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山痛,哀乐声碎,那个曾经鲜亮俊雅的罗京真要离我们而去了,属牛的牛人走在了牛年,也该给世间、给央视‘人物档’留一个大写的‘牛’字了。”一位曾与罗京父亲有交往的故友,写下了这样一篇悼念的博客,在他深情的文字背后,也代表了所有人最真实的心声,“大礼共襄,伏维尚飨,愿罗京一路走好!”
自发送别群众排队数百米
作为一位亿万观众所熟知的国嘴,罗京的去世连日来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大家纷纷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哀悼之情。11日是罗京追悼会的日子,一大早就有社会各界群众自发赶到八宝山送别罗京,排在八宝山内外的群众队伍长达数百米,为此北京地铁八宝山站从早上就开会部署,还特意增加了几名工作人员,以保障交通顺畅。因为人数众多,告别仪式从最初的每7人一组进入告别厅向罗京遗体三鞠躬,到最后改为最简单的绕场一周看罗京最后一眼,很多普通群众都难掩悲伤流下了眼泪。也许这些人在罗京生前与他只是“播音员和观众”的关系,但是他们却在这样的时刻,希望通过自己最为朴素的方式,向这位优秀的播音员表达最后的心意和深情。
罗京生前热爱踢足球,并是明星足球队的一员,球队为了纪念这位昔日队友罗京,为罗京雕刻汉白玉半身像。
普通观众撰诗送行
“泪湿双眸心欲碎,送上黄菊祭亡灵,罗君灵前瞻笑貌,京城名嘴别央屏。音容永隔泪难禁,留下英名驾鹤行,天堂再闻素天籁,国音犹存动哀情。”在昨日为罗京送行的队伍当中,有一位身着蓝色衬衫的观众,手举着一张普通的A4纸,上面整整齐齐打印着他为送别罗京撰写的诗词。像他这样的普通观众有很多,他们的悼念方式非常简单,有的只是简单写着“我们怀念您”的话语,让人看了却禁不住动容。
老师忆年纪最小的罗京最踏实
作为北京广播学院(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代表,罗京的离去让所有北广人都伤心不已。昨日,罗京在北广读书时的老师马桂芬带着自己现在的学生百余人前来为罗京送行。回忆起罗京在北广的学生生活,马老师忍不住黯然神伤:“罗京的英年早逝实在是播音主持界的一个巨大损失,这两天我们的心情都非常难过。”马老师回忆说,当年的罗京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他的年纪小,但他却最稳当最踏实,所以后来走进《新闻联播》干出一番成绩,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母亲至今不知儿子离去
人世间最大的悲痛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罗京的离去对他年迈的双亲而言自然是最痛苦的打击。在昨日的追悼会上,罗京的父亲、妻儿和哥哥等亲属都在,惟独他的母亲没有出现。据介绍,因为老人的身体原因,至今他们家人还未敢把这个噩耗告知老人,家中上上下下都极力隐瞒,只希望能尽力瞒到最后一刻,以免体弱多病的老人过度伤心。
生如夏花
声音不朽
林娜
“胸中有天地,嘴上有乾坤”。罗京与《新闻联播》结缘的一生,注定是不平凡的一生,而这份不平凡来自于他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与事业的热爱与深情。罗京走后,他的同事们自发在他工作了26年的地方——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楼道做了一整墙纪念他的版画,“灿若夏花的罗京,永恒不朽的声音”代表着所有人对他的缅怀与敬佩。
作为一个播音员,罗京在短短48年的人生旅程当中,不但留下了永远被定格的声音与画面,也用他对事业的真诚和投入、对同事的爱护与指导、对观众的尊重与责任、对家人的温暖与关心,换来了所有人对他的敬佩与怀念。对年轻后辈点点滴滴的照顾与帮助,对工作一丝不苟的认真和求实,如果说我们熟悉罗京是因为他在观众最多的《新闻联播》里任主播,那么今天我们对他的追忆则是因为他在荧屏内外带给我们太多难忘的记忆和感动。无论是去年地震发生之后他赶赴灾区慰问,还是体检之后坚持带病主持奥运节目,无论是对年轻的晚辈同行谆谆教导,还是他严格要求自我在播音台下放着厚厚的辞典,所有的言行和细节,都彰显着罗京的精神力量。
获知罗京去世的消息,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都被悲伤触动,因为是他陪伴我们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起了解国内外大事,用他磁性的声音传播着一条条新闻。把“国脸”、“国嘴”的头衔送给罗京,相信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音符。
罗京走了,留给观众的是常驻心间的声音;罗京走了,留给中国电视的是永不谢幕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