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生死线》比“团长”规矩 激情戏是临时加的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7日00:41  北京娱乐信报
《生死线》比“团长”规矩激情戏是临时加的
《生死线》剧照
《生死线》比“团长”规矩激情戏是临时加的
《生死线》剧照

  如同兰晓龙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士兵突击》一样,正在北京电视台影视频道播出的《生死线》再次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生死线》号称兰晓龙“战争三部曲”的终结篇,剧情和人物确实与“团长”有许多微妙的联系,而把这些支离破碎的关联拼凑在一起,也给众多“兰迷”增添了不少观剧乐趣。

  关联·同名

  这是真正的龙文章

  最有意思的是《生死线》里也有个叫龙文章的,而在“团长”中,“死啦死啦”龙文章曾简单介绍过自己的身世,说他曾经在南方一个小城见过一个叫龙文章的军官,眼看着这个军官英勇就义,他那颗毫无信仰的游魂被唤醒,于是他扒了龙文章的衣服,不远千里跑到滇西,冒龙文章的名装模作样地当上了团长。

  《生死线》的故事发生在1938年至1949年之间的滇西,而“团长”是1942年到1945年之间在南方小城沽宁的故事,从时间顺序上来说这个传奇的龙文章的经历恰好能自圆其说,非常有趣。

  关联·同题

  激情戏是临时加的

  其实龙文章的故事在《生死线》和“团长”中只是个有趣的关联点,更重要的是两剧主题上的近似,都描写了一群糙爷们的快意恩仇,他们在战场上面对困境的惊险和坎坷如出一辙,“兰式”战争剧的阳刚味十足。

  此外,情感戏在两剧中都起到了烘托“爷们戏”的作用,如果说在“团长”中仅仅是浅尝辄止,在《生死线》中,观众惊讶地发现兰晓龙的作品中不但再次出现感情戏,还有拥抱亲吻的场面,战争和美好的爱情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立与冲突。

  采访廖凡的时候他说,其实兰晓龙不擅长写男女情感的戏,兄弟情义的戏是兰晓龙的特长,他最感兴趣的是那种生死相托的兄弟,因此在原来的剧本中并没有什么拥抱亲吻的镜头,是片场临时加上的。

  关联·同心

  都是神仙般的人物

  在人物方面两剧都浓墨重彩塑造了非主流式的精神领袖,欧阳山川有严重的头痛病,在乱世中内心矛盾纠结,迫不得已才选择了挺身而出。但与“团长”中神经病似的“死啦死啦”相比,他已经算是个正常人了,因此这个角色也被四道风等人抢走了不少亮点。

  《生死线》播出后,还有网友对欧阳山川的“长命”提出批评,称他为“打不死的小强”,而廖凡自己也表示:“故事确实太传奇了,他中枪后胸口都烂了,用刀挖一块肉下来,但人还没死。对于这么个传奇英雄,我只能尽量让他显得合理些。拍摄的时候我还跟导演建议,说能让我先死了吗?别活那么长了。”

  最终,“打不死”也成了欧阳山川的特点之一,他成了个内心强大、体力虚弱的“圣斗士”,和内心强大、外表猥琐的“死啦死啦”相呼应,成了兰晓龙笔下又一个神仙般的人物。

  差异·制作

  《生死线》更主流

  在制作上,《生死线》显得更主流化,讲故事的方式符合大部分观众的欣赏口味,没有“团长”里晃晃悠悠的画面、啰里啰嗦的流水账对白,因此《生死线》开播后观众基本是一致叫好,不像“团长”引起的极端的两极评价。这么做优点在于看起来舒服多了,符合习惯,如果说缺点,那就是很中规中矩,没有“团长”的实验味道,也少了许多话题。

  对话

  廖凡给自己只打85分

  《生死线》播出后,许多观众对廖凡扮演的欧阳山川颇为欣赏。记者昨天专访了他。

  在《生死线》中廖凡第一次演完全正面的一号人物,感触很多,“以前我演的大都是独行侠,这次发现演个领导者很难的。本来是让我演四道风的,我特别喜欢四道风这个人物,因为他可以毫无顾忌地挥洒自己的情绪,但欧阳山川就不行,他心里装的事更多。兰晓龙曾经对他有个形容,说要演出‘精神上的妩媚’,我最初还不理解,心想妩媚这个词怎么安我身上了,整天都胡子拉碴的,慢慢地才体会到。”廖凡把这个角色的本质特点概括为“虚弱”:“他不是一个凡人,是一个虚弱的普通人。”

  廖凡说,他特别想做一个欧阳山川这样的人,“也许他这种人只有在极端的时候才能出现,但现在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个职业中的佼佼者。有人说这个年代没有大师了,我想所谓大师是指的精神,他会忘掉周围的东西,他有自己的目标,和别人的评价没关系。”

  廖凡给《生死线》打出了90到95分的高分,他认为这部作品大气,需要观众沉下心来去欣赏它。而对自己的表演,他谦虚地说“只能打到85分吧”。

  信报记者 王大鸣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