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6月4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举办的“‘战火’后的冷思考——《团长》热播看产业现状与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天意影视公司出品的《我的团长我的团》(以下简称《团长》)被作为经典案例放到研讨桌上,该剧总制片人吴毅和导演康洪雷也受邀来到现场,与业内专家、学者、媒体评论人一起探讨。吴毅会上首次谈到《团长》首播混战的情况,虽然此次事件在观念上引发争议,但它对播出平台间原本就有的那种无序竞争激发到浮出水面。
“好莱坞不可能允许制片人这样”
创作与营销同时采用一种突破固有模式是相当疯狂的冒险之举,而又同时取得超凡的效果更是似乎不可能的事,就好像艺术与商业总是很难达到双赢一样,而这样的效果,在一部讲述将人性踩在最底层后再突现人的本性与尊严的炮灰团故事的《团长》中,实现了。
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周涌说:“吴总和康导的合作,促成了《团长》这部作品。《团长》的创作是不可复制的,从这个方面来说,吴总跟我们通常意义的制片人概念是矛盾的。在做《团长》这部剧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吴总不是制片人,他是基于跟康导一致的艺术探索精神和彼此的信任,无私的支持康导的创作热情,无私支持他完成‘康洪雷作品’的这么一个身份。这两种身份其实是打架的,如果是好莱坞,不可能允许制片人犯这样的错误,因为他们的步子迈得有些大,这样势必会带来很大的风险。但就是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两位都是彼此非常信任的,吴总也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制片人,对市场有独到的认识和把控力。”
这次的尝试给电视剧创作带来了全新的观念和制作标准,也促发了播出平台间的激烈竞争,虽然在观念上可以会引发争议,但它对播出平台间原本就有的那种无序竞争激发到浮出水面,也将制播双方原来不平等的博弈放到了桌面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吴毅表示:“这次最大的是营销,我们是自动营销,而不是被动的,在区域上我们选择最强势的媒体,完成了这次营销。今天反过来印证,我也在反思,究竟是营销选择错误,还是作品创作步子比较大造成了失衡,还是电视台的问题?我综合想哪个因素大一些,还是电视台责任大些,放大了不均衡的局面。到今年为止,在城市台播的戏,能够超过《团长》的应该说还是难度很大。”
“团长现象”大面积幅射 打破多种固有模式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受到《团长》的影响,“我的…我的…”都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时尚的修辞,比如“我的老公我的爱”等等,都代表着这个剧的一种影响力,也可以作为对其制作上的一种判断。尹鸿同时表示:“在中国电视剧总体上由于制作对收视率贡献极小,使得中国电视制作人大多不把精力花在制作上,因为大家觉得把故事讲好就可以了,制作不要求多精美。很多制作人不像吴总这样,敢在制作上花钱。我见过很多制作公司的老总,大家都放弃制作,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电视剧拿到国际上很难评奖。当然这跟中国电视剧环境有关,全球电视剧都是稀缺性供给,看一集要等一周,而中国是饱和性供给。《我的团长我的团》在制作上树立了一个标杆。”
这部戏存在争议,但也正是因为会有争议才无论在创作还是在营销模式上,都有作为经典安全分析的价值。吴总表示:“2009年《团长》的出现,一定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留有一笔,无论创作领域,还是营销领域都绕不过去。最近和电视台打交道比较多,都在分析这个现象,我们研究电视台比他们研究我们多得多。我们谈收视率的时候是有数据作为依据的,这是我们这几年一线创作团队努力的方向,也跟公司定位有关,我们希望有引领,但能不能引领我们不敢保证,都是往那个路上走。有成功、有失败,但这几年方向是对的。”
华谊公司的工作室模式给电视剧创作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使电视剧规模化生产生为可能,资源事例也比较好,又不会挑战市场容量。王中军在提到天意影视的时候,说的是“吴毅和康洪雷工作室”。这种模式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这种模式对于对艺术创作、市场营销都有着独特领悟和很强忠诚度的吴毅和康洪雷来说,是一种非常好也非常可行的创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