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浓墨重彩书写深圳特区改革开放、开拓发展史诗的电视剧《命运》,将于今晚在央视八套黄金档隆重开播。该剧是著名作家陆天明的最新力作,他谦虚地表示:“《命运》真正的编剧不是我,而是深圳人民,没有深圳就没有这部戏。”
李雪健 用生命演绎《命运》传奇
20年前,他在大银幕上塑造了县委书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曾让无数观众流下感动的泪水;20年后,他又在反映特区拓荒传奇的《命运》中扮演市委书记宋梓南,一个在改革开放中冲锋在前的排头兵。两个不同时代的好书记角色,不变的是对国家、对人民的大爱。他们对事业的坚守和执著,一如其扮演者李雪健。抱病接下剧本的李雪健,在日前举行的《命运》新闻发布会上几度哽咽落泪:“这一次,我是在用生命演绎宋梓南。”
落泪感慨接拍时压力大
《命运》发布会上,李雪健当场落泪成为最感人一幕。在主创发言时李雪健已眼圈通红:“我一直盼望这部戏能尽快和广大观众见面……”随后,高明感慨:“我觉得雪健是用生命来演这部戏的!”听到这里,李雪健一度哽咽,停顿一会后他终于说:“这确实是我用生命塑造的一个角色。”说完,他背过脸拭去脸上的泪水。
李雪健对宋梓南这个角色极其重视:“我接戏时压力特别大,怕演不好观众不喜欢,也怕深圳人觉得不像。”李雪健进一步解释:“我起初对接演这部戏很有顾虑,因为这部戏娱乐性不强,怕观众不喜欢,但看完剧本后我很震撼,想起了江西瑞金‘红井’旁‘吃水不忘挖井人’这句话,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这些把乌纱帽别在裤腰带上的排头兵,我们今天的生活会怎样?虽然这部剧娱乐元素不足,但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打造这样一部戏,是我们的责任。”
“宋梓南”比“焦裕禄”更丰富
从1989年电影《焦裕禄》到今天电视剧《命运》,20多年里,时代变了,唯有那份对国家、对人民的大爱一直不变。对出演这两个党的好书记,李雪健说是“两码事”:“《焦裕禄》是电影,线索较单一;《命运》是电视连续剧,需要更多细节丰富人物形象。可以说,宋梓南比焦裕禄更复杂、更难演。”
李雪健认为:“焦书记当时解决的是中国人吃饱饭的问题,宋书记则站在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里,注定他必须探险。但不管演哪个,两个人物演起来都很过瘾。”在李雪健看来,宋梓南是位刚烈正直、敢于杀出条血路的改革开放时代的共产党员,是一位敢跟上级领导拍桌子,把人民放在心中、把为人民做事放手头,最后抱病隐退的悲情英雄,而非高大全式人物。“我想用尽量‘淡’的方式去演宋梓南,这种平淡背后隐含巨大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高明 饰“谋士”:兄弟情义坦坦荡荡
剧中,高明饰演的余涛敢爱敢恨、乐观坚毅,为宋梓南出谋划策,冲锋在前。“戏里写得挺有意思的,两人见面就掐,互不服气,但这个不服气是‘你行,我比你更行’的积极心理,只不过两人在荣誉感取向上不同,所以见面就掐。事实上,剧中大量表现的是两人在战斗中形成的兄弟情义,还有生死之交的坦荡,很有意思。”
高明还告诉记者:“这个角色有原型,他就是深圳蛇口工业区第一代企业家的化身。剧本赋予他鲜明性格,喜形于色、敢爱敢恨,非常乐观、刚毅。虽然戏份不多,但余涛身上的那股冒险精神和拼闯劲头,却使他成为我印象最深刻的角色之一。”
娟子 饰妻子:患难与共感人至深
娟子在剧中饰演文史馆副馆长,是宋梓南坚强的港湾,温柔贤淑。“她是贤内助、好母亲,成功男人背后的那个女人。”娟子这样定义市委书记妻子顾亭云。
顾亭云是一位伟大的妻子和母亲,为支持丈夫,她带着孩子义无反顾地来到鹏城。在丈夫推进改革最艰难阶段与他患难与共,结果错过治疗癌症的最佳时机,怀着万分不舍离开了人世。剧组在北京播放顾亭云离开人世片花时,不少记者跟着流眼泪。
娟子告诉记者,“我当时正在兰州拍另外一个戏,从兰州赶到广州后马上试妆,第二天到现场熟悉环境,下午3点多就上场。没想到与李雪健一搭戏居然特别合拍,导演非常满意。拍戏时我的肺部严重感染,每次都要等剧烈咳嗽完了才能说台词。几次都想放弃,可一看到雪健老师在那里拼劲出演,最终我坚持下来。”对同行演员们,娟子评价说,“雪健老师是我合作过的最好的男演员。剧中我们是‘老夫少妻’,他的领导气质是由内而外透出来的。”
据了解,《命运》从2006年5月就开始策划,历经四年拍摄和修改。2006年11月,陆天明到深圳体验生活,经过半年多时间对深圳市领导、企业家、普通百姓的采访,从2007年5月开始剧本创作,2007年11月完成剧本初稿。据悉,剧中有名有姓有台词的人物多达160余人,场景多达400多个,高出一般电视剧一倍以上。
基建工程兵千万里支援特区建设、蛇口响起开山第一炮、三天一层楼缔造“深圳速度”、中国土地拍卖落下第一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发生在深圳的一个个经典事件,将艺术地再现荧屏。陆天明说,深圳曾经历无数坎坷艰难,通过无数富有激情与智慧的改革者和“拓荒牛”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强国富民之路。陆天明说:“动笔前,仅案头准备我就花了一年多,阅读了上千万字资料,采访了七八十个人,就是为了找准小说人物形象。后来,我在博客上发出了一个征集广告,说我要写深圳了,到过深圳的人或者生活在深圳的人,你们有什么心里话都可以告诉我。大概有几十个人给了我回应,通过他们,我看到了形形色色、活生生的深圳人。
另外,我前后去深圳10多次,在深圳的时间差不多有六七十天,采访了所有仍居住在深圳的老市委书记和老市长,又采访了海归、民营企业家、打工仔等人群。我还阅读了能找得到的地方志、党史、编年史等,阅读了其他关于深圳的纪实性文学作品,看了大量深圳有关的内部文件,领导人写的书、讲话稿,从最原始资料里找出深圳发展流动的血脉。剧中部分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每个细节每个情节,都可以找到依据,绝不是我编的。所以,在深圳第一次开新闻发布会时,我说,这个戏的真正编剧是深圳人民,这绝不是作秀。”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赵斌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