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兄弟叫顺溜》火了,剧中那个一口弯管子普通话,喜感十足的“三营长”也成了最有观众缘的角色。近日,记者采访“三营长”的扮演者孙逊时,他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和一口同样纯正的武汉话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营长”火了我也意外
目前身在南京,是前线文工团一名话剧演员的孙逊和记者聊起《顺溜》时说,“三营长”能火,一开始自己都很意外。“这个戏刚播,我就收到了许多同学和朋友的短信,他们都说我这个角色演得很有意思,很喜欢看我演的‘三营长’,后来我上网看了一些新闻和评论以后,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观众喜欢‘三营长’,高兴之余真的挺意外的。”
谈到“三营长”这个角色,孙逊说:“其实他在剧中就是一个大绿叶,他的作用就是张国强和王宝强之间的一个桥梁,一开始我也是用普通话演的,但演着演着觉得这样下去角色肯定会被戏淹没,所以就主动向导演提出把普通话台词改成湖北方言,一方面也是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因为那个时候湖北的兵应该是很多的,像红安等地出了那么多将军就说明南方的兵也很勇,一方面也是为了出彩,湖北方言里的幽默方式其实很独特也很搞笑的,于是现在大家看到的‘三营长’就这样被我创造出来了。”孙逊说把“三营长”定位成一个搞笑角色并不是自己的初衷,自己只是希望把他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性格比较立体的军人,能让大家这么喜欢真是挺高兴。
孙逊是咱武汉老乡
孙逊的湖北话说得很地道很有味,其实他就是半个湖北人。“我出生在北京,七岁就跟爸妈去了湖北。我爸爸是湖北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妈妈是省歌舞剧院的声乐演员。我初中高中都是在武汉洪山中学上的,然后去上海戏剧学院学表演,现在在南京工作定居。”孙逊说。接着他用一口地道的武汉话说起了关于他在武汉的童年记忆。“小时候最快乐的事就是和小伙伴们去水塘里钓虾子、抓鱼。那时候老师在学校要求我们说普通话,但有蛮多同学说得不标准,就成了弯管子普通话,说起来蛮搞笑的,我印象很深。”孙逊说自己这么多年四处拍戏、演出,各地方言基本上都能说,但说得最地道的还是武汉话。“毕竟十几年都在武汉过的嘛,所以武汉真的是给了我很多创作灵感,这次的‘三营长’就是一个典型。”他说。
差一点就当了画家
孙逊说由于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走上演艺道路非常正常。但除了有文艺细胞外,孙逊的艺术细胞也很发达,“要不是父母的‘迫害’,我差一点就成画家了。”原来从小就酷爱画画的孙逊曾一度想报考美术院校,但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于是走上了演艺道路。“所以我有好多同学都是搞美术的,不少还在武汉的现在都成美院的老师了。”孙逊说,目前画画也只是自己的业余爱好,当了演员之后才发现自己最喜欢的还是表演。
“由于我父亲是搞影视剧研究的,所以他对我的表演一向挑剔,但这次他却对‘三营长’说好,看来这次我还真的做对了。”孙逊说自己在生活当中其实是个很拘谨、外型很文弱的人,这点和三营长完全不像,“平时也不会搞笑,比较安静,看书和旅游是我最大的爱好。”
父亲眼中的孙逊
昨日,记者按孙逊提供的地址,找到了他父母在武昌的家。孙逊的父亲孙志强曾经是湖北大学中文系影视学专业教授,作为影视表演方面的专家虽然平时也经常和孙逊聊起表演方面的问题,但这次成功创造“三营长”,孙教授却说自己根本就没参与。“《顺溜》这个剧之所以能被广大观众喜欢,是因为他在表现形式上很新颖,用带幽默和喜剧的方式将一个严肃的战争故事讲得别开生面,但却很好的歌颂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内容到形式都是观众喜闻乐见的,所以必然会有观众缘。”
接着他这样评价起儿子,“孙逊演戏一向都是非常敬业的,而且很善于在细节上突破,这次只是正好有这么个机会让他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并且被大家认可了,我也很为他高兴。”
孙教授说对孙逊的要求就是“认真演戏、清白做人”,所以在生活中谦虚、低调,在工作中敬业、进取的精神在孙逊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拍《顺溜》里一个镜头,他从房顶上摔下来,由于坚持不用替身他那次真的受伤。看了相关报道,父母为他的安全真操了一次心。
孙教授说孙逊写的几十篇博客自己都看了,里面仅4篇觉得还不错,其严苛程度可见一斑。“他在电影《上海往事》里演了一个类似丁力这样的角色,有一场戏是他穿着大衣、戴着帽子去阻击其他黑帮,一上楼就干掉了5、6个人,然后坐下把弄枪。他当时觉得这个角色演起来特别帅,我就告诉他,帅其实是骨子里的气质,不是表面耍出来的。”类似这样的父子对话还有很多,但正是有父亲的教导,孙逊更加注重自己的内涵,在表演上也愈加成熟内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