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回到苏州河》引关注 寻找记忆中的“外婆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6日11:39  东方网-文汇报

  上周,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全方位精心打造的5集电视专题片《回到苏州河》在东方卫视播出。随着镜头的推移,一些生活在苏州河边几十年的阿公阿婆禁不住泪流满面,上海人关于这条沉淀了城市繁华、往事、传说的全部记忆都回来了。日前,在苏州河畔上海大厦举行的《回到苏州河》座谈会上,多位学者专家意犹未尽地谈起这部片子:“‘回到苏州河’,可惜已寻不着河上那座承载人文情怀的外婆桥了。”

  不能承受之重

  《回到苏州河》以苏州河为影像载体,展现上海在发展进程中的理念变化,探寻其独有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对现在与未来发展产生的影响。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从经济发展角度描写河流变化是《回到苏州河》的匠心独具之处。上海音像资料馆研究馆员张景岳指出:“《回到苏州河》抓准了苏州河很重要的一点,那是全中国最早因工业而遭污染的河,是全中国最早治理的河,也是全中国最早治理得颇有成效的河;河水由清变浊、又由浊变清的过程很能说明问题。”

  同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黄昌勇教授认为,静静流淌的苏州河有种家园般的依托,特别是一些小人物的悲喜情感更让人动容。比如,《脉动》一集中的李沪虎,从在苏州河边丢了“铁饭碗”到重回苏州河清理河道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不可找寻之愁

  学者专家指出:“上海有两条生命河,但上海人的外婆桥一定是在苏州河上。印象中,黄浦江上驶着现代化的大型轮船,它是连接世界的,而苏州河上飘着的简朴的白帆,它是连接家乡的——让人想起河边操着乡音的吆喝声,唤起的是浓得化不开的乡愁,这是苏州河最大的价值所在。”《回到苏州河》最后两集分为《文脉》与《人和》,最终还是想回到河流所沉淀的人文情怀,“可惜缺少追问和反思的精神”。

  “《回到苏州河》在追寻乡土性上显得无奈,因为苏州河文脉的载体已不在。”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郑祖安说,“如今,苏州河流经的每个区都在打造苏州河文化,但大拆大建的激进模式导致历史欠账太多,对历史文化遗产尊重得不够。”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蒋昌建也按捺不住激动:“苏州河某些河段已经让人不忍俯瞰,商业地产、住宅地产的景观河难道就是苏州河现代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吗?”这或许已不是电视片本身的局限,而是现实的制约了。

  本报见习记者  范昕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