。
另一条新闻说的是一位在地震中失去了双腿的小姑娘,最近在吹奏葫芦丝大赛上,获得了并列第一名。但是,这个小姑娘话比地震前少了,却更知道体谅父母了。张贤亮对此的感受是,苦难会让一个人成熟,苦难是一个人成熟的最好催化剂。而作为心理学家的毕淑敏要告诉人们,人在遭受巨大的苦难以后,是靠什么来恢复的?
在节目中,观众还会看到,为什么张贤亮会发出“同情和抚慰那些不坚强者”的建议?麦家为什么会担心,在急风暴雨式的援助之后,爱心还能否坚持下去?
“信心” 阅读会——力量
在做这期节目前,栏目组就在想,一年后的灾区人民,他们最需要什么?除了物质的援助外,其实他们最需要的是精神的力量,艺术作品的力量。心灵创伤的康复,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更需要抚慰精神的良方。于是,他们请四位作家分别带来了一些文学作品的片断或一段文字,他们现场朗诵,与观众分享,期待这些文字的力量能给灾区人民,给所有观众带来信心和希望。
毕淑敏朗诵的是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昆仑殇》中的一段,讲的是她17岁在西藏当兵时,面临生死考验时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这篇后来被选为新兵教材的文章,为人们在濒临绝境时如何找到出口提供了经验。
麦家是小说《暗算》的作者,他大多写的是看不见战线上的无名英雄的悲剧。他朗诵的是他提炼的一位老地下工作者的几句话,以此来激励大家。他认为 “ 残酷 ” 的人生会给人以智慧,让人同样活出精彩。
王海鸰带到现场的是杨绛在《我们仨》中的一段文字,她传达的是一位92岁的老人在亲人相继离去后,如何坚强地活下去的一种大智慧。
“绝境”故事会——启迪
编导、策划们之所以要在本期节目中加入“绝境”故事会部分,是考虑到,地震给人们带来了罕见的灾难甚至绝境,其实,在平常生活中,谁都有可能经历大大小小的 “ 地震 ” ,大大小小的困境,甚至绝境。那么,这些作家在面对人生的困境或者绝境时,是怎样重建人生之信心、信念的呢?他们的经历和经验会给人以怎样的启迪?
王海鸰,这位创作了《牵手》、《中国式离婚》等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电视剧的作家,她也经历过人生最绝望的一段时间。父母相继去世,继而又遭离婚的打击,儿子刚满5岁,事业和生活也陷入困境。她最后是如何走出困绝的呢?
麦家,当兵时练双杠摔成了脊椎骨折,离瘫痪仅一步之遥。他是靠什么力量走出了这绝望的阴影?
张贤亮,他说自己早在1960年12月的时候就已经死了,被送进了太平间。他最后是怎样起死回生的呢?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顽强地活了下来?
《艺术人生》地震一周年主题策划《坚信·成长》,将能给观众带来这样的启迪: “ 人依靠什么而生存?不仅因为有水、阳光、粮食等足以支撑起肉体生命的物质,更因为平时人们积累的精神品格:勇气、乐观、坚强、亲情、梦想和爱,这一切在绝境中竟然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生命力,如一盏盏明灯照亮困境黑暗,使我们坚信,使我们成长。 ”
CCTV-3,5月13日(周三)20:36播出,敬请关注。(周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