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制造”重磅大戏《命运》即将于4月11日在央视8套黄金档播出。由于其题材厚重恢弘、主创阵容强大,尚未开播已经引起了许多深圳人乃至全国观众的广泛关注。对于主创而言,就是怎样驾驭好“拓荒传奇”这一题材、反映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同时又塑造一批精彩荧幕形象、让观众真正爱看?
记者日前采访了该剧导演之一姜峰,听他解读《命运》如何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三统一。姜峰相信:“每个深圳人乃至每个中国人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重温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奋斗史。”
思想性:
为中国改革先驱立碑
记者:《命运》堪称“改革史诗”,是近年荧屏上少有的直接展现改革开放拓荒传奇的电视剧作。这样的厚重题材把握起来难度在哪里?
姜峰:改革开放三十年,涉及太多重大历史细节和政治话题,这也是本剧最大的难点。但庆幸的是陆天明老师的剧本提供了很扎实的理论和思想基础。说实话,作为导演,在处理《命运》中很多堪称 “史无前例”的重头戏时,如何还原和准确把握当时改革先行者的心路历程,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以李雪健扮演的宋梓南书记为例,他的身上集结了历届城市决策者的精神脉络,他当时面临的制约,他大刀阔斧所走的路……这一切现在我们觉得很正常,应该这么做,可是在当时种种历史条件的束缚下,真正是“杀出一条血路”。这也是我们重点要表现的内容。当时的时代弄潮儿如今都渐渐老去,拍这部戏就是想告诉年轻人改革是怎么回事,他们在创业之初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磨难。
记者:《命运》是一部政论性很强的作品,其主线是一个城市的决策层,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主旋律”,会不会削弱其可看性?
姜峰:其实,凡是身临整个深圳改革、甚至只要经历了国家改革开放的人,都能够从这部戏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命运》的层次是非常丰富的,剧中有名有姓有台词的人物多达160多人,包括了各个层面和身份的深圳人。其中有李雪健、高明所塑造的那一批改革者们的形象;有曹曦文、陈思成等角色所代表的普通草根一族,改革大潮中这些小人物从底层开始创业。所有看这部剧的人都会觉得这是自己的戏,是在替自己说话。剧中那些改革者的慷慨与悲壮、小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将承载深圳人的真实“命运”。
记者:听说剧组拍戏时在“真实”上下了许多工夫。取景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因为深圳的发展变化太大了?
姜峰:对,因为时间、年代上离得太近了,这样反而更难。不像古装戏,去个影视基地就能拍。这个戏不行,你都能想到小时候家里挂的年画是什么样。假如我随便挂个张明敏的海报,虽然时间上不远,但细心的人会发现,那时候《我的中国心》还没创作出来呢。
我们根本没想到在深圳竟然找不到任何一条老街能再现30年前的场景!后来我们跑遍了深圳的大街小巷乃至大半个珠三角,都没有发现能再现改革开放初期的场景,不得已到了广州长洲岛重新搭景拍摄。开拍前,光是选景就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跑了近万公里,最远都到浙江、广西了。到最后,美术部门有六七十人都在为取景工作。
艺术性:
“老戏骨”精彩演绎角色
记者:一部没有八卦秘闻、没有三角恋情、甚至没有官场生态的主旋律剧作,怎么样保证其艺术性?
姜峰:李雪健、高明、祝希娟等一批老艺术家的精彩演绎是一大看点。李雪健对宋梓南的塑造是倾注生命的表演,让人感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市委书记。老艺术家们凭借自己的表演经验,很快能够驾驭角色。虽然每个人从角色出发会形成自己的视角和想法,可能跟导演有所区别,但只要及时沟通、调整,总能达到统一,合作非常愉快。其他演员如娟子、曹曦文、陈思成等的表演也各有感人处。
从导演的创作角度来讲,这部剧的叙事角度大气、恢宏,里面有很多大场面,很有视觉冲击力,例如“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基建工程兵就地转业、土地拍卖等。所有在深圳改革过程中的大事件都有不同层次的诠释。
记者:拍摄过程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场戏?
姜峰:最经典的应该是雪健老师的一场戏。那场戏讲的是底下人执行政策不力给老百姓带来了损失,宋梓南震怒。结果雪健老师采取了非常规的处理方法,一开始听到报告后该爆发的时候他没有爆发,中间突然情绪爆发,最后在这个事情行将结束的时候,他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思考解决的方案。我当时就被雪健老师的演技折服了,该发怒却不发怒,无声胜有声。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媚
● 播出时间:
4月11日晚 21∶14起
●播出频道:央视八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