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狼烟北平》今晚登陆北京卫视 京味浓看点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7日14:33  法制晚报

  

《狼烟北平》今晚登陆北京卫视京味浓看点多
刘佩琦(中)在剧中饰演车夫“文三儿”,自曝曾偷师“祥子”

  新剧今晚登陆北京卫视,被称为“京味文化教科书”虽然多数演员不讲北京话,但京味文化看点多。

  京腔虽淡 《狼烟北平》京味很浓

  天桥艺人耍把式、车夫拉老洋车、八旗子弟玩花鸟……严格遵循小说《狼烟北平》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被称为一部京味文化教科书,今晚7时44分将登陆北京卫视。

  该剧由陈国星导演、刘佩琦主演、都梁兼任编剧及艺术总监。

  奇怪的是,剧中除了八旗子弟等非说京腔的人物外,其他演员主要说的不是北京话,而是普通话。

  对此,导演陈国星告诉本报记者,这主要是出于市场的考虑,为了让全国观众都看得懂,更好地普及京味文化。

  导演及主演刘佩琦均称,剧中京腔虽淡,京味儿却相当浓郁。

  新剧简介

  《狼烟北平》“京味文化教科书”

  《狼烟北平》是以皇城根下的京油子“文三儿”的小人物视角展开的励志抗战剧。剧中更对老北京文化进行了全方位且相当细致的展示,如人头攒动的天桥、三教九流的八大胡同、古玩字画云集的琉璃厂等。也由此,该剧被称为一部京味文化教科书。

  导演陈国星告诉本报记者,剧中的台词、情节都是完全按照都梁原著拍摄的。“可以说我把都梁小说中的老北京文化全展示出来了,几乎没有不到位的。”

  “小说内容涉及老北京的地理、风俗、俚语、服饰等风土人情,这些都超出了我的阅历范围。为了查证当时人们如何养鸽子、斗蛐蛐、服饰打扮等,我翻阅了大量资料。”小说《狼烟北平》作者都梁说。

  不是北京人的他,直言创作时耗费了不少精力,前后整整三年,“等到写完后,我感到自己几近心力衰竭。”

  在这部同名电视剧中,他兼任编剧和艺术顾问,力求十足体现京味儿。

  主创释疑

  北京话少 主要是考虑南方市场

  “京味文化”是电视剧《狼烟北平》的一大特色。但是,该剧在语言方面却几乎是清一色的非京腔。“剧中北京话的成分并不大。我跟都梁说,不建议剧中台词北京味儿太浓,因为要考虑南方观众——过于地方化,南方观众就损失了。”导演陈国星告诉本报记者。

  据其介绍,除了非说不可的人物(如八旗子弟)说北京话以外,大部分演员都说普通话。剧中主角文三儿的京味都不太明显,“他说的也不是北京话,就是普通话。”

  如此,不怕给京味文化打折扣吗?

  面对质疑,陈国星没给出正面回答,但强调,电视剧面对的是全国观众,“市场是第一个因素,只有大家接受了、爱看了,才能普及这种京味文化。”

  在他看来,如果北京话说得太地道,南方的老百姓就听不懂了,这样反而更不能达到普及京味文化的目的。

  京腔虽淡 京味文化依然很浓

  剧中主角文三儿的扮演者刘佩琦表示,京味文化并不一定都体现在语言上,很多都是通过剧中布景、表演的民俗等展现出来。

  据其介绍,剧中很多演员都不是地道的北京人,不会说地道的北京话,但剧中的京味文化依然很浓。陈国星也向本报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剧中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发生在北平的历史和人物命运震撼人心,而这一切,都带出了发生地的一些文化和一些传统文化的形态。上至破落的八旗子弟,下到街头的混混、黑社会、人力车夫,都生活在老北京南城天桥的特殊环境里。“老的建筑、房子、服装、化妆、道具,我们都非常精益求精,在北京文化上下工夫。”陈国星说。

  原著中,对于老北京风土人情的详细描述,在剧中也都有了完整的展示。天桥艺人、八旗子弟对花鸟鱼虫样样精通……向观众展示精彩故事的同时,又传播了京味传统文化。

  剧中京味文化看点

  热闹的天桥:天桥上拉洋片、耍把式、蹭油儿、吆喝的等,天桥八大怪的传人在剧中大显身手

  受人们热捧的京剧:剧中对戏园子以及京剧看客们的表现极其精致,剧中的唱段也都是名角名段,充分展示了当时京剧在京城的生存状态

  洋车:为了更能真实地表现京味儿,刘佩琦还特地看了《龙须沟》和《骆驼祥子》,从剧中学习拉车技巧

  老北京古玩市场:剧中荣宝斋、琉璃厂这些老北京古玩市场中的人物也都栩栩如生,古玩店陈掌柜鉴赏宝贝和杀价时的表情,都把老北京古玩店精明掌柜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没落的八旗子弟:剧中八旗子弟白连旗,不学无术,还将家中最后一件宝贝《兰竹图》低价卖给了古玩店,尽显八旗子弟的落败

  还原京味文化

  京味台词 要求演员不许改动

  “都梁原作中台词的京味特别地道,我要求演员一定按照原台词念。”导演陈国星告诉记者。

  身为老北京的陈国星对非老北京的都梁的创作相当佩服。“他(都梁)本人不是老北京,但在《狼烟北平》中,他文字的京味儿很地道,而且没有任何穿帮,包括历史事件,都非常细腻。台词也非常考究。”《狼烟北平》曾在上海等地方台播过,有网友对剧中提到《京城晚报》产生质疑,认为没有这样一份报纸。

  对此,陈国星在拍的时候也觉得奇怪,对这个事疑惑过,但都梁说没问题,就是叫《京城晚报》,他考证过。“虽然当时北京的名字又改回北平了,但是《京城晚报》是没错的。”

  他举了个例子。剧中有几个车夫聚在一块聊京剧的场景,大伙儿说到一段京剧《八大拿》。“我们都不知道有这么一出,刘佩琦还说,他就知道有段叫《八大锤》的,没听说过《八大拿》。后来请教了一个专业的老师,才知道,确实有《八大拿》这么一段。”

  据其介绍,剧中很多人物用的都是真人的名字。“都梁很讲究用真名,还有一个家属为这事找到剧组,说别用真名了。”

  身为北京人的陈国星同时坦言,拿到充满北京味儿的剧本,执导起来却不能得心应手。“念错了字,不知道怎么发音,都发生过。”

  挨家挨户找“天桥八大怪”后人

  还原老北京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无论从演员的选择还是场景的搭建,都费了一番心血。导演陈国星称,只有地道的天桥艺人才能还原出地道的京味儿文化。

  为了真实地还原天桥文化,剧中的天桥八大怪都是几位副导演一起去天桥挨家挨户地找以前这些老艺人的后代。“因为天桥的手艺人几乎没有了,只有这些老艺人的后人才会。像拉洋片的,还有吆喝,这些是随便一个演员演不了的。”陈国星说,“而且剧组也没有这些道具,所以我们在找这些后人的时候,都是跟着道具师一块去的,去了以后,连道具一块租过来。”

  他进一步补充说:“还有蹭油的(卖肥皂的),这个非得找到当年天桥手艺人的后代,虽然这个人只有三四个镜头,但我们必须找到这个艺人的真正后人才能拍这几个镜头。”

  天桥八大怪一般是指穷不怕、醋溺膏、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丑孙子、鼻嗡子、常傻子八位艺人。剧中出现了除田瘸子以外的七位。

  刘佩琦专属洋车 造价七八千元

  除了天桥文化外,剧中有很多镜头都是主角文三儿拉着洋车在颇具京味儿的街道上奔跑。而洋车也是老北京的一大特色。“铁的洋车太沉了,木头的又太轻,不能平衡,我们想来想去,决定用榆木做,榆木比较重,质量好,这个连佩琦都不知道。”陈国星对本报记者透露,为了能让刘佩琦省点力气,导演和道具师想了不少办法,俩人还轮流试车,边练边改造。

  而这辆刘佩琦的专属洋车也造价不菲,“光这一辆洋车造价就有七八千。”

  此外,为了更浓厚地体现当时北平老百姓的生活,剧组还特地从内蒙古租来了几头骆驼,“这骆驼往街上一放,味道立马就出来了。”

  本版撰文/记者周萌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