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邱俪华
收视创央视史上第三高,《我的兄弟叫顺溜》火了。不单王宝强、张国强这对“强强联手”,顺溜的兄弟们、甚至敌人,也把观众看得欲罢不能。
孙逊:文弱男演了个炮筒子
■饰演角色:三营长
一口带湖北腔的普通话,大大咧咧却又侠骨柔情的三营长,成为《顺溜》里最令人惊喜的一匹黑马,开播不到10集就拥有了大批粉丝。播到第20集,三营长被日本人打了四枪牺牲了,这个结局在《顺溜》的贴吧里炸开了锅,网友们纷纷表示:“三营长牺牲了,我们还看什么?”
剧中口音:黄陂话是自然流露
采访“三营长”孙逊,印象最深的是他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十几年话剧演员的功力,如果不是他主动坦白“我是三营长”,很难把这样一个声音同《顺溜》联系起来。1996年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孙逊,现在是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的话剧演员,虽然当年一毕业就拍电影,也拿了华表奖,但十几年来最让他痴迷的仍是话剧舞台,直到最近几年才慢慢开始“触电”。
孙逊与《顺溜》导演的缘分始于14年前。1995年还在念大三的孙逊客串了花箐的一部戏,当时就给花箐留下了“这个小子不错”的印象。两人认识10多年,但孙逊却再没上过花箐一部戏,直到《顺溜》。孙逊说,演还是不演,当时还是颇为纠结了一阵子,“三营长就像个炮筒子,标准外放型,我自己在生活里属于文弱型,见到陌生人不爱说话”。但朱苏进的剧本像块磁铁,有戏瘾的孙逊终于还是没舍得放弃。《顺溜》一播,百度贴吧里网友的“三营长大楼”也迅速盖了起来,他一口湖北腔的普通话“喜欢撒”,让湖北的网友尤其激动。孙逊告诉记者,尽管自己在武汉长大,能说一口标准的武汉话,但剧中说的却是黄陂话,“小时候听黄陂来的同学朗读诗文,当时觉得这个味道太有趣了,于是剧本一拿到手里,这个味道也就跟着来了……带方言没有恶搞的意思,纯粹是自然流露”。他不喜欢《顺溜》被比作“现代版《武林外传》”,“即使有喜感也是戏剧冲突,从本质上来说,《顺溜》是一个正剧”。
自评角色:三营长是非死不可
如今,各地方卫视的“抢戏大战”已经倒计时,有人分析《顺溜》的火在于“高浓度的男性荷尔蒙”,而具体到孙逊眼里,则是因为这些男人身上那些“经久耐用的可爱品质”:“大雷如果到现在,我看就是一个挺好的民营企业家,执着无畏,有灵性有感悟,天赋里就有那种捕捉战机的直觉。”至于顺溜,他认为有点“情圣”的味道:“他对情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有提取别人感情的能力,自己的感情也藏得很深很重,这种重情的男人,不论在哪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位置。”
至于三营长,孙逊自己的概括有点像时下的“经济适用男”:“我看了很多新四军的老照片,他们那时30多岁,物资极度贫乏,见不到一个女人,甚至连明天继续活下去都很难,但是他们的表情却那么淡定、自得、自信,这是非常感染我的。三营长就像一根草,放到现在,有点类似有钱没名的年轻才俊——承受力特别强,可以胜任很多工作;身上也有毛病,但是非常真诚、有责任感,对生活充满乐观精神。”
由于三营长的牺牲,有观众甚至拒绝看20集以后的戏,不过孙逊自己认为三营长还是“非死不可”:“我理解的是,每个人物在一部戏里都有他的使命,你必须去把他完成好。三营长的死是为了促成顺溜的成长,任务完成了,死也瞑目了。感谢大家对人物的认同,这是对我以后的艺术道路来说非常重要的力量。”
徐洪浩:角色小了我近20岁
■饰演角色:文书
扮演与顺溜有大量对手戏的文
书,徐洪浩表示接戏时压力巨大。“文书和顺溜一样应该是个十七八岁的小孩,可我没王宝强年轻,我实际年龄比角色大了近20岁。我曾跟导演说,我挺个肚子把手一背就是政委了,文书演不好就有装嫩嫌疑。另外王宝强演戏最大的特点是无痕迹、朴素,可我们学表演出身的习惯于去演,三翻四抖抖包袱,剧本里也经常是我说一大段他才跟一句,我如果演过了就会很跳,观众会反感。”可因为初次看剧本留下的好印象,徐洪浩还是背着压力接了下来,演戏的时候他时刻留意王宝强的特点,“跟他对戏我可小心翼翼了,一般我会让他先演,看他的幅度有多大,我再做出反应。还好,拍了两天我们都感觉对戏挺舒服,他特别高兴。”
常铖:《顺溜》让我又爱又恨
■饰演角色:李欢
常铖原名常鲁峰,1997年在新加坡国家电视台举办的“才华横溢出新秀”影视演员选拔大赛中获冠军,签约新加坡国家电视台,曾在《东游记》中饰韩湘子。2001年与原东家约满后来内地发展,正式以“常铖”的名字在电视剧《半生缘》中担任男二号,后在《爱比恨多一点》等多部影视剧中担任过主要角色。
如今《顺溜》火了,常铖却感到很郁闷。原来他的角色是一位黄埔军校出身的年轻军官、五十五师师长李欢,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角色——网友中,有人赞赏他的气质,也有人责备他言而无信,在剧集的最后命令下属将顺溜射死。对于这些评论,常铖说,李欢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反面角色,“作为一个军校毕业的军官,李欢有他的挣扎也有他的原则,但是有些事情并不是由他本人的意愿决定的,就像他最后打死了顺溜,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此,他对这部戏也是“既爱又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