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之后,编剧兰晓龙依然将目光对准战争。眼下,他的战争系列之第三部《生死线》正在北京电视台影视频道播出。“我并不是对战争剧情有独钟,这个市场是很经验主义的,我是被推着走的。”兰晓龙昨天的一番话表明,正是《士兵突击》导致的市场需求,促使他在战争题材上“挖地三尺”。
《生死线》是好莱坞的翻版
兰晓龙一点也不回避自己的喜好:“从文本的角度,我最喜欢的是《我的团长我的团》;就电视剧而言,我最喜欢的是《生死线》。”他透露,《生死线》是在《士兵突击》之后,他尝试做的一个强情节化的商业剧。“标尺我可能定得很高,我最喜欢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好莱坞片子。”
《生死线》分别由战地1938、战地1941和战地1945“三部曲”组成。该剧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将四个不同出身、不同喜好、不同信仰却融智慧与胆识于一身的人联系在一起,以“小人物史诗”的视角和不乏幽默、风趣的台词讲述一段在江南重镇沽宁发生的传奇故事。兰晓龙直言,该剧实际上是好莱坞片的翻版。第一部分是灾难片和心理恐怖剧;第二部分酷似《指环王》,剧中人永远在突围,从一个包围圈到另外一个包围圈;第三部分则有点像《肖申克的救赎》,全剧完全是按照商业片搭建的。
战争不是可以榨取娱乐因素的东西
无论是《我的团长我的团》还是《生死线》,很多主角最终都牺牲了,这种结局让人很惋惜。兰晓龙表示,《生死线》是个虚构故事,但时代背景必须尊重史实。创作《生死线》之前,他查看了很多游击队的真实史料,这个戏接近于真实伤亡比率,并未刻意营造惨痛的结局。“我不想写一个虚假的胜利,其实每一个所谓胜利能够带给人的东西,绝对不是欣喜若狂,所以,胜利一刻总是难以言喻的,我希望这种东西在作品中多一些。”
既然是一部战争剧,为何要以“心理恐怖剧”拉开序幕呢?兰晓龙解释道:“对于恐惧,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这里的恐怖不是‘吓你一跳’,而是剧中人的处境让人感到很可怕,恐惧是来自心理的。”兰晓龙表示,他不希望人们把战争当作一种津津乐道的东西,多年来,战争被当成让人感官愉悦的暴力美学。“我们能不能换一种角度来看,抗日战争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我不认为这是我们可以从中榨取娱乐因素的东西。”
不少网友反映,演员张译用美式腔调说话有点让人接受不了。谈及这一话题,兰晓龙表示,刚开始他也觉得别扭,但听了五六分钟后就不别扭了,他建议观众要根据情节来分析这个人物的语言特征。“在国外长大,连父亲都不愿意和他说中国话。这样一个人刚从国外回来,他说成那样顺理成章。张译只在第一部分中用这种腔调说话,这样安排确实有些冒险,但也值得一试。到了第二、第三部分时,他就改说标准的国语了,因为天天说,国语就非常好了。”兰晓龙透露,张译演《团长》时,成天缠着一个美国演员,学了这口“不正”的中国话。
下一部将远离战争
兰晓龙说,自己骨子里最喜欢的还是科幻和童话,但他知道,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市场并不支持他成为“童话王国”中的一员。大学毕业后,他成了一个舞台剧编剧,这两年又成为炙手可热的电视剧编剧。“舞台剧的门槛太高,票价是一个门槛,生存环境又是一个门槛,比如民工,他们几乎不会去看舞台剧,进去会不自在,艺术殿堂的高门槛流失了相当一批观众。”兰晓龙表示,自己做电视剧,心思很简单,就是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欣赏,哪怕是个叫花子,坐在橱窗外,同样可以看。“一个做舞台剧的朋友非常看不起我,直言我是唯利是图,为了赚钱才写电视剧,但他看了我的电视剧后,明白了我的意思。”
谈及连写三部战争题材剧,兰晓龙表示,他的下一部剧将远离战争,聚焦上世纪20年代的流民。他指着随身携带的陈存仁先生的《银元时代》说:“我正在看这本书,那个时代一直是我想写的,这部剧叫《好坏丑》,很传奇,也是部情节剧。”如果剧本创作顺利的话,明年下半年就可以开拍了。RJ073 东方IC/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