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首届春晚让小品登大雅之堂 见证大众文化多样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31日15:12  长沙晚报

  1983年的“春晚”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第一次现场直播、第一次观众参与点播互动、第一次设立晚会主持人……此后,“春晚”伴随着亿万中国家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的除夕夜,也在改革开放、国富民强的进程中,见证了大众文化从贫乏一步步走向丰富多彩。

  以现在的眼光看,那是一台青涩的晚会:衔接松散,比例失调,“笨拙”的穿插,甚至摄像机都常常找不到焦点。一段并不精彩的相声都能演二十多分钟,郑绪岚、刘晓庆每人都有唱三首歌的机会。

  唱得最多的要数李谷一,如果算上和姜昆、袁世海的山歌对唱,她一个人就演唱了十首,《春之歌》、《年轻的朋友》、《高山流水觅知音》……晚会的后半段,几乎变成了李谷一的个人独唱音乐会。但是就是这台晚会,不仅使得《乡恋》“解禁”,更使得除夕夜观看春节晚会成为此后二十余年每个回乡赶路人的盼头。

  如今年过七旬的首届“春晚”总导演黄一鹤回忆道,晚会安排了四部热线电话,观众可以点播自己喜欢的演员演出节目。当晚观众点播的歌曲几乎都是当时李谷一的禁歌《乡恋》,他拿不定主意。最后,当时在现场的广电部部长吴冷西一跺脚:“播!”

  黄一鹤说,当时“春晚”没有现场乐队伴奏,所有的歌曲只能用伴奏带,而事前谁也没有想到会在春晚上播出这首“禁歌”,没有准备伴奏带。最后是一个负责调光圈的年轻人骑自行车回家现取伴奏带。

  这一年春晚让小品第一次登上了大雅之堂。原本为了凑趣赶排的小品《虎妞阿Q逛厂甸》,却取得了极好的戏剧效果。“虎妞”斯琴高娃一脸泼辣,“阿Q”严顺开憨态可掬,虽然仅仅是晚会的一个小插曲,却引得现场观众大笑不已。而王景愚的无实物小品《吃鸡》更让人至今津津乐道。

  首届春晚·数字

  600平方米

  和现在“春晚”的财大气粗相比,1983年“春晚”的各项数据让人颇感意外。整个演播厅不到600平方米,晚会的工作人员和表演嘉宾一共60多人,现场观众不到200人。

  500元

  对于1983年“春晚”的总费用,黄一鹤都表示不记得了。因为晚会没有服装采购费开支,演员、主持人都是穿着自己平时的衣服,同时,场地布景都是现成的,也没有花钱做焰火。黄一鹤唯一记得的一笔开销是购买有奖猜谜环节的奖品——蓝色笔记本。当时蓝色笔记本五角钱一个,共买了1000本,是从上海订购的。“500元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最后是打报告给副台长阮若琳才定下来的。”黄一鹤说。

  扑克道具

  在春晚彩排期间,黄一鹤(左一)习惯用一副扑克牌研究晚会节目编排。

  新鲜组合

  王景愚、刘晓庆、姜昆、马季——第一届春晚的主持人将永久地载入春晚的历史。刘晓庆这个当年中国的“万人迷”可谓是首届春晚万绿丛中的唯一女主持。“刘晓庆演过《小花》,当时正是最红的时候,他们几个在一起就成了很新鲜的组合。”黄一鹤说。

  主角

  配角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陈佩斯、朱时茂是春晚常客,《主角与配角》等都被视为经典。

  肩负重任

  近年,赵本山的小品肩负了挽救春晚人气的重任。图为2006春节联欢晚会崔永元、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小品《说事儿》。

  精彩表现

  在首届春晚上,唱得最多的要数李谷一,算上山歌对唱,她一个人就演唱了十首。图为李谷一在央视2009年春节歌舞晚会《我如春风踏歌来》中的精彩表演。

  思想解放

  李谷一曾说:“首届春晚播出《乡恋》,我的第一反应是‘解放’了。”图为在2009年农民春节晚会经典歌曲联唱中,李谷一演唱《花溪水》,表达了富裕起来的亿万农民对党的富民好政策的衷心拥护和感谢。

  开山鼻祖

  作为央视春晚开山鼻祖的黄一鹤回忆道:“当时自己心里憋着一股劲,想出点新办法,搞出点新意来。”黄一鹤是第一个开创在春晚现场直播模式的导演,第一个将主持人的概念引入中国民心的导演,第一个将观众电话热线采用到春晚的导演。

  红衣主持

  刘晓庆曾自爆在1983年央视首届春晚上自己穿的那件红衬衣是在香港大排档买的,“这件红衬衣只花了五元港币,”刘晓庆回忆说,“结果春节晚会过后,全中国就风靡一种‘晓庆衫’,卖得还特别好。”

  本版图文均据新华社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