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粤派电视剧华丽转身 投资吃一堑长一智(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7日10:55  信息时报
粤派电视剧华丽转身投资吃一堑长一智(组图)

第一部制作的短剧《老猫烧须》为南方台积累了宝贵经验

粤派电视剧华丽转身投资吃一堑长一智(组图)

《乘龙怪婿》走古装搞笑路线,颇受观众喜爱,在省外也有不少拥趸

粤派电视剧华丽转身投资吃一堑长一智(组图)

目前收视红火的《新七十二家房客》,有望开拍第三季

粤派电视剧华丽转身投资吃一堑长一智(组图)

广州台制作的《广州人家》有现代版的“虾叔”与“乐仔”。

  粤派电视剧,曾在上世纪末推出了《公关小姐》、《情满珠江》、《英雄无悔》、《和平年代》等一大批树立广东形象的经典名作,不仅轰动全国,也在电视圈内形成京、沪、粤三足鼎立之势。

  但时移势易,随着电视人才纷纷北上发展,整个电视剧的中心已移至北京,粤派电视剧从辉煌走向衰落,近10年来沉寂的场面多少让以“得风气之先”的广东人尴尬不已,也令喜欢粤派电视剧的观众唏嘘不已。

  但其实,这些年间,广东电视人看似表面沉寂,其实暗地里动作不少。有的参与到热门电视剧的幕后制作,有的立足广州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情景短剧,“剧@粤的现在进行时”比外界想象中要热烈。

  歪打正着的转身:《外来媳妇本地郎》开启“短剧时代”

  曾几何时,粤派电视剧一直是广东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公关小姐》、《外来妹》、《英雄无悔》、《情暖珠江》、《农民的儿子》、《和平年代》等一大批树立广东形象的经典名作轰动全国、获奖无数,让国人见识了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崭新面貌,上世纪末,中国电视剧领域逐渐形成京、沪、粤三足鼎立的局面。

  新千年之后的尴尬境地

  然而跨入新千年以来,广东影视行业在长篇电视剧方面却没有能继续拿出超越上述作品的精品力作。虽然偶尔也有作品推出,但是影响力大不如前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事实上打着“广东制造”的电视剧“买少见少”,和曾经风光的广东流行乐等其他文化行业一样,有着深层而复杂的原因。

  其中,北京成为全国文化艺术唯一中心,大量人才和影视公司“弃粤北上”是一个重要的大环境因素。如今的广东影视圈陷入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境地,广东民营影视公司拍摄的好剧很多,但是基本上这些好剧花的是广东的资金,用的是却是外地的演员。而左翎、刘涛王乙竹、普超英、林永健、金宏、孙周等广东培养起来明星和导演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也只能被迫“北漂”。本土影视公司的向外拓展,造成了影视产业链的外移。

  南方影视传媒集团战略发展部副主任冯令沂指出, 广东本地电视剧产业辉煌不再的现状和其他产业一样,有经济文化方面的深层原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广东,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时全国都向往广东,那个时候会唱两句粤语歌曲都是相当威风的事情,所以当时广东的影视业、乐坛和文化界都备受推崇,‘广剧’自然风光无限。但是到了九十年代末,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北移,所以广东的歌手、演员就开始往北走。可以说,广东影视圈跟乐坛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的。此外,当年北京的影视圈很弱,而香港娱乐界一枝独秀,所以临近香港的广东受香港影响,自然在影视方面能显现出高于北京一筹的魅力。如今香港的娱乐中心地位早已受到北京的挑战,连香港的艺人都对北京趋之若鹜,重心北移,广东自然就没有了文化地缘优势,造成大量人才和资源流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人才和资源流失极为严重的背景下,如何才能继续发展,乃至重塑广东电视剧的辉煌,是多年来广东电视人一直在思考并且为之努力的课题。

  《外来媳妇本地郎》的突然成功

  2000年,电视系列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以下简称《外》剧)在广东电视台诞生。谁也没有想到,这部事先并没有多少人看好的低成本制作一播就是10个年头,而它所带来的种种效应至今仍被看作“不可逾越的神话”。

  《外》剧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造了广东本土电视剧的最高收视纪录,打破了香港频道长期垄断本地收视市场的局面。据了解,2000年初,央视索福瑞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在广东地区收视率最高的40个电视节目中,有34个是香港频道的节目,而内地、广东、广州的节目得以进入这个榜单的加起来只有6个,而在广东本地频道中,收视能达到10%以上的节目更是凤毛麟角。

  2000年11月播出的《外》剧巧妙地打了一个“时间差”,选择在香港频道非黄金时间的周末播出,意外地杀出了一条血路,该剧自播出以来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多年来的平均收视一直保持在20%左右,最高时曾经达到惊人的44%。这些数字说明,广东制作的本土节目终于吐气扬眉,第一次可以和香港的节目叫板。二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据了解,《外》剧开播以来吸引了大量广告投放,年均广告额从原来的4000万元达到了目前的1亿多元,撑起了其播出频道广东珠江频道广告收入的“半壁江山”。而与高额广告额相比,剧集的拍摄成本却十分低廉,平均每集只需投入4万元左右,一年下来才不过800多万元,由此可见,此剧的投入产出值相当惊人。三是《外》剧的热播,开启了广东电视剧生产“短剧化、低投入、长时播”的模式,促进了广东短剧的创作繁荣。

  《外》剧也启发了省内各家电视台,制作了大量风格相似的粤式情景短剧,包括有南方台的《老猫烧须》、《乘龙怪婿》、《新72家房客》,广东台出品的《柴米新人类》、《美丽冤家》,以及广州台的《开心二十四味》、《山水友相逢》、佛山台的《都市万花筒》,这些短剧的诞生把广东电视剧产业引向了一个新的时代,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现象。

  低投入高产出 短剧“人见人爱”

  在制作方面,各家电视台及制作单位都仿照《外》剧确立了“低成本投资,大生产运作”的原则。《外》剧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其低成本运作的方式风险小,利于不断尝试、调整,开创了一条“低投入,高产出”的成功模式。

  作为室内情景喜剧,一个固定的室内拍摄场地是必不可少的,“康家大宅”就是《外》剧主要的拍摄场地,为此广东电视台花费了数十万元在台内搭建了一个“西关大屋”,包括客厅、饭厅、多个卧室等,该剧90%的戏份就在这里拍摄,其他的戏份就在电视台内部或者周边街道拍摄,为的都是节省费用。虽然几十万元的置景费乍看似乎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但是把它分摊到《外》剧的1500集去之后,每集的费用才不过几百元。由此可见,短剧还要“大生产运作”才能使成本运作进一步降低。

  多年来广东短剧大部分都是“死不断气”的“长寿剧”,原因也就在此。如今本地制作的短剧,每集拍摄成本,包括人工支出,基本维持在几万元左右,但每集的广告额却从十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收益十分可观。值得一提的是,南方台在节省成本方面还在本地开创了一个先河——无实物拍摄,其招牌短剧《开心吧》、《都市笑口组》的拍摄背景都是电脑绘制的虚拟场景,不少还可以重复利用,这样一来,成本又大幅下降,数百元电脑制作费就能拍几十集。

  此外,南方台还善于向外“借力”,多年来一直与珠江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短剧,即借助了对方拍摄实力又降低了投资风险,可谓一举两得。在该台拍摄的短剧中,只有《乘龙怪婿》系列是到南海影视城实景拍摄,这种做法看似成本提高了,但因为有场地赞助,加上已经拍摄了四部600集,平均下来制作成本其实也并不高。

  大量拍摄 催生短剧表演专业户

  随着电视剧制作产业重心北移,曾经活跃在广东的一批优秀电视人也逐渐流失,这对本地电视剧制作无疑影响很大。但近几年短剧产业的红红火火,也培养出一批成熟的表演人才。包括导演陆晓光、陈耀祥(《外》剧中“蛇仔明”的扮演者,现为《广州人家》导演)、刘卫平,编剧许丹华、丁蕾、郑琨,演员苏志丹、虎艳芬、彭新智、阮星航、刘汗、胡向真等。不少演员还游刃有余地同时主演了多部短剧,如《外》剧“口水威”的扮演者林以政还拍摄了《开心二十四味》和《山水友相逢》,而著名喜剧笑星卢海潮则在《外》剧和《广州人家》之间穿梭。

  而在演员的片酬方面,自《外》剧开拍以来,它就为本地短剧定下了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主要演员的片酬全部都是每集1000元,目前本地大部分短剧主要演员的片酬都是遵循这一原则,多年未变。这个价位在当前国内的电视剧行业来说毫无疑问是个超低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定下这一片酬标准是为了进一步降低短剧的制作成本,但是依然有大批演员对于演短剧趋之若鹜。进一步分析,本地短剧单集片酬虽然少得有些“惨不忍睹”,但是拍摄量大,演员收入依然相当可观。以《外》剧为例,一年有两百多集,主要演员片酬可达到20多万元。十年下来,该剧成就的“百万富翁”可不在少数。

  另外一方面,演短剧还可以使演员在广东省内迅速提高知名度,如此一来就会有不少商演频频邀请其“走穴”演出,而这往往才是演员收入的“大头”。广东演员圈内流行一个说法,只要在热播短剧中露脸超过3个月,演员的知名度就会达到“走到街上都会被人认出来”的程度。因此一些并非主演的“绿叶演员”,如《外》剧中的“口水威”林以政、“祝师奶”舒力生、“作家”张和平、“牛哥”李卫东等也沾了短剧的光,成了本地家喻户晓的名人,成为商演市场上的“香馍馍”。去年开始在南方台播出的《新72家房客》,为了吸引本地优秀演员加入,把演员的片酬标准提高到了每集2000元,成功吸引了《外》剧的“表哥炳”饰演者、佛山话剧团团长林星云加盟。

  此外,《外》剧的激励机制也纷纷被其他短剧效仿。该剧刚开播时,广东台下达的收视指标是收视点在13%到22%之间,高于22%有奖励,每提高一个点给一万块钱。《外》剧从15%开始一直往上爬,一直到最高的44%。两个月之后,电视台觉得这个奖励过高,有些不太现实,便进行调整。从第二年开始,奖励标准减半。即每超一个百分点给5000元,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剧组每个月的获得奖励也有8~9万元,依旧十分可观。这种机制极大激励了主创人员的创作激情,直接促进了剧本和拍摄质量的提高,使得该剧的生产创作进入良性循环。

  据悉,受到《外》剧的启发,其他短剧在激励机制也采访了相似的“超点奖励”原则,但因为影响力还达不到《外》剧的高度,因此标准也相对较低。一般说来,在广州市域收视超过3%就算较好的收视,各个剧组的奖励标准多设在3%~5%之间。良好的激励机制促使本地短剧制作人才保持着高涨的创作激情。

  题材多样 古装时装隔空斗法

  在题材方面,可以看到在2002年至2004年之间诞生的短剧清一色全是生活轻喜剧,浓郁的南方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市井气息是吸引观众的法宝。

  如南方台的《老猫烧须》讲的是一群老年人退休后在社区里遇到的新鲜事,而广东台的《柴米新人类》和广州台的《开心二十四味》则把视角都瞄上了草根年轻人的生活百态,颇受年轻人欢迎。客观地说,这些短剧播出早期都沾了题材的光,因为既反映草根阶层的生活又有新鲜感,迎合了不少观众喜欢尝尝鲜的心态,因此也有过不俗收视,风光一时,《开心二十四味》更是在一段时期内与《外》剧打起了收视战。

  而2004年以后,本地短剧开始呈现全面开花的态势,各种类型的短剧纷纷上马。当年,《大话黄飞鸿》来了,《乘龙怪婿》也尾随而至。后者的出现标志着广州的粤语情景短剧已经由时装正式进入到古装的竞争阶段。其中《乘龙怪婿》从内容到形式都“恶搞到底”:首先,该剧的搞笑从人名可见一斑,4个女儿分别叫贾西施、贾昭君、贾貂蝉和贾玉环;4个女婿分别叫海珠乔、尚下九、江南大道和西门口(映射广州地名)。

  同时,剧集充分借鉴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让人物穿着古装讲现代笑话,更融合了众多时尚元素, “增肥私塾”、“减肥班”、“打马吊”(打麻将)、“猜字花”(买彩票)等词汇让观众在古今穿梭中忍俊不禁。此外,该剧与国内时事民生、网络焦点、影视经典扣得比较紧,剧情多数是时下的社会热点,如“超女”、“残酷一叮”、“油荒”等流行人物和语汇,在剧中都层出不穷,借古喻今,笑料百出。作为本地古装短剧的经典作品,《乘龙怪婿》已经推出了第4部,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其二轮三轮重播仍有不错的收视,广东各地市的播映权也被省内其他媒体买走,该节目的第一系列还以广东省同类节目的最高价进行了全国发行。

  对于《乘龙怪婿》的优异表现,南方台副台长余瑞金认为全靠找准了定位。她表示:“《老猫烧须》并不是很成功,但起码对市场有了直观的认识,也让观众对南方台的短剧有了一个预热。为《乘龙怪婿》打下基础。无厘头故事很适合广东市场,同时也想要与《外来媳妇本地郎》拉开风格上的差距,要观众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也可以拓展年轻观众群体。”

  作为本地短剧的后起之秀,南方台之后推出的《新七十二家房客》则抓住一个“原汁原味”,从另一种角度还原广州市民社会场景,唤起老广州的集体记忆,也使自己的粤语短剧“广州印章”更加鲜明。当中最为经典的便是大杂院等具有广州特色的生活场景及道具。为此,剧组的美工师特地翻查了大量广州历史图籍,结合老电影,几乎一比一地将一栋三层楼高的大楼及数间平房组成的“大杂院”及一条具有浓厚40年代老广州风情街在珠影排练场搭建而成。

  为了重现经典,剧中出现的许多道具都是当年老电影版中使用过的道具,例如八姑家那张酸枝麻将桌、沙发等,这些都是当年老电影版中使用过的道具,美工师特地翻箱倒柜在珠影仓库里找出来的;而剧中的所有铜器,都是由恩宁路鼎鼎大名的铜器店老板苏哥无偿提供的私人收藏品,尤其是那个“运水炉”,据称至今全广州仅存三个,非常珍贵,剧组还不放过每一件过去有代表性的道具,例如金医生的“穿窿裤”、发仔为与八姑斗气捅穿的楼板,八姑趁乱打劫盗走的纱巾等,都通过更有“戏”的延伸将经典再现,让这份“熟口熟面”在观众心中继续蔓延。随着收视节节攀升,南方台计划接下来将继续制作《新七十二家房客3》。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更多关于 《潜伏》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