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由田亮、安以轩主演的35集大型古装神话剧《牛郎织女》正在中央八套热播。该剧以中国民间流传千年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在此基础上又添加进多条感情线索。然而,这样的改编却似乎并没有得到观众们的认可。自开播以来,《牛郎织女》就一直被阵阵“雷声”笼罩,复杂多层次的人物关系和某些现代性的表现方式被部分观众认定为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而备受指责,众多的评论一时间把这部神话剧《牛郎织女》推上了风口浪尖。
王母的闺怨情,恶人太阴的刻骨情,大郎妻子的痴妒情,柳四和扫晴娘这类小人物的轻挑情等,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极为丰富的情感世界。那么,《牛郎织女》真的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了吗?在她看似无厘头的表现形式下究竟隐藏了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否只有在固有的故事框架中才能得以展现?这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事实上,《牛郎织女》恰恰是在这一点上走得比任何神话剧都要远。牛郎织女的故事是随着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而发生改变的。后汉时期的社会较为承平安定,一般人民的家庭也比较富裕,因之反映到神的家庭生活中去也是自由的、幸福的。但是经过魏晋六朝的长期战乱,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的生活开始变得困乏,因之反映到神的家庭生活中去也就成为不自由的,不幸福的。这里,天上神仙生活的变化正确地反映了地上人民生活的变化。换句话说,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塑造人的形象,而人也是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理想等等,去设想神的生活的情景。这即是说,基本上所有的神话传说都是对当时人民生活的客观或主观的折射,随着不同时代人民生活状态的改变而发生着改变,说白了,就是不同时代的人民会依照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对故事进行主动的修改和完善。那么,有一个问题就可以被提出来了——为什么神话剧《牛郎织女》就不可以依照创作者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感悟进行相关的修改和改编?
仔细观看过《牛郎织女》的观众们一定会发现,她所涉及到的很多感情元素都是我们这个现代社会的产物,牺牲“爱人”换取“事业”的玉帝;因为永远得不到玉帝的心而抑郁的王母;因为得不到父母的爱而陷入疯狂嫉妒的斯冰,等等。这些难道不是部分当下的人们越来越注重金钱,越来越现实势力的社会的反射吗?事实上,创作者在添加这几条感情线索的时候是非常谨慎的,它看似混乱和恶搞,但却和剧中牛郎织女纯真的爱情主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创作者在用这种对比鞭挞了现在社会中的丑恶现象的同时亦对迷失在金钱和势力中的现代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她在努力唤回现代人对最原始的纯真情感的渴望和追求,唤回现代人对传统文化价值核心“和”的重视。
如此看来,《牛郎织女》不但不是恶搞,反而真正延续了中国神话传说的一贯传统。当然,这只是形式上的传统。那么,电视剧《牛郎织女》的故事内容中是否也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精神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首先,我们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达成一个相对的共识。中国5000年的悠久历史造就了我们丰姿多彩的中华文明,她有着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而这些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见,所谓文化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着人们实践的思想,亦即世界观和人生观。他还认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有四点: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而张岂之先生也在其《中华人文精神》中指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七点;1。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2。刚柔相济——穷本探原的辩证精神;3。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4。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5。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6。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7。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近代的丰富与发展。此外,还有很多学者都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做过精辟的概括和总结。
笔者认为,电视剧《牛郎织女》中至少包含了以下几种基本精神:
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是中华民族备受凌辱摧残而至今屹立不倒的根本所在。它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化最早的代表《尚书》和《诗经》中。就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言,在民族兴旺发达,昂扬向上的昌盛时期,士子的情怀中总洋溢着一股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就个人人格的独立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而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或表现为志士仁人在强暴面前英勇不屈,坚持正义,誓死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或表现为在人生遭遇的挫折面前奋发图强,决不灰心,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如号称史笔,不向皇帝低头的董狐;遭受不白之冤,仍忍辱负重,成就千古大业的司马迁。
而在电视剧《牛郎织女》中,这种精神分别体现在了牛郎、丝音和夏炎身上。牛郎,从小遭受父亲和大哥的虐待,父亲死后,自己又被奸诈的大哥和刁蛮的嫂子轰出了家门。可身处在空无一物山洞的牛郎却从来没有抱怨、放弃过什么,他始终坚信自己的双手能够创造一切;丝音,为了坚守自己的这份爱,她放弃了富贵无忧的天庭生活,来到人间和牛郎过起了粗衣陋食的生活,她为人间带来了无数的美好,却不想换来的却是人们的误解和责难,面对已经失去理智的乡民,她大义赴死;夏炎,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人间的疾苦,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灾情现场,为了拯救陷入险情的人们而不顾自己的安危。也许,对他们来说,这并不算得什么,对这个大千世界来说,这也算不得什么。然而,正是有这千千万万的算不得什么的一份坚持、一份信心才换来了中华民族千年的繁衍生息!
二、人本主义精神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样始终围绕着人,人是世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具体而言它包括“民为贵”、“君为轻”的基本政治理想;关注百姓现世的人伦生活;追求一种道德伦理的人本关怀三个层次。在电视剧《牛郎织女》中,着重体现了后面两个层次。
1、重人伦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神之间,坚持以人为本位,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很早以前,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就已将其目光投注于现世的人的生活,人的生命。在电视剧《牛郎织女》中,这种倾向性也非常明显,创作者用大量的情节表现人世间的爱恨纠葛,同时,亦将天庭上的神仙拟人化,赋予他们人类的情感,让他们感受和人间一样的悲欢离合。由此,天庭的故事和人间的故事形成了一个非常精密的对照,仿佛是彼此的一面镜子。天上地下,时空不同,人情却相同,《牛郎织女》为我们打造了一张充满了魔力、光怪陆离的网,人的生活和人的生命在此得到了最全面地阐述。人事而敬宗教、远鬼神的整体趋向。
2、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
与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人本主义追求个体民主自由、个人权利的人生价值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是一种具有浓重道德色彩的人本关怀,具有鲜明的道德伦理特征。这种人本主义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人际关系中来定位。每一个人,从他诞生,便进入了一个五伦的社会关系之网中: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家庭中的父子、夫妇、兄弟关系,社会上的朋友关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各有其行为典范与道德模式,这就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教妇从,兄友弟恭,朋亲友信。在神话剧《牛郎织女》中,创作者先是展现给观众一个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初看似乎很混乱,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人物关系渐渐开始变得明了,并随着情节的变化和人物的变化而逐渐回归到正确的路线上,而后最终达到了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教妇从,兄友弟恭,朋亲友信的理想状态。
注重人的修养,肯定个体的心性完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本主义精神迥异于西方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所重视的“人”,虽然是现世中存在的人,但却是处于各种人际关系中的“伦理”的人,体现道德原则的人。这种精神对人的价值的追求和肯定具有积极的意义。而社会也因这些具有良好心性的楷模而变得纯朴和谐、彬彬有礼。《牛郎织女》充分地展现出了这个完善的过程,进而体现了“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三、天人合—精神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它是古代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儒学思想看,天人合一具有世界观的意义。在儒家看来,天是万物的起源,但同时他们又认为,天地万物也像人类社会一样在运转着。由此可见,天人合一,一方面强调天是万物的起源,另一方面又强调人事的作用,这实际上就陷入了二元论,即认为万物来源于天,又比照着人类。
《牛郎织女》的整体架构正是搭建在此基础上,剧中不仅让天比照于人类,又设计了周公晋和玉帝共创八卦的情节,尽管与中国传说中的情景不同,但却是用最浅显的方式向观众们说明了这个道理。当然,天人合一思想也有其落后性,第一,天人合一过于强调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特别注重对环境影响人世问题的研究,因而形成了古代天人关系之学,使带有宗教迷信特色的术学易学非常发达。可以说,这些东西中有许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第二,天人合一强调自然对人的影响,将风马牛不相及的自然变化归因于人世,一方面使人生产了软弱的心理;另一方面也使人产生了自责的心理。而软弱和自责无疑限制了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阻碍了中国历史的进一步发展。第三,天人合一精神过于强调人对于自然的迎合,而忽视甚至不敢对自然开发利用,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而《牛郎织女》在这一点上的处理正是它比其他神话剧走得远的证明,创作者一方面肯定了天人合一文化的积极性,一方面又将该思想中的消极意义剔除掉。在剧中,周公晋多次强调,算卦只算现象,不算命运;在众村民纷纷以为天降大难,死到临头之时,丝音他们却在为改变命运做着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村民得知牛郎织女不能相见之时,用人力之躯发起了对天的挑战——而所有的这些设计无疑都极大的肯定了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