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5日,罗京病逝。追忆罗京,浮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那张庄重的脸庞,回响在观众耳畔的是那腔沉稳的男声。更多时刻,观众已经习惯了罗京严肃、端庄的荧屏形象,其实私底下,罗京也有不同的侧面。
2006年6月5日,罗京在长春。受吉林省广播电视协会之邀,罗京作为前辈、资深播音员,为播音主持研讨班鸣锣开讲,这也是罗京生前最后一次来到长春。本报记者当时现场采访,在与罗京的交谈、旁听他与同行交流时,也发现罗京的另外一面。
时间过去整3年,罗京与当年交流的同行已是阴阳两隔,但是他留下的敬业、幽默与谦逊,仍然令人铭记。
敬业
洗把脸就直奔活动现场
当天的研讨班原本邀请李瑞英主讲,但是她临时接到出国采访的任务,于是向主办方推荐了罗京,并代为联系。负责研讨活动的省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伦回忆说,“当天罗京也不在北京,日程安排得非常满,他还是答应了过来做讲座,特意从上一个活动地赶来长春。当天飞机晚点,中午才到,来的路上我们还来不及表示感谢,罗京就认真并且严谨地询问研讨班的内容,并就自己讲座的内容和我们沟通。”负责接待的北方传媒研究中心赵曙薇告诉记者,“罗京看起来比电视上年轻得多,而且待人非常谦和,言谈举止都给人以干练的印象。”在送罗京回房间休息后,赵曙薇一再和罗京表示,由于飞机晚点,商议将活动推迟,可以休息半个小时,但是10分钟不到,罗京就走出房间,“他一再说,不能让同行等着,洗把脸就行了。”
幽默
自嘲观众见老毕比他亲
作为《新闻联播》的主播,罗京一播就是二十多年,观众已经习惯了他满脸严肃、正襟危坐的样子,但是私底下罗京相当幽默。当天交流阶段,有同行提出这样的疑问,罗京亲和地“解密”说,“我所主持的节目形式决定了我的风格。今天我主持《新闻联播》正襟危坐,明天主持综艺节目特别贫,那我可能就回不去《新闻联播》了,没人信你了。”罗京还幽默地拿毕福剑举例,“唱歌我比毕福剑强,可是即使在他的节目中我也不敢表现。我们节目的形式不同,决定了表现方式的不同。所以,我走在街上,人家看到我说,那不是罗京吗?可是没有人过来。要看见毕福剑,肯定很多人跑上去喊‘老毕’。”
谦逊
希望大家更多记住作品
如今回忆起3年前的研讨班,李伦表示,“那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培训交流和业务研讨,罗京讲了很多有价值的新闻主播经验,令听者受益匪浅,这在客观上,为吉林省广电事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此评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罗京的含金量以及他在播音主持业界的分量。面对种种赞誉,罗京总是保持低调、谦虚。当年长春之行,罗京也曾说,“我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来自于央视的平台,《新闻联播》可以说是中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栏目,这些都不是我们个人的荣誉与成绩。”罗京说,他最大的愿望是,“我希望退休时,观众不只是记住我们播音员的形象。如果有几次重大事件经由我们的报道,让大家印象深刻,我想大家提起这个,我会非常兴奋”。
记者刘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