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新生代演员张博,跟多数北京的80后一样,从小就崇拜《三国》、《水浒》里的这些雄韬伟略驰骋沙场的英雄好汉,然而,此次在新版《三国》中饰演过吴王孙权之后,张博对东吴这个三国中国祚最长的国家,却萌生了一番全新的见解。
“我以前对东吴对孙权都了解得实在过于片面了。”张博坦然道。
“坐拥天时地利,东吴想不起来都难!”
张博回忆道,当初在中戏上学的时候,老师也曾让大家仔细分析过三国志中诸多人物的林林总总。当时的自己也跟大家一样,也只顾着桃园结义三顾茅庐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却唯独遗忘了这个三国中国祚最长的东吴。
然而,此次拍《三国》亲临其境之后,张博才蓦然感受到当年孙权身居东吴领地那种坐拥长江天堑包揽江南鱼米富饶的畅快淋漓,比起憋在内陆的曹魏和西南一隅的蜀汉,东吴的富庶和交通便利俨然就已经力拔头筹在三分天下之前占尽了先机。
“发展到今天还不是一样?沿海地区为什么发展的那么快?那得说海运航线功不可没!”张博满腔打抱不平的口气跟我们介绍道,东吴据守长江天险,仿似一道天然屏障,本来就已经易守难攻,而历代修建的多条大运河,在当时更是为海运通航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在当时,曹魏也许相对兴盛一点,但他们土地荒凉啊,农业发展不起来,再加上水路不通,完全就处于一种被动失利的境地。”想到这里,张博突然一拍脑门幸灾乐祸的笑道:“再加上当时胡人的连年侵扰,曹操想不头疼都难了!”
看来,演过了孙权就是不太一样,张博果然还是会站在东吴的“娘家人”这边说话的。
“‘保守江东’并不就是消极懦弱”
通过这次饰演孙权,张博切身感受了一回治国安民的责任重大,而孙权“保守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的政治主张,在张博看来,也不完全是一种消极态度,“我觉得孙权这叫自知之明的智慧。”
张博认为,以当时东吴的局势来看,曹操父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开犯上,再加上曹魏国土辽阔,兵多将广;而以“乱世枭雄”起家的东吴所能凭借的,基本也就只有长江天堑这样一个得利地形,这当然不足以与曹魏争雄。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张博叹了口气,“就算孙权当时有再大的能耐也力不从心啊!”
在张博看来,比起连年征战死伤不计其数而言,保存实力才是王道。而孙权兴许也是想到了这一点,希望在魏蜀鹬蚌相争之时坐收渔翁之利。
“哪怕明面上讨不着好,减少无谓的损耗也是增加胜算的另一条途径不是么!”张博赞同的口气大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意。
对于自己所饰演的这位被滚滚历史埋没的英豪,张博的评价中多了些许的惆怅。
“也许你会觉得他提出‘保守江东’是懦弱的是善变的,但当你坐到他的位置,为了保家卫国顾全大局,有些政策势必是要顺应时势发生一些改变的。”
联刘抗曹以保江东之后,却为夺取荆州而反烧赤壁;主动将妹妹嫁加入汉室,而后又设计将其反接回来;今天可以与蜀汉结盟,明天也可以向曹魏俯首称臣。一切,孙权无疑都是从维护江东的利益出发而做出的抉择。
“也许我的观点有些狭隘,”张博颇为惋惜的说,“但从一定意义上说,我觉得孙权的治国之道,其实是一种为国为民的苍凉无奈之举。”
“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
古今中外,以用人之道来说,吴王孙权绝对算得上是一代明君。
“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说到这里,张博不禁脱口而出说道,“刘备只有一个诸葛亮,曹操也只有一个司马懿;而东吴却有张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父子,诸葛瑾父子等诸多贤臣辅佐。”
张博感慨道,其实刘备和曹操在用人方面和孙权相比起来简直逊色太多了。
刘备在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之后就把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他一人身上,除了自家兄弟,恨不得就只认得“卧龙”军师,而放逐了“凤雏”先生;而曹操则是众所周知的生性多疑,常常过于冲动,错杀无辜。
“曹操就是那种典型的小肚鸡肠!”张博忿忿地说,“每次都把人家给杀了以后才悔不当初,就算到头来给人家厚葬了那能管个什么用啊!”
说到曹操,张博的语气显得格外的激动,“说什么‘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明明知道蒋干是个有才之士,照样中计,到最后不还是错杀了蒋干!”
张博说,也许是由于曹孟德在其他方面的功绩显赫,才让自己对他的这些瑕疵如此敏感,而正是这样,才反而有机会更深入的去了解这个几乎被历史湮没了的吴王孙权。
“不管是曹操刘备,还是孙坚孙策,孙权对人才的重视程度绝对比孙坚和孙策有过之而无不及。”张博肯定道,“吕蒙之所以能够‘识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不就是托了其主公孙权的教诲才用功读书得以成器的么!”
只有举贤任能才能稳定臣心,众将士才有可能齐心协力同仇敌忾。张博笑称,自己也是在“亲政”的过程中,才真切的领略到了这些曾经倒背如流却无法感同身受的治国之道。
“红颜祸水啊!”
都说红颜祸水,此话当真不假。
晚年间的孙权在家政方面日见颓败。
“你说孙权他娶了这么多房后宫佳丽,怎么就没给他自己生出个带种的有点儿出息的儿子呢!”张博挠着脑袋讪讪的笑道,人家都说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位曾经坐领江东两拒曹操于濡须口的一代吴王,竟最后败在诸多内宠嫡庶的争权夺势之下,可叹屋漏偏逢连绵雨,最后偏又出了孙晧这么一个不肖子孙平白葬送了东吴的大好江山。
张博笑称,作为一代君王,孙权终其一生也就享受了这么几个倒霉太太。几个蠢女人争夺的不过就是后宫地位,而女人背后的这些男人,人家争夺的则是最高王位。
“说真的,除了跟我在戏里配戏的几个妃子,这个东吴老大其他的女人,已经多到我压根儿记不住名号的份儿上了。”张博戏谑道,晚年的孙权,损耗了太多的精力在这些败家女人身上,而忽略了一国之君应有的政治军事考量。
“难怪人家都说,色字头上一把刀呢!”张博哈哈大笑道。
“遗传基因酗酒误事”
“听说孙权当初就特别爱喝酒,结果这孙氏基因就遗传到了他那倒霉的孙子孙皓的头上。”张博挤眉弄眼的揶揄道,“孙权还尚且知道自己酒品不佳而采取些措施防患于未然,而孙皓简直变本加厉的肆意挥霍他那点儿不良酒德!”
据张博说,孙权特别不喜欢那种没有酒德的人,但好歹他的头脑还略微清醒,知道这没有酒德虽然可恶但罪不至死,所以孙权后来就下旨,凡他喝醉的时候说要杀人都不算数,谁也不许当真。
而到了孙皓这一代,为了进一步“整顿酒德”,他干脆下令,以后在宴会上不管是谁,最少要喝二斤八两!
“幸好当时的度数还没现在这么高!”张博咂舌道,“好家伙!要不然小三斤白酒下肚,当时还不就得酒精中毒……”
把东吴交给这么个昏君去治理,又岂有不灭的道理?张博无奈的摇摇头感叹道,虽然酗酒不足以败国,但人家都说,从一个人的酒品大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为人好赖,那就像孙皓这样的酒品,他定然也成不了什么大器,在治国安邦之时又能有什么建树呢?
“东吴兴也孙权败亦孙权”
将近一年的吴王生涯让张博对孙权对东吴都有了颠覆性的认识转折。
“我以前也跟大家一样,就特推崇桃园三结义、火烧赤壁之类的经典桥段。”张博惭愧的挠了挠头,“其实,我觉得历史上的东吴反而更具有传奇色彩。”
不强不弱不愠不火的东吴,虽然始终没有被视为正统,但却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这其中治国安家的存亡之道,即便在今天,也依然都是可以直接拿来借鉴的宝贵历史经验。
琢磨了一阵,张博感叹道,不能单从某一方面去评定孙权的功与过。没有全然的歌功颂德,亦不会平庸到被历史遗忘,三国,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如果以后要拍比如什么《东吴传》之类重点写孙权的片子,我一定首当其冲第一个报名参演!”张博一本正经的表示,此番演过《三国》之后,突然萌生了想要为孙权做点什么的念头,“就像如今社会对曹操的改观一样,我倒是真的希望能有一天,以我的表演去重新诠释孙权的功过,去完整的呈现东吴这个三国史上国祚最长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