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黄健中解读《大秦帝国》打戏:是战争不是武侠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6日16:56  华商网-华商报
黄健中解读《大秦帝国》打戏:是战争不是武侠

导演黄健中

  《大秦帝国》中战争场面极其宏大。引用网友的评论称,这是中国历史电视剧中战争场面最集中的电视剧。《大秦帝国》的战争戏不用电脑特技,而是真人上场,动用了30余辆战车、200多骑兵、1800多 士兵。第一部的拍摄动用了50多匹真马,但没有一匹马伤亡……导演小传

  黄健中,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曾执导《小花》(副导演)、《如意》、《良家妇女》、《龙年警官》、《过年》等。作品多次获奖。其中《龙年警官》、《过年》曾获第十四、十五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导演黄健中拍《大秦帝国》耗费了比其他电视剧更多的心血,甚至连正式登上荧屏,《大秦帝国》也用了比其他电视剧更久的时间。就是这样,《大秦帝国》被“熬”成了一部史诗般的精品电视剧。

  与其他历史剧有何不同?展现“秦地文化”

  记者:听说在拍《大秦帝国》前,您花了8个月时间去研读这部巨作,记了39页笔记,是因为它的题材厚重吗?

  黄健中:倒不是说有8个月那么久,但我看了《过秦论》、《秦本纪》,看过戏说的秦汉史,还有古代服饰研究,以及对各种习俗都做了些研究。我的剧本上之所以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是因为我要提醒自己拍摄时要注意什么。因为你看剧本的第一眼的印象,一般会是最好的感觉,根据那种感觉去拍,才能拍出最好的东西。

  记者:之前经典的历史题材剧很多,比如有《雍正王朝》《汉武大帝》《三国演义》,《大秦帝国》与它们有什么不同?

  黄健中:《大秦帝国》表现的是秦地文化,气势更大,秦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奔放、充满转型期的时代。环境影响人的性格,秦这样一个极度自由的时代铸就了秦孝公、商鞅这样一批历史人物。演员必须深入了解那样一个时代,灵魂也必须贴近那个时代。比如都是皇帝,但秦孝公是非常质朴的,他有土生土长的那种亲民感,同时,他又是力挽狂澜的天才型的领袖,是有大气势的人。

  记者:您刚才说到 “典型性格”,那您在剧中如何让演员体现秦人的典型性格?

  黄健中:光从造型上就可以看出秦人的特征。其实演秦孝公的侯勇实际上是苏北人,应该算是吴国人,但他的脸很刚硬,他的妆参考了兵马俑的形象,我们还给他留了兵马俑最典型的胡子。他还跟我说:“黄导,您看我现在都变成秦人了!”我说:“你这张脸有秦人的特质。”

  战争戏咋定位?是战争不是武侠

  记者:《大秦帝国》里的战争戏很被网友称道,您对战争戏的定位是什么?

  黄健中:我对《大秦帝国》战争戏的拍摄原则,就是不许在我的战争场面里出现武侠动作。现在很多历史剧里的战争场面都拍得像武侠片。剧里主要的12个野外战争我分了几千个镜头去拍,单独把战争场面分了剧本,仅“少梁战役”就拍了四五百个镜头。虽然都是冷兵器作战,但我的演员和马匹都没有受一点伤。而且观众会发现《大秦帝国》的战争戏一定很惨烈但不血腥。

  记者:战争戏如何做到惨烈但不血腥?

  黄健中:战国时代是冷兵器时代,那时的战争是惨烈的。惨烈不能和血腥混为一谈,血腥是有意识渲染暴力,要反对。比如秦国打了这么多年仗,所有的兵力粮食都没了,吃的是草,打到弹尽粮绝。所有的秦兵没铠甲,都穿着布衣,我们也找来少林武术学校的孩子演孩子兵,连孩子都打仗,他们打仗的时候也很天真,这就更能体现出战争的惨烈。

  记者:战国是一个多战的时代,《大秦帝国》的战争戏与其他历史剧有何不同?剧中出现的武器,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吗?

  黄健中:战国七雄混战,注定《大秦帝国》里会有大量的军事思想。可以说《大秦帝国》对军事战略战术的表现,在目前中国历史剧中是比较罕见的。编剧对古代战争做了详细的研究。可以说我们的战争戏都是有史可寻的,魏国的方阵,秦国的锐士、骑兵,包括武器,我们都是从出土文物中找到图像,甚至应该如何拿武器都是做了考证的。本报记者 罗媛媛

  编剧解读

  孙皓晖:战争的“真实与全面”前所未有

  对于电视剧《大秦帝国》中戏份很重的战争戏,作为原著作者和编剧,孙皓晖是怎样展现和评价的呢?

  孙皓晖说:“历史小说的写作有两大支柱:政治和战争。政治要讲得透彻,战争要写出本相来。《三国演义》其实是对历史和战争的一种漫画式的描述,突出的是计谋和武功,但真正的战争远不是这样。《大秦帝国》所要展示的,是对战争前所未有的真实性和全面性,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战争的夹缝中。我可以自信地说,迄今为止,对于古典战争的描写,十年甚至二十年都不会有人超越。”

  其实孙皓晖不但研究古代战争,还是冷兵器和现代军事战争的发烧友。他举例说,长平大战,本是秦国和赵国争夺上党腹地的一场战争。首先从地形开始,把它的战争意义分析得很透彻;接下来是双方战略博弈;第三是兵器装备的展示;再来是后援基地的充分展示。“比如战争最艰难的时刻,粮食送不上了,为了保障士兵充沛的体力,陕西特产锅盔就出现在前线,我推论锅盔就是那时产生的……”本报记者 黄晓林实习记者 任奕洁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