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太长,娱乐秀太傻,还好有专题片可以看。
文/胡斐
2009年不是专题片最多的一年,却有可能是最关键的一年。
尽管往年的《大国崛起》、《故宫》在观赏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像2009年这样一年涌现出一大批制作精良、收视率高、口碑上佳的专题片还是头一次。
打开电视机,黄金档除了看电视剧、看娱乐节目之外,开始有纪录片、专题片可看,这未免不是一个好现象,中国电视弱智了那么多年,总要开始有点深度。
这一切都从2009年年初的《台北故宫》开始。几年的《故宫》就曾火过,可是解说词中总冒出来一句——该珍品的另一件(或者原件)现藏于台北故宫。于是,《台北故宫》的拍摄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儿。
由于台北故宫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导演周兵和摄制组其实没有能够进入台北故宫博物院内进行拍摄,所有国宝以及珍品档案片段全部来源于台北故宫自己的资料片,摄制组只能在外围寻找方向,包括走访相关的手工艺人、调动大量历史材料钻研。后期找来台湾音乐人小虫为专题片作曲,符合年轻人口味;马未都跑来替片子“找碴”,吸引了一批对收藏感兴趣的大龄观众,央视网站的《台北故宫》专题页面挂出不到一周的时间,网友的留言就多达32页。即使没有进行台北故宫博物院实地拍摄,都能达到如此效果,无疑给纪录片界打了一针鸡血,只要题材选准,制作用心,重视营销,中国专题片前景可观。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9年1月1日到12月31日,国内各主要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有300余部(不包括专题性纪实类栏目),基本上都不是在2009年年内拍摄完成的,有一些甚至耗费了几年时间。除去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这个因素外,电视台也发现了光是在黄金档播出电视剧和娱乐秀,已经没法满足观众的需求。电视剧太长,娱乐秀太傻,这时候一部有内涵又好看的专题片扔出来,呼啦啦就聚集了一堆人。
北京电视台的《我爱你,中国》和《百花》赶上了这个趟,前者被众多网友称为“2009年最好看的专题片”,后者开播首日即创下1.7%的文化类节目高收视率。北京电视台是新中国最早开始制作并播出纪录片的电视台,为了避开和央视献礼大制作的碰撞,走了一条平视老百姓生活的路线。《我爱你,中国》找来了《北京记忆》的原班人马制作,让观众觉得万分亲切;《百花》创作团队曾经制作了大型音乐纪录片《岁月如歌》以及选秀节目“红楼梦中人”,走明星线路,涉及到300多位艺术工作者,动用赵忠祥、濮存昕、张瑜、王姬联袂主持,辛辛苦苦把那些几近隐居状态的艺术家请到镜头前面对观众,并且难能可贵地没有回避文艺史上的敏感问题,对“文革”期间的文艺作品也进行了比较客观的解读。
东方卫视播出的《大工程》也是2009年的佳作,花了大量前期拍摄时间,聚焦新中国60年中的6项伟大工程——长江大桥、红旗渠、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宝钢、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不巧由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珠玉在前,2009年力推《中国历险记》和《伟大工程巡礼》两大工程纪录片,导致《大工程》遇到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虽获好评,但反响不那么热烈。
如果说地方电视台把“好看”的功夫做足了,那么央视的献礼大制作则在技术和团队上达到了高峰。像《中国1978—2008》这种以编年体的方式反映改革开放30年历史的专题片,没有巨大财力和人力集中去打攻坚战,是没法梳理详尽的,地方电视台很难做到。它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牵头、领导,南京广电集团、重庆广电集团、云南电视台四家单位联合摄制,这么大动静的专题片近年少见。
另一部一定要提的热播专题片则是央视的《大阅兵2009》,这部纪录片是在现场直播阅兵式后立即投入播出的,是少见的“套装产品”,并且第一次采用高清技术全程拍摄。有媒体报道,在看完片子之后,许多适龄青年纷纷要求参军入伍,于是2009年的冬季征兵工作异常顺利地展开。
专题片的热播让电视台进一步考虑到市场化的重要性,纪实频道体制改革、制播分离的行动也悄悄开始了。上海纪实频道的《纪录片编辑室》经营多年,早就有了专业纪录片团队,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有了一定影响,他们在2009继续探索面对市场的纪录片之路。重庆广电纪实传媒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打出“渝派纪录片”的旗帜,致力于开拓市场。专题片重镇中央电视台也在探讨制播分离改制问题,并进行新闻改革,纪录片实施微调。长期困扰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的体制问题开始有了一点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