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独家对话李莉:陪伴南方影视行业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8日15:45  新浪娱乐
独家对话李莉:陪伴南方影视行业发展

李莉

  采访手记:从李莉的拍摄经历中,我们能看到南方影视剧行业的发展,从单本到多集,从国家拨款到自主广告盈利,直到拍摄出红遍中国的《上海一家人》,李莉的经历也代表着我们国家电视剧的发展。和她的对话一直能感受到她清晰的思维,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有她的欢笑和泪水,谈起现状,李莉颇为感慨,而对于内地电视剧的未来,李莉更是有十足 视频:对话导演李莉:陪伴南方影视行业发展 媒体来源:新浪娱乐 的信心。

  当时没有一个专职拍电视剧的

  主持人刘杨:1979年的时候拍《永不凋谢的红花》,当时拍这部作品是什么样的大环境呢?

  李莉:当时的大环境,正好那个时候76年以后四人帮就打倒了,四人帮打倒以后,就拨乱反正,当时我拍的《永不凋谢的红花》主要讲一个共产党员张志新的故事,他反对四人帮,给文化大革命关进去了,他是东北沈阳的,然后就给杀害了。我们上海,那时候在上海电视台,看见解放日报头版头条都登载了这个故事,我们台里就准备把这个张志新的故事拍成电视剧。

    主持人刘杨:您推荐的吗?

  李莉:不是。当时我们拍的片子都是领导决定的。也召集我们一些导演,那个时候还没有我们上海电视台,那时候还没有一个电视剧部,或者是电视剧制作中心,没有这么一个机构。我们当时导演,我是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导演系毕业以后就分到上海电视台了。然后就做导演工作,那个时候的导演工作,包括文艺部、转播车,专题节目,打混仗,所有的导演,我们叫演播组,那时候我们的导演、摄像、美工、字幕、照明都在这个演播组。所有这么多人也只有30多人。

  主持人刘杨:很少。

  李莉:所以当时没有一个专职拍电视剧的,没有。我们都是打混仗的。当时领导决定要把这个戏拍成一个电视剧以后,说把这个事情交给我,当时还有一个编剧,我们两个人一块到沈阳采访,我们看见报纸已经是5月份了。但是7月1号党的生日要播出这部戏,所以我们当时就非常紧张的。

    主持人刘杨:很赶?

  李莉:剧本还没有,刚从采访开始。那时候也没有连续剧。

    主持人刘杨:最多两集?

  李莉:一集。当时不像现在45分钟、48分钟,没有,当时很随意的,我们就拍了60多分钟。我们到了沈阳以后,我跟编剧两个人,他是我们的老同志,比我年纪大,我跟着他一块采访。在那儿也就是一个星期的时间。

  主持人刘杨:去创作剧本?

  李莉:对。写主要是回来写,在那儿主要是张志新的牢房,他的刑场,他的故事。

   主持人刘杨:您作为导演也要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去吗?

  李莉:是的,我们两个人一块去,对我们导演很有好处,很有切身的感受,就不一样了,跟看剧本不一样。因为你到那个牢房去了嘛,感觉就不一样了。

    主持人刘杨:那时候拍这个戏会很困难吗?有什么技术问题解决不了吗?

  李莉:当然很困难,倒不是技术上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当时大的环境,沈阳的一个话剧团也要搞这个东西,就没有搞起来,也没通过,就搞不出来。他们对我们还是很欢迎的,我们去采访,包括她家里的情况,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当时采访了他爱人,他还有两个孩子,回来以后我们就创作。那个时候,文化大革命抓张志新、关张志新,当时是解放军,领章帽徽,那我电视剧能不能戴领章帽徽都成问题。

  主持人刘杨:管的很严,主要是审查?

  李莉:不是,主要是每一个老百姓的心里能通过吗?当时的环境跟现在不一样。连我们自己都吃不准,能不能这么表现,所以在这个上面,一个是时间太紧了,因为7月1号要播出,我们回来,写完剧本,我拍。这个戏,拍也是一个星期。

  主持人刘杨:就是60分钟一个星期拍完。

  李莉:当时来讲,现在没问题,可能两三天就拍完了。我们那时候刚开始搞电视剧,到底电视剧怎么搞……

    主持人刘杨:还在摸索?

  李莉:还在摸索。另外一个不是像现在这个摄像机,我们那时候是大的云台,那个云台,我们要在演播室里头拍的。要出去得开转播车,我们拍外景就拿转播车开出去,但是车的电缆就这么长,不能超过这个长度,有的地方不能弄转播车。当时有一个好处,我们台里刚刚进了美国的一个录像机。

  主持人刘杨:很先进。

  李莉:当时算最先进的,但是这个机器很大很大,只有在电视台里,不能拿出去的。摄像机也是云台的。

    主持人刘杨:大概多重?

  李莉:那个机器根本搬不动的。转播车开出去,再发射,发射到电视台,它接收,接收下来再拿录像机录下来。那时候的带子就2英寸宽,不是现在的越来越方便的。那时候没有,一盘带子很重很重的。这种情况下,我不可能到沈阳去拍,只能在上海拍,利用一下沈阳给我们寄来的很多外景的没有环境的片子给我们寄来。然后大概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演员那个时候都是跟上影厂,上影厂的演员剧团来演的。

   主持人刘杨:那时候要付薪酬吗?

  李莉:那个薪酬几乎是没有。但是可能跟他们剧团当时也有一个是劳务费,我们到他们剧团去借人。但是我们是联合,很少的一种劳务费。而且那个时候,我们开到师大去开,也没有任何费用,但是群众演员就是学生,还有他们的老师,我记得当时的气氛不一样,大家都是为了好像为了打倒四人帮,大家的一种热情。而且从沈阳寄带子回来,直接飞机寄过来,民航的工作人员就马上把这个片子转给谁,一路红灯就送到我们电视台来了。

    主持人刘杨:都是当成一个大事在做?

  李莉:大家都很自觉的,而且是没有任何酬劳的,从来没有想到要酬劳。

    主持人刘杨:也不觉得苦?

  李莉:没有觉得苦。大概很少很少,最多有2毛钱加班费就挺好的了。反正就在这种情况下,那时候拍了这个《永不凋谢的红花》。这个我还要另外说一点,当时我记得宣传部来审查,上海市宣传部,宣传部长来审查的时候,他倒提出来,张志新最后有一个他要喊口号,怕他喊反动口号,就把他的喉管割了。是真的,我们当时没有把这个写进去,上海宣传部长就提出来为什么这个不写。他提出来,可以写,我们就赶快把这个加上去了。那时候赶时间,要改得话,还得连夜改好,播出了以后,观众的反响还是非常大,当时写了很多信,观众来信,寄到上海电视台,这个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主持人刘杨:那时候一个戏需要惊动宣传部部长亲自来台里审查,是一个大事。

  李莉:那个时候,我一进电视台,我是1973年到上海电视台,领导跟我们说的话就是电视台是党的喉舌,所以要我们每个人脑子里都有这个概念。所以任何重要的节目,都要审查,主要要把政治关。张志新因为真人真事,全部都是真的事情。所以我们当时就叫报道剧,就像报告文学一样。

  《家春秋》:全国第一家开始有广告业务

  主持人刘杨: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是这种只有60分钟或者是单集,您开始拍一些相对较长的戏了?

  李莉:连续剧的话就可能在1981年。

    主持人刘杨:也就是时隔两年的时间。

  李莉:那时候说句实话,电视剧发展是非常快的。我们第一部连续剧只有6集,就很了不起了。再要长的那是在,我拍《家春秋》的时候,巴老的激流三部曲,那时候是86、87年的时候,我们台第一部算长的电视剧。当时是19集,那个就算很长的。

   主持人刘杨:是一个庞大的工作量吗?

  李莉:那时候就觉得很不得了了。连前期准备、演员、化装、试妆到完成,不算后期我们也拍了将近一年。

   主持人刘杨:那时候拍戏都需要这么长时间去做一个工作?

  李莉:对。我们那时候台里规定,也在后来才规定,开始也没规定,规定一集拍10天。

    主持人刘杨:是一个硬性指标。

  李莉:等于他好控制经费,拍的时间长经费就多。那个时候都是国家拨钱,没有市场。当时规定一集片子拍10天。拍《家春秋》的时候还没有规定,是要到后来89年才规定的。拍一集片子要10天。

    主持人刘杨:拍《家春秋》投资是多少,会不会在当时来说算很大的限度?

  李莉:多少资金我已经忘了,那个是制片来长掌握。我们开始打预算,打完预算,给领导审批,领导批了钱,你这个戏才能开拍,开拍以后,这点钱就转到你的帐了,当然不能超支了。那时候基本上拍的都是国家拿钱。

    主持人刘杨:当时的经济体制下这应该是一大笔钱了,拍戏的话。

  李莉:当然是一大笔钱。拍连续剧的时候,拍《家春秋》的时候,我们台已经开始有广告了。有了广告以后,等于电视台可以自己挣钱,自己花钱了,不要全部都是国家拨款。

    主持人刘杨:这是一个进步?

  李莉:这个应该说作为上海电视台还是比较早的,我记得当时,全国也是第一家,就开始有广告的业务。这样一来,我们不要跟国家要钱,那我们就自由的多了。自己可以做主,但是有的时候钱不够,拍一个大戏,跟别的台联合,我们拍《家春秋》因为本身故事是四川的,我们就跟四川电视台合拍。《杨乃武小白菜》我们是跟福建电视台合作。一年拍两部戏或者是同时拍三部戏,资金当时负担也很重,因为都是国家拿钱。但是作为导演来说,负担倒是轻。

    主持人刘杨:没有什么压力?

  李莉:因为钱是国家的,我只要在这个钱里头,不要超支。就要好得多,跟现在走市场的,走市场的压力就大了。

   主持人刘杨:收视方面呢?

  李莉:收视上没有压力,不是压力,当然我觉得这个片子人看得多,那时候也有收视率,也要计算收视率。但是从导演来看,没有那么多的压力。但是有一个,你这个片子观众喜欢不喜欢。收视率高,观众喜欢看。收视率低,就说明你这个片子观众看得人不是那么多。客观上给你一种,不是压力,而是导演的一种欣慰。观众越多,我越高兴。

    主持人刘杨:当时拍《上海一家人》的时候,拍摄环境已经相对成熟了?

  李莉:对,你讲得不错。当时不是像现在,收视率也有,但是不是像现在觉得我的目的就是要收视率高,没有这个目的。我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个片子拍好。不光是要是个精品,还要有收视率,当时是这么想的。因为有的时候,我拍片子《家春秋》是一个名著,但是后来我觉得有一个问题,虽然它是一个名著,但是观众的面没有我想象得那么宽,反过来说,看的人我觉得它是一个经典的文学作品,因此又不是那么普及,不是那么通俗。

    主持人刘杨:所以才想要尝试一些家庭题材的?

  李莉:从《家春秋》以后,我觉得电视还是要有观众,它是个大众传媒,因此我想拍一个通俗一点的戏,通俗的电视剧。所以就选择了,当时我就接受了《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个是通俗作品,就接了这个戏了。这个戏它的收视率比《家春秋》要高,因为是老百姓家喻户晓的故事。但是我们在老百姓喜闻乐见故事上面,通俗的作品上面,还要有一定的让人家所思考,思考的一种余地。让人家还要回味一下,不能老百姓看完这个故事就完了,这也不是一个好作品。更好的作品还是要人记住你这个戏,然后人看完了,想一想什么让我所能思考的,我能记住的东西。

   主持人刘杨:对观众来讲,我能够体会《上海一家人》造成的热度,现在还可能回想起来。当时很小,但是父母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但是在上海反响可能更高。

  李莉:是的。因为是说的上海的故事,《杨乃武与小白菜》拍完之后,我就拍了《上海一家人》当时也收到很多信,里面有一个情节,阿祥的老婆桂花为了要米,叫阿祥去背米,弄个大肚子,后来阿祥就被日本人杀害了。像背米这个情节,有好几个人写信,甚至在拍的时候,我们剧组当中的老工人,场务,上影厂退休的老工人,他就跟我说,确确实实有这样的事,解放前就是买不着米,为了买米,有人把米装在背心里,背心一道一道的里头装着米,那么从日本人眼皮底下背米,有的人装成大肚子,实际上里面是米。

  主持人刘杨:您拍了这么多年的戏,您觉得电视剧生涯带给您最大的满足感和荣誉感是什么?

  李莉:让我最高兴的就是说你有观众,这个戏观众喜欢看,这个戏不是说没人看,等到这个时候,到了晚上就会走到我这个弄堂里,全是在放这个音乐,觉得很开心,剧组拍的多么辛苦,多么累,有很多这个事那个事,那时候就烟消云散,都觉得很高兴了。我觉得最大的欣慰应该是这个。

  当然了,你说我得了飞天奖,或者是得了金鹰奖我也很高兴,但是最高兴的家家户户在看你这个戏,在放这个曲子,甚至我到妇联开会,非要跟我要《上海一家人》这个歌曲的词,她们各个能唱,甚至你听到演先生的演员去买菜,菜市场的人都会说这个哪是先生。碰到这样的事情,一直到前两年还在放,然后我在网上看见一些反馈,还在看这个戏,而且还觉得这个戏不错。到现在人家看还可以,我觉得这一点对我来讲也是很欣慰,这个戏毕竟过了这么多年了。

   主持人刘杨:您可以说是伴随着电视剧从无到有的发展,您觉得内地的电视剧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李莉:我觉得变化应该是相当快,应该说30年的时间,当然不短了,但是我们的电视剧从无到有,从短的单本剧到连续剧,而且我们的手段,因为技术手段发展很快很快,技术手段的发展,就给我们带来了我们拍摄电视剧的余地越来越宽广。你回头看,现在的手段越来越多了,信息越来越多了,技术上的发展带来我们电视剧的发展,这是分不开的。我觉得这一点,想起我们那个时候,75年,76年那个时候,我们只能在演播室里头,拿一个机器要拍一个火车的话,前面坐两个人弄一个布景,后景通过窗子放循环片,就这么拍。到现在你可以拍到外国很多东西,不好比了。进步的那个时候想都不敢想,发展是非常非常快的,尤其是现在,最让我觉得发展快的,现在通过电视可以看到世界。现在的哪个国家发生的事情,我现在就能看,现在卫星也很了不起,那时候不敢想,不可能。看的人多,制作的电视剧就得多,制作的多发展必然快,因为要有竞争,因此它的发展是很快很快的。

    主持人刘杨:谢谢您。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