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晚彩排时,每当台上有语言类节目表演的时候,就总有几个人神情紧张地站在上场口等候。他们不仅为演员们拎着包、拿着衣服、端着道具,还得看着本子琢磨台词。他们就是各个节目的编剧、导演。他们对自己一手创作的节目了如指掌,在不断修改中也碰撞出了许多火花。《大话捧逗》的编剧邹僧和《一句话的事》编剧王承友在后台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讲述了节目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特派记者梁巍电自北京
揭秘目标1
《大话捧逗》
类型:相声
爆料人:邹僧(相声编剧)
演员 新人初来乍到上火了
邹僧是沈阳人,他本是学室内设计出身,但他从小就喜爱相声,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写相声小段,因此毅然改行投入相声创作。1995年参加省级相声小品大赛,凭借相声《说广告》获得一等奖。从此开始接触专业相声演员,走上专职创作道路。1997年他调入沈阳市文化局剧目创作室,现在则担任中国广播艺术团创研室专职编剧。2003年,相声《说广告》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他同春晚的缘分便一直延续至今。
邹僧创作的《大话捧逗》在春晚彩排中三次亮相,每次都“笑果”不凡。贾玲白凯南这对相声新秀也引起了媒体的注意。多次参加春晚的邹僧深知上春晚不容易,在参加彩排之前就给贾玲和白凯南“打预防针”。前两次彩排中,初来乍到的贾玲、白凯南充分发挥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发挥得非常好。但随着这个节目越来越受到认可,两位演员心里的期待值也随之提高。
“彩排这几天,白凯南嘴肿了,也不知道是过敏了还是上火了。”邹僧笑着说,终审上场前十五分钟,邹僧接到白凯南的电话,让他赶快帮着买点治过敏的药。“上台的时候消了很多。他嘴唇本来就厚,肿了还增加了不少喜剧效果。”
灵感 没事儿就在论坛里转悠
多年的相声创作已经让邹僧的“笑点”变得很高,他自己也承认“一般的笑话都逗不笑我”。为了寻找灵感,他也会去“天涯”、“猫扑”等网络论坛上转,同一些网络写手交流。平时在家看影视剧,他也愿意看喜剧搞笑的,比如外国的喜剧片和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等,“喜欢周星驰的作品,会在《大话西游》中找到不少灵感。”
除了《大话捧逗》,他也参与了冯巩相声剧《不能让他走》的创作,里面很多网络流行语比如“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等都是来自上网碰撞出的灵感。对于外界关于“语言类节目出现大量网络流行语是利是弊”的讨论,邹僧认为很正常,就像以前的小品相声中经常出现歇后语和俏皮话是一样的。不过他也表示,运用网络流行语要因作品而异,对于编剧来说“技术含量并不高”,真正的笑料还是来自故事本身。
2 《一句话的事》
类型:小品
爆料人:王承友(小品编剧)
一波三折 朱军被“禁” 大腕不来
郭冬临和牛莉表演的小品《一句话的事》讲述的是夫妻相处之道的故事。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每年郭冬临的节目都是两个主要演员,在开始或者结尾处有一个次要演员出场。今年也不例外,在“两口子”的矛盾闹得不可开交时,出现了一个“大姐夫”将这个场圆了过去。编剧王承友告诉记者,就这个只有几句台词的角色,竟然前后换了7个演员。
王承友说,“大姐夫”这个角色出现在小品快结束的时候,演员的台词只有几句。尽管如此,但他们也希望找到一个可靠的、熟悉春晚舞台的演员。最开始,王承友将目光投向了魏积安,认为他是大姐夫最佳人选,个子高高,样子很实诚。但是魏积安因为年底演出多,没有时间彩排,所以只好放弃了。后来王承友又找到了演员洪涛,对方也是因为有演出任务在身而没有档期。没办法,两个“大姐夫”都没了,王承友又把目光转向了朱军,朱军的外形很符合大姐夫的形象,用主持人代替也省得再找外人了,朱军也同意了。不料央视又下令,不让主持人演小品,朱军这条路也走不通了。
就在大家为“大姐夫”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给王承友推荐了石富宽,还说石富宽也答应了。王承友当时特别高兴,因为石富宽又有经验,又符合这个角色。可是还没高兴几分钟石富宽又反悔了。之前《打工幼儿园》牛群的角色就是石富宽的,到最后一刻,这个角色换了人。石富宽可能担心历史重演,所以又不同意了。接着导演组又去找了演员储智博,这人憨憨的,有“大姐夫”风范。储智博本来已经答应了,可是看到剧本觉得台词太少,没有什么发挥空间,就婉言谢绝了。
柳暗花明 小品导演亲自上阵
后来还是郭冬临出了个主意,让编剧王承友亲自来演这个“大姐夫”。这位七八岁就开始演戏、还给毛泽东表演过话剧的老演员,虽然已经做了多年幕后,但是舞台经验很丰富。而且个子高,长得厚道。但王承友死活不同意,觉得自己已经好久没演了,上去会紧张,怕坏了事。
最后,大家忽然发现导演刘鉴很不错,十分有“大姐夫”潜质,而且是导演,对剧中角色拿捏到位。就这样,刘鉴被大家“赶鸭子上架”抬上了春晚舞台,成为了郭冬临的“大姐夫”。A2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