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四世同堂》饱受舆论争议 赢了关注丢了口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2日11:08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赵文侠 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前晚曲终人散。半个多月来,这部重拍剧招致媒体、观众一通数落,面对质疑,编、导、演们却在各个场合都以灌输式的口径“辩解”,以强悍而坚决的口吻提醒观众“不要急于下结论”。但随着大幕落下,新版《四世同堂》最终也没能挽回“颓势”:赢了关注度,丢了满意度。

  丢了京味儿没了魂儿

  不少观众认为,新版《四世同堂》“丢了京味儿,没了魂儿”——“北京文化其中一部分是体现在北京的语言上,语言表明的是一种生存状态,是人跟人的一种交往方式,新版《四世同堂》缺少了京味儿。”

  “经典文学名著的力量就在于人物的厚度,很多演员体现不出上世纪40年代北京人物的精神面貌,演不出历史感和厚重感,这些人物有点飘,生活方式和语言之间有脱节感。”

  “老舍先生写汉奸带有很多讽刺,比较冷峻,并不张扬。这里的汉奸笔墨有点多,漫画色彩过浓,感觉很闹很滑稽。”

  “老版已经很经典了,有必要再重拍吗?新版老觉得没有完全到那个感觉。”……

  对一边倒的批评声,新版《四世同堂》的投资方觉得有点冤,大有“小瑕疵”被放大了的无奈:“如果局限在是不是京味儿、该不该重拍的讨论,就把老舍先生的著作表象化了。”

  名著改编,最基本的衡量标准是能否尊重原著基本故事结构和情节走向、基本人物关系、基本内涵和价值导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版《四世同堂》可以说是忠于原著的。不管哪个时代,名著改编的理由之一是对现实的启示意义,然而新版《四世同堂》恰恰在“如何找到最契合的时代感与经典之间的关系”、“京味儿代表作如何能原汁原味呈现”上出现了偏差。即便全剧通篇都在有意识阐释深刻的内涵,但就是“缺京味儿”这类投资方眼里的“小瑕疵”,最终导致观众的失望。

  商业的胜利 满意的缺失

  说观众把“缺点”放大了,也不完全偏激。新版《四世同堂》对思想内涵的开掘、文化批判意识的表现等方面还有可圈可点之处。之所以招致疾风暴雨般的“挑刺”,缘于这是一部重拍剧,而且重拍的是一部刻在人们脑海的经典剧目和一部经久不衰的名小说。观众看新版时,难免对老版有一种捍卫的冲动。

  近年来,一批批重拍剧相继问世,几乎少有躲过“口水仗”的。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重拍剧要想创造很高的满意度很难。经典重拍你的立场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翻拍成什么样?“你必须要创意出合情合理的新意来。有些翻拍剧,品质也不一定很差,就是因为在原来的标杆下,你又给不出重拍的充分理由,就很难说服观众。”

  经典重拍满意难,何以这么多投资方偏要争先恐后往前冲?尹鸿直指其中的玄妙:“因为重拍经典,关注度就高,不管拍得好不好,商业成功率都很高。不仅电视剧很好卖,甚至还能带动收视率。”

  历数重拍剧,无论是《四世同堂》还是《上海滩》等,从开播到拍摄完成,因为有宣传噱头,媒体跟着爆炒;制作方发行时,更是买方追着卖方跑,常常是价格不菲;播出时,广告客户更是看重“关注度”高,热情跟进。“名作之下好乘凉”,重拍经典,往往是一次商业的胜利,唯独缺失了观众满意度。

  观众感受才是第一位

  “老版《四世同堂》是我们中心拍的,按说我们有理由重拍,但不敢啊,这个顺风车不好搭。”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任郑晓龙说。

  郑晓龙表示,重拍经典成风,暴露了影视制作机构开掘创新能力差这一弊病。原创作品的创作很难,需要深入生活、漫长的积累,要反复斟酌,甚至很多年才能磨出一部作品。重拍经典可以走捷径、搭上顺风车,改编起来也比原创要省力得多。“人们恰恰忽视的是,原创力才是影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电视剧市场变得越来越短、平、快,很多制作单位不那么下功夫在真生活中挖素材,商业利益最大化成了目标,作品题材也变得越来越窄。”

  从新版《夜幕下的哈尔滨》、《四世同堂》,到正在拍摄的《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重拍经典似乎成了“名导+明星+偶像”的套路组合。不过,随着一部部重拍剧遭遇“滑铁卢”,制作方必须正视:只想搭顺风车不行,必须要把观众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赢了关注度失去口碑并不划算。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