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林,中国历史剧第一导,《武则天》、《太平天国》、《康熙王朝》都是他脍炙人口的作品。在历史剧泛滥的时候,他转型投入平民戏市场,《继父》、《女人一辈子》等同样赢得好口碑。如今在大家都争先恐后拍主旋律的时候,陈家林又回头拍历史剧,现在他正在内蒙古的大草原上拍摄讲述蒙古族英雄故事的《嘎达梅林》。风趣的陈家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言,电视剧导演没地位,“我们真是王小二过年——日子一年不如一年。”
谈转型 为了糊口为了市场需要
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陈家林,上世纪80年代初以拍摄电影为主,“我是从1981年开始拍电影的,我的第一部戏是《飞来的仙鹤》,接下来是《13号地区》、《谭嗣同》、《末代皇后》、《百色起义》,一直到《杨贵妃》。从那以后我看电影不行了,我还得养家糊口,还得挣钱过日子,所以就改行搞电视去了。”陈家林的第一次转型很成功,首部电视剧作品《努尔哈赤》就获飞天奖一等奖,之后的《唐明皇》获得飞天奖三个单项奖。从此,陈家林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剧导演”。他说:“电影是发挥导演水平的艺术,而电视剧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剧本和好的演员,再有个还算明白事的导演就可以了,前两者都具备了我想这部戏就会很好看。”
不过陈家林也发现电视剧行业有很多无奈,“购片方是第一把手,主演先由他们定;投资人是第二把手,女演员由他们定;剧中的大腕儿是第三把手,服装、化妆、道具由他们定;和老板关系好的女演员是第四把手,哪点没伺候好,她准保告状收拾你;最后才是导演,我们真是王小二过年——日子一年不如一年。”
陈家林说,他的第二次转型——从历史剧转型到现代戏是在“赌气”,“我以前拍的《江山风雨情》、《太平天国》都被审片组剪得支离破碎、惨不忍睹,后来一赌气就改拍现代戏。”不过他的赌气中也带了一点超前意识,陈家林笑言自己在电视圈滚打了20多年,总结出“玩的就是流行”,“当时历史戏不吃香了,转型也是为了市场需要啊。我以前拍社会最高层的帝王将相,从2005年开始专攻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物。”
今年,一直笑言“年龄大了要有前辈意识,但也要跟上形势”的陈家林终于又拍回了自己熟悉的题材历史剧。他“逆流而上”,在主旋律剧来不及拍的日子里,独辟蹊径拍摄《嘎达梅林》。在陈家林看来,历史剧很快就会复苏,所以他要进行第三次转型。陈导还开玩笑说:“以前我们拍戏,老板是问我一天拍几场啊,现在问我一天拍几个镜头,甚至一天拍掉一张张的台词纸多少张。到以后,也许就要问导演一天拍掉几斤纸了。”
选演员 只选对的不看“牌”大小
陈家林的历史剧一向以“大手笔”著称,他的《康熙王朝》、《武则天》、《江山风雨情》、《大敦煌》等剧都是大牌云集,但在《嘎达梅林》中,陈家林却成了剧中最大或许也是唯一的腕儿。陈家林说:“不要以为请大腕就是好事,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戏路子,选了不适合的演员,观众看了也会烦,尤其是现实题材,扮相稍微假一点儿观众都不干,气质假了,戏就毁了。《嘎达梅林》讲的是蒙古草原英雄,我当然是找蒙古族演员来演最适合,找一个大牌来演是演不出这样的感觉的。我们不光是请演员拍戏,还要培养明星。你不给他们机会,又怎么知道他们演不好呢?选演员,没有身价之分,只有选对和选错两种结果。”他说当年姜文演他的戏时(《末代皇后》),也没有大红大紫,根本就是默默无闻,现在却成了大腕。
陈家林还抱怨明星身价近年来水涨船高,明星也都学会了砍价。他举例说,原先比如演一个戏是6万元一集,现在明星会先狮子大开口说要10万元,留出给剧组和老板砍价的部分,讨价还价之后,最后价钱基本就定在了9万元左右。
明星的价钱一直在往上涨,可是市场购片的价格却没有明显涨幅。“卖给央视一集最多也就70万元,你就是把100个明星搁进去,也是这个价。请了明星大腕之后,给我们留下的创作成本就越来越少了,所以我们请不起啊!再说,我们国家每年培养那么多表演人才,而电视剧就那么几部,有多少人演不上戏?有多少好演员被埋没?我都替他们着急。那么,我们不给他们机会,谁给他们机会呢?”陈家林说。
人缘好 没有请不来的腕儿
陈家林在2005年拍完《王昭君》后曾经表示想退隐江湖,后来被邀请制作《三国》,但他在筹备期间就请辞了。陈家林说:“《三国》是历史巨片,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体力。我老了,且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三高’,恐怕难以担此重任。”他透露这几年自己的精力大不如前,“本人身体老了,干不动了。”今年67岁的陈家林已经拍了13部电影、800多集电视剧,得到的掌声无数,“但我老是扮演决定别人命运的角色,太累了。”陈家林苦笑着说,现在每拍一部剧都感觉一颗心是拎着的,经常惴惴不安地打电话给老板:“这个戏赔了吗?”听说赚了点,他才能放下心来。他幽默地总结出拍电视剧的三个标准:老干部点头、老百姓爱看和老板赚钱。
谈到让他继续拍电视剧的动力,陈家林说首先是有很多创作欲望,此外,就是不舍圈中的许多好友。陈家林的讲义气在娱乐圈是出了名的。刘晓庆曾透露,她当老板的时候拍《逃之恋》,请陈家林来帮忙拍戏,结果他二话没说一分钱没要就过来了。讲义气也让陈家林有了很好的人缘,有位制片主任曾告诉记者,没有陈家林请不来的演员,只要打着陈家林的旗号到别的剧组绕一圈,演员们立刻就答应。当年刘晓庆愿意客串《王昭君》中的小角色,就是陈家林的本事,刘晓庆当时在接受采访时还说:“陈导演知道我不拍这样的戏,我问他是不是一定要来,他说是,那我就来了,来时连剧本都没看完呢。不给前辈面子是不可能的,就算他让我演个太监我也会来的。”
Q&A
“中国电影的大导演们
不知道出啥毛病了”
早报:您是电影起家的,现在还关注中国电影吗?
陈家林(以下简称“陈”):我现在对中国电影关注得不是很多。不过热门的片子我还是会去看的,毕竟自己也算是电影热爱分子。
早报:那么您觉得中国电影现在面临哪些问题呢?
陈:电影也是两极分化,小导演们都在经营自己喜爱的现实题材,因为他们已经被大导演们挤压到边缘了,他们的作品甚至在很多方面带有畸形感——或者采取在边缘上寻找题材,打擦边球,以便引起注意;或者采取“墙里开花墙外红”,从外面红了再打进来。你比如说《那人那山那狗》(霍建起导演),当初在国内根本一点反应都没有,也是拿到韩国和日本,再拿回来就都说好了。再一个就是他们因为资金少,所以只能出奇招。
早报:那您对咱们国内的几位大导演是怎么看的?
陈:我们这些大导演也走畸形。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电影的大导演们不知道出啥毛病了,大家都搞历史片,都在拿一个外国或者中国的名著套进去;都在搞大制作,都在搞什么制作精良啊,但是一点历史的真实感都没有。花里胡哨,没有人物,没有感情,甚至不会说故事。而且我们的大导演们,不知道为什么,拍了那么多片子,好像口味主要是针对国外的,主要是为了到国外拿奖,甚至给我感觉是哥三个在那比着:告诉你,哎,这个我也拍了,不信你看我这个。这些大导演拍这些大片也有它好的一面,比如说开创了中国商业大片的纪元。中国过去老看人家拍商业大片,咱自己不会拍。张艺谋、冯小刚和陈凯歌站出来,在中国的商业大片这条道上走一走。我也从中学到了什么叫炒作,什么叫包装,什么叫宣传。你说人家这个好那个不好,但最后人家把钱赚回来了。后来我才深深意识到,原来在影视方面,除了艺术质量,除了情感内涵,还有一条就是包装炒作,这就叫做商业。
早报:但是如果说您不懂包装炒作,可能很多人也不信啊?
陈:我这人有点傻。从我第一部电影开始,我就不太喜欢宣传,宣传也是正常的宣传,你爱看不看,我一直就是这种思想。如果非要把不好的说成好的,总有露馅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