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长期潜伏网络的十余位国内知名博客主昨日现身青年宫电影院,一场围绕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的特殊放映会在此举行。导演花箐、制片人张申燕和三营长饰演者孙逊在随后的座谈会上与各位博客主亲密互动,碰撞出不少火花:
谭 飞:首先介绍一下,这是花箐导演、张申燕总制片人和三营长孙逊。要特别说明一下,张申燕跟花导是夫妻,我国电视界又多一个夫妻档啊。
花 菁:只是碰巧。
谭 飞:昨天我跟司马平邦在交流,觉得这个剧本身很真挚。那么我们让主创简单把戏介绍一下,谈谈拍摄过程中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张申燕:拿到剧本时,从创作角度讲,感觉很有特点。如编剧所说,看似小人物,却是有着大命运。央视所以能在这么多剧中预购它,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表现了新四军时代轻松的一面,顺溜是当中很特别的一个猎户家的孩子,参军、入伍。和以往的军事题材不一样,这个戏不一定特别气势磅礴,但要一针见血。从主旋律的角度讲,我们特别希望既让大家看了哈哈大笑,也有感动。既谐幽默,也个性化,陈大雷、顺溜、三营长、文书的性格都很鲜明。日本人拍得和以往的剧不太一样,我们更人性化。
花 菁:这个戏从拿到剧本开始,别人就觉得花导是拍那样那样的,不能拍这样的。事实上我是很喜欢战争题材的。两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一个是王树声的《长征》,还有张胜写他爸爸张爱萍,从战争中走来,那些都是扑面而来的,真实的。编剧朱老师和我都是苏北人,碰巧这个题材写的是江淮苏北这一带,我们家乡,所以想把它说出来。第一次选景就找到了盐城的新四军的军部,感受那个时代新四军的生活。希望这部戏戏让理想主义清新地扑面而来。。
孙逊: 拍这戏时,受导演影响很大。从学校毕业以后一直演话剧,这两年才出来拍影视。我觉得演员对观众、角色、自己都力求能够真诚一点。我们导演是挺朴素的人,在戏中还原了那个年代的一些特质,很清新、朴素,感觉是一群那个年代的人在生活,发生了一些非常平凡的事情。现在看的片花是大场面,其实片子里还有很多好看的生活戏,人和人之间、角色和角色之间自然的交流。拍戏的时候,之前挺有压力。演员由简入繁很容易,由繁入简难。我们创造角色离不开现在的生活的环境、演员自身的条件气质。而我们和那个年代的人相差太远。所以,在导演的审美和把握之下,怎么能够回去?怎么能让演员之间,彼此之间,尤其是像我们几个人,国强、宝强怎么默契起来?一开始费了一些工夫,导演创作中给了很多的方向性的点。这个戏不是行活,是大家在一起“痛并快乐着”以后出现的作品。大家在拍摄中也会有争执和不愉快,最后出来的东西,我们觉得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这个角色,得起观众。
谭 飞:《顺溜》的特点是强强联手,王宝强和张国强,张女士和花导,还有小马奔腾公司和朱苏进老师的强强联合。《顺溜》的文学基础非常好,今天时间有限,只是看了两集和25分钟片花,先请大家各抒己见,讲讲自己的感受吧。
司马平邦:第一集就很吸引人,尤其是宝强、孙逊、陈大雷和张国强出场方式,和其他电视剧很不一样。之前人们看战争片,重点放在战争怎么回事和敌我动态。这部戏第一眼就让观众抓住了几个人物,个个性格突出。我相信播出后,会培养出一批粉丝,包括孙逊这次也会后面有一堆粉丝。这个角色太地道了,尤其是说话那个味道。看得出导演特别注重个性开发,人物出彩不是在碰撞的时候,而在于这个人表现的时候。我相信陈大雷、二雷(顺溜)今后都会成为一个个符号,作为电视剧这很难得。王宝强演的很好,念检讨书这一情节处理的很棒,很高!能成为经典。王宝强表面木讷,后来有很大转折,开始和陈大雷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慢慢兄弟,后来改名,再犯纪律,最后悲调结局,使二雷这个角色很有命运感。让我想到《鬼子来了》,稍微渲染大国家、小人物。这个电视剧同样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力气,关注了更多的个体人物的这种命运。另外,我喜欢这里的幽默。每个人都很幽默,现在的观众,尤其是90后、80后看了“检讨”这段会觉得值。虽然这部片子综合了《兵临城下》、看到许三多的影子,但是有新东西,是战争片的新类型。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复杂、残酷,当时生活中确实有很平易的兄弟情,这部戏用愉快的方式还原,相信能得到年轻一代、网络一代人的喜欢。孙逊这次肯定立起来了,至少像《士兵突击》以后张国强一样,特别特殊。还有文书刚开始出来,和司令、顺溜的关系,很像办公室的关系,跟着领导跑,很真实。
谭 飞:司马平邦总结了12个字“主角生动、配角出彩、情节幽默”甚至刚才有人说像《武林外传》。其实生动性和人性化是导演特别想追求的,我们想请李星文老师从导演的掌控和视角谈一下。
李星文:对大部分观众来说,一看这个阵容就会想到《士兵突击》。上半年已经有两部跟《士兵突击》有亲近血缘关系的,《团长》、《顺溜》。《团长》一直打《士兵突击》的招牌,给大家强势的印象说这就是《士兵突击》的续集,带来很高的期待感。从播出看,也推向了争议的必然的绝境。但是咱们这个戏,某种程度上能够满足观众的期待,从故事模式来说,《顺溜》和《士兵》一样是英雄成长模式,只是一个在和平年代,一个在战争年代。都是从农村来的一个娃儿,之前没有太多城市生活经验和想法,以后,遇到了一些人和事,像这个剧遇到了司令陈大雷,《士兵》里遇到了班长、连长,在他们的启发以下,一步步成长起来。都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重大波折,顺溜因为姐姐的惨死产生重大心理挫折,许三多当初也是因为第一次杀人陷入了心理低谷,很长时间缓不过来。但之后,两人最后都成长为真正的战士和英雄。相同的故事模式下,经过一个曲折的成长过程后,观众可能对这个戏会有一种比较大的满足感。
第二, 开始我有点担心,因为这是个正剧,战争场面拍得很阳刚,王宝强是天生喜剧的料子,我担心,如果不设计一些喜剧情节,肯定浪费了。好在后来看到大量的幽默的喜剧戏。《潜伏》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一是传奇、惊险,另外就是喜感,身份的反差、长相的反差,制造出这种喜剧幽默感来。顺溜跟三营长、陈大雷之间有一系列喜剧情节,牢牢吸引观众不会走开。
这个片子会符合观众的期待,在观看的过程中,会给观众带来很大的趣味,收视应该很好。
谭 飞:他的意思是两点:这个戏才是《士兵突击》的血脉的延续者。第二,幽默是这个电视剧最大的特点。能够吸引观众。特别是一套的观众群,这种幽默感特别适合。
鸿水: 我们这些人经常会挑毛病,但目前为止没发现这部戏有大的毛病,说明还可以,感觉比较惬意。我之前对王宝强一直是批判,觉得对“许三多”的吹捧有些过渡,但是这部戏对王宝强有种拨乱反正的感觉。对他的评价态度,有一点转变。这个戏是对他的提升。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电视剧,敢在大荧幕放映是需要勇气的,这样的视觉效果是对观众负责的。
花 菁:我以前做摄影师,每次拍摄看到不真实的场面、表演,我都会叫停。即使是群众演员的场景,也重来,必须真实。
抚摸三下:小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很真情。从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特别能打动我。再一个,孙逊,偶像也突破传统的偶像式,说家乡话,又特别偶像化。能吸引80后、90后来看。
李文星:日本人一会日语、一会汉语怎么回事?
张申燕:从创作角的真实角度讲,希望都用日语,但从播出方看,这样可能会影响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所以就开始几句用日语,之后接汉语,这也是有规定的。
刘邦邦:这个剧很震撼。战争场面可以和《团长》媲美;角色塑造也不相上下。最让我震惊的是结尾,肯定是近年来题材中没有见过的结尾,悬念留着,希望观众关注。
小马发光:第一次看让我联想到《士兵突击》。王宝强和张国强已经火到一定的程度,前后大批的影迷,观众可能因为他们俩关注这个剧。两个配角特别有亮点,容易让人一下记住。这个剧在央视平台播,两个人肯定会上升到一定高度。这个电视剧不像《潜伏》、《正道》那样让人觉得神经紧张,看后觉得轻松,像坐在沙发上。
曾子航:这个有两点感触很深:第一,刻划战争中的英雄形象,让我联想到“董存瑞”和《平原游击队》的“李向阳”,他们是传奇人物。王宝强的一些性格特别像张良演的,虽然是英雄但可爱、冲动,董存瑞和他连长之间,有点像顺溜跟陈大雷之间,刻画得特别好。但《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后,战争片老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全景式表现,让百姓失去兴趣。《亮剑》后英雄越来越有个性了,还有许三多,顺溜。前不久又看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瓦尔特,桥里面的“老虎”,我们小时候都喜欢,这里的英雄特别有个性,另类。老百姓其实喜欢战争片中一定程度的个人英雄主义。包括最早苏联的《夏伯阳》,近期的《兵临城下》的神枪手,都很有个性,大家印象特别深。战争中的英雄怎么把握?有一阵是反英雄,其实我认为英雄身上刻画出反英雄的色彩,反而是大家认同的,也就是不要高大全。第二,战争中的喜剧色彩。小时候看的法国《虎口脱险》是最早用喜剧手法处理战争的,当时据说在法国破了记录,在中国也很受欢迎。《潜伏》从谍战的角度看有很多漏洞,但很受欢迎,原因有三点:一是它影射所谓的办公室政治。第二,表现了一种信仰。还有一点喜剧手法的处理,就是姚晨和孙红雷的夫妻搭档。正剧当中进行喜剧处理是很好的收视点,包括《士兵》也有一定的喜剧手法,比较迎合80后、90后。
谭 飞:我补充一下,这个电视剧和《团长》不一样,《团长》玩个性,《顺溜》也有个性,但顺溜的个性没有伤害情节的发展,而是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