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著名导演吴子牛执导,夏雨伊能静等演员领衔的电视连续剧《大瓷商》日前在央视八套黄金档播出完毕,作为岁末年关的央视大戏,该剧是国内首部以景德镇为背景,表现我国传统瓷文化的电视剧作品,透过景德镇瓷商陶昌南的人生历程,为我们再现了近代民族制瓷业的兴衰,具有深厚的现实意义。
《大瓷商》以景德镇为社会和人生的舞台,生动再现民国初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几十年间,中国瓷器业的兴衰演变和瓷器商人们的命运沉浮。从和泥、拉坯、描绘、烧制……一层一层,一步一步,细致入微地把陶瓷的工艺过程通过画面逼真地再现出来。这种“再现”不是枯燥的生产流程展示,而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紧紧地粘合在一起。
导演吴子牛告诉记者,这部电视剧,要把瓷器赋予生命,就像人一样,从生到死,从小到大,充满悲喜,充满苦乐。瓷器同样也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水乳交融,让人们知道景德镇的瓷器之所以名扬四海,除了无可替代,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高岭土”之外,更有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作为依托,因而才能烧制出精美绝伦的瓷器,形成一种独一无二的瓷器文化。这种瓷器文化的精髓,简而概之,就如剧中官窑主赵孚生所言:“做瓷器就是做人做良心。最为重要的就是诚信。”这句话当然并不新鲜,几乎从古至今,各行各业的商家都这样讲,但能否在利益的诱惑面前坚守住“诚信”的底线,才是检验一个商家,一种文化,甚至是民族气节和某种人生信仰的试金石。
观众热议,为剧中人物寻找原型
制瓷业一直是我国最传统的民族工业之一,作为制瓷业最精髓的传统手工制瓷技术仍是景德镇乃至整个中国制瓷行业的“秘密技艺”。《大瓷商》这次则是全方位详尽的把传统制瓷工艺展现在观众眼前。从淘泥、拉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到烧窑、成瓷,每一个工艺都随着人物的事件、命运逐一展现在观众面前,引人入胜。同时也引发观众对于瓷文化历史渊源的兴趣。为剧中人物寻找原型,成为一些电视观众的爱好。观众于先生,在看过该剧之后,就开始寻找民国期间景德镇陶瓷人的文献资料,并将这些在论坛上与更多的网友一起分享,他表示:对于瓷器的收藏一直都很感兴趣,现在看到这部剧,可以说了解到瓷器制作的工艺难度,特别是传统手工业的历史渊源,引发自己去探寻更多历史深处的故事。
传统文化题材受到市场青睐
年初,吴子牛导演的作品《大国医》在央八热播,掀起了公众对中医文化的关注以及对医德医道的探讨,着《大瓷商》的开播,传统文化作为近两年影视剧作品的一个热门题材持续升温,受到观众和电视台青睐的同时,品牌效果也得到了初步显示。
《大国医》、《大瓷商》的制片人——北京阳光盛通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裁盛漯松女士表示:
传统文化题材,不仅是近两年内地电视台看好的一个热点,在海外发行市场上,也同样颇具竞争力,央视播出《大国医》的时候,天下卫视等几个海外华人电视台也同步播出了该剧,《大国医》《大瓷商》在台湾以及东南亚市场,同样反响不俗。
在市场认可的同时,09年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中,《大国医》也凭借对于中医文化的展现与探讨,对于医德医道的弘扬与思考,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可以说,实现了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认可。传统文化题材,作为一个重要的电视剧题材,一定还有更多的内容和潜力等待出品方去挖掘。
专家呼吁关注景德镇现状
诸多文艺评论家也对该剧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在肯定其文化以及社会价值的同时,更多的是带给社会给与景德镇所代表的瓷文化的现状的一种关注。
文艺评论家叶匡政认为,大瓷商带给了中国当代瓷器业一种警示,景德镇这座繁华的千年瓷都进入现代以来,用盛极而衰来形容它,绝不为过。一方面是大街小巷式的地摊销售,毁坏了景德镇瓷器的形象。一方面也因城东高岭村所产的优质高岭土,到清代已被开采得差不多了。而1980年代对瓷土的过度开采,也使这里的瓷土成了稀罕品。至于景德镇瓷不用景德镇土,如今早在业内成了公开的秘密。
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因为景德镇失去了原创能力。景德镇在过去千年,之所以能被人们看作瓷都,是因为它在每个朝代,都有过高于同时代的原创瓷品。而如今,景德镇陶瓷却在逐渐丧失这种优势,高端陶瓷多产自意、英、法、日这些国家,人们从中国瓷中,已很难想象古代那种精美绝伦的技艺。景德镇的很多厂家,如今只能为一些欧洲国家的瓷器品牌做加工,利润微薄。原创与设计,成了景德镇在当代无法逾越的一道坎,大多数人只是躺在古人的怀中模仿,跳不出复古仿古的思路,生产的器具也远离现代生活,情况的确令人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