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少红回应四质疑:谁说我不喜欢《红楼梦》?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9日23:47  金羊网-羊城晚报
李少红回应四质疑:谁说我不喜欢《红楼梦》?

李少红

李少红回应四质疑:谁说我不喜欢《红楼梦》?

叶琳琅

李少红回应四质疑:谁说我不喜欢《红楼梦》?

蒋梦婕

李少红回应四质疑:谁说我不喜欢《红楼梦》?

于小彤

  从举行选秀,到导演胡玫退出海选总决赛,再到李少红接棒执导,新版《红楼梦》的拍摄足足跨越了五年。这五年间,李少红曾后悔过,感觉自己“像被扒光了搁大街上”;她的制片人曾试过一个商家一个商家地“化缘”;她的小演员曾经四处商演,筹来的钱全部“充公”到剧组……终于,《红楼梦》拍完了,并以每集160万元的首轮价登陆电视台。但李少红也许没想到,该剧的播出让她背负了比拍摄期间沉重无数倍的舆论压力。

  将于7月13日登陆南方影视频道(TVS4)的《红楼梦》,虽然尚未能与本地观众见面,但在网上已被批得一无是处。昨日李少红携“宝黛钗”及“刘姥姥”来广州为该剧宣传造势。李少红称:“从影30年,我对艺术作品的争议很能理解,尤其像《红楼梦》这样的巨制,我早已预着了!”

  【回忆拍摄历程】

  坚决否认“不喜欢《红楼梦》”

  之前有消息称李少红曾上过凤凰卫视的《凤凰非常道》节目,她坦言自己小时候认为《红楼梦》是一本“封资修”的书,觉得“满篇都鬼话连篇”、“最好不要看”。于是有网友质疑:“既然你不喜欢《红楼梦》,那么你为何还要接拍?”

  昨天在南方台录制节目时,有嘉宾再次提出这一问题,李少红顿时激动起来:“那句话是被歪曲了的,是对方断章取义。”李少红称,自己不可能说“不喜欢《红楼梦》”:“不喜欢的话,我为什么还顶着那么大压力来拍呢?难道我要靠拍这部戏发财?或者名声大噪?这两点我都不需要!我现在手头上的戏很多,拍了它我也成不了亿万富翁,也不靠着它来扬名立万。我是真的因为喜欢才做这件事!”李少红解释,当年说出那段话有着它的背景和前提:“我说的是,1968年,我在《红楼梦》的书上写下‘这是一本封资修的书’。但我还说了,我一边这样想一边看。其实在那个年代,大家的标准是政治教化的标准,如果没有这一语境,引用那些话就是断章取义,根本不存在‘李少红不喜欢《红楼梦》’!”

  花五年上了一次“红楼大学”

  李少红提起漫长的拍摄过程时无比感叹:“从选秀到杀青,我们经历了整整五年时间!我们的时间几乎都花在了前期准备上。”

  开拍前,李少红组织了九名“80后”编剧,用十个月时间创作剧本,还将所有的演员集中到一个郊区“古堡”里封闭集训。白天,他们学习;晚上,他们接受李少红的台词抽查、小品抽查。用李少红的话说就是,孩子们经历了一次高考,上了一场“红楼大学”:“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仪态、台词,样样都要学,我们请了中央戏剧学院的老师,一个个地教!”

  找路人验证台词是否“入耳”

  半年集训下来,李少红定下一个目标:“开拍后就不间断拍摄。”于是,整整500天,剧组都处于摄制过程中。那段时间,剧组里如果有哪个演员带着台词提示板来拍戏,据说就是一件非常“丢人”事情。李少红说:“光能背出来也不行,我们还得看你说台词的效果和流畅度,而且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入耳’,要能让观众听进去。”

  为了让小演员达到这一目标,李少红用了一个办法:“拍之前,我们都会让演员挑一个旁人来听他(她)说一段台词。这个旁人肯定不是专业人士,而是一个路人或者工作人员什么的。你说的台词,如果他们能听懂并且能顺利重复出来,才算过关!这一原则我们坚持了一年多。”

  【回应四大争议】

  漫天的板砖曾让李少红十分恼火,一度发声明称不少媒体“断章取义”,也曾明令剧组人员拒绝回答有关“新版《红楼梦》的质疑”的问题。昨日,李少红正式回应了外界有关《红楼》的四大质疑。

  质疑1 画面阴森

  网络误导人电视很清晰

  对于该片“画面阴暗”、“鬼影重重”的说法,李少红表示“阴森感”是“播出形式多样性”造成的:“有一次我从网上点进去,看到那个阴暗的画面也吓了一跳,黑乎乎的一团。其实网络是最误导人的,因为它的技术不成熟,它压缩的画面无法放大来看,这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负面影响。”

  李少红认为,造成网友痛批的根源还是“首轮地面播出”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我们四年前就已经定下了播出顺序,那时还没有首轮上星播出,直到《我的团长我的团》才有这一说。”她表示只有观众从电视上看到这部剧之后,才能彻底认清该剧的风格并不“阴森”:“电视播出的效果好很多,尤其是高清播放。我们在北京、上海试映的效果非常好,因为我们亲自去那儿调,所有的光泽度、画面色度都是按照我们的要求来调整的。”

  质疑2 满头“铜钱”

  戏曲化表现更符合原著

  “金陵十二钗”满头的“铜钱”贴片,从开拍至今就屡遭批评。李少红对这一效果却颇为满意:“这个装束效果挺好,让大家牢牢记住了这个扮相。”

  她认为,剧中这种“戏曲化”的表现手段,与曹雪芹的初衷不谋而合:“曹雪芹喜欢昆曲,书中他有大量文字是用了戏曲的表现形式。比如宝玉出场时,他头顶的龙球和那种发式本身就不是生活中的;少年宝玉的头发是箍起来的,成年宝玉是散落下来的,这些也是舞台的造型,而非现实生活的造型。书里还有很多贵族化的生活,我们只能用戏剧的表现形式,在仪态和妆容等方面表现这批人身份上的特殊性,这也符合小说的出发点。”

  李少红以王熙凤贵族化的“额妆”为例:“金陵十二钗平时都戴额妆,睡觉时才摘下,唯独王熙凤不是。只有她,甚至连生病的时候都会戴上额妆。因为她要坚持表现自己强势的一面。”她再以黛玉的额妆举例:“黛玉因心病病到奄奄一息之际,听说宝玉要娶园子里的姑娘,她心下琢磨,宝钗不在园子里,那宝玉娶的不就是自己吗?于是,她突然间好起来,人都精神了,高高兴兴地起来梳了个额妆。这种装扮也是人的精气神的表现。”

  质疑3 照抄小说

  《红楼梦》无需导演发挥

  台词几乎一字不漏照搬原著全文,究竟是“忠于原著”还是“偷懒省事”?李少红的解释是:“一个好的艺术家,对一部作品有所发挥,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用在翻拍名著上,这一规律并不可行!”

  李少红直言,《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已经到了无需导演延伸发挥的境界:“《红楼梦》本身已经很有想象空间,我不认为自己可以阐释得比曹雪芹更好。按照原著重新拍的过程中,我也不觉得乏味,因为它本身的娱乐成分很多,它的幽默、它的诙谐,你们可以在细读中慢慢体味。它的艺术冲突非常多。”

  出于对原著的尊重,李少红最终在众多版本中选择了“全本《红楼梦》”:“《红楼梦》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它的版本多得让人惊讶。我们拍这个版本,不仅仅是意味着‘拍出所有的内容’,还意味着拍出与其他版本‘本质上的不同’。”

  质疑4 选角不当

  选角看的是神似而非形似

  由“90后”演员贯穿全剧的新《红楼梦》,因几位主角的外形与原著有差异而备受争议,比如不少人认为剧中的薛宝钗“瘦”而林黛玉“胖”,两者应该调换。之前记者在采访“秦可卿”唐一菲时,她也曾透露自己更适合演王熙凤,又批评饰演王熙凤的姚迪因性格与王熙凤相去甚远而“演得很吃力”。对此,李少红认为那只是一家之言:“那几个主要角色谁都想演。她们自己这样认为而已,但旁观者并不是这样想。‘袭人’还追着我问了一年,为什么我选她当‘袭人’呢!”

  对于薛宝钗和林黛玉之间的“角色错位”,李少红这样理解:“其实演员主要看的是神似。”她说当初让蒋梦婕演黛玉就是看中她的“味道”:“她有着典型的古典骨骼。你去看那些古画里头,不管女人是胖是瘦,不管年龄是大是小,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骨骼不是很明显,都是很柔和的。蒋梦婕就有这样的骨架。”

  【红楼面谱】

  贾宝玉———于小彤

  混世魔王四处咬人

  “小宝玉”于小彤刚进剧组时身高只有1.68米,如今却像个篮球运动员,身高已达1.92米。他是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专业的学生,也是宝、黛、钗三人中唯一有过演戏经验的。一年前,他在陈凯歌电影《梅兰芳》里演过小梅兰芳。美术指导叶锦添这么评价他:“五官有一种童稚之气,那是一种简单又有古典韵味的活力。”

  贾宝玉在《红楼梦》中有个外号———混世魔王,演完贾宝玉,于小彤也有了这个外号。于小彤称在片场没有压力,戏里戏外疯玩,是剧组公认的“混世魔王”。于小彤表示自己在剧组最大的爱好就是咬人:“我也不知道,就是喜欢咬人,特别是喜欢咬女孩子的胳膊。”李少红插话道:“那个时候,剧组里的人几乎都是青一块、紫一块的,全是给他咬的。”尽管如此,李少红对于小彤还是很宽容:“于小彤有孩子的天性,上天给了他犯错误的指标,所以到后来,剧组的人都很容忍他,就像宠宝玉一样宠着他。”

  林黛玉———蒋梦婕

  爱听摇滚个性活泼

  扮演林黛玉的蒋梦婕是一名安徽女孩,同样来自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专业。蒋梦婕喜欢听摇滚乐,日韩流行歌也是她的最爱,如果去K歌,她是有名的“麦霸”。她说:“我在生活中是比较活泼、随性的,演黛玉一直哭啊哭,有时候真的会觉得心累。”

  论真实年龄,“林妹妹”蒋梦婕比“宝哥哥”于小彤足足大五岁,外界也曾质疑这对宝黛组合是否有些像“姐弟恋”。昨日的发布会现场,蒋梦婕对“姐弟恋”的说法并不认同:“刚看到于小彤的时候,感觉他就是一个小男孩,挺可爱的。但入戏后就没有把他当弟弟看,还是‘宝哥哥’地叫着。在戏外呢,我们也没有以姐弟相称,都是叫名字。感觉大家是一起成长起来的,没有太大差距。”一旁的李少红以家长的口吻补充道:“这帮孩子都挺单纯的,他们也不明白什么叫姐弟恋。”

  薛宝钗———李沁

  昆曲出身神形兼备

  当诸位主演在台上与媒体侃侃而谈时,坐在最右边的“薛宝钗”李沁始终一言不发,而是挺直了腰板,细心地听着旁人的对话,形态端庄。难怪已经看过新版《红楼梦》的观众,将为数不多的好评都抛给了她,认为她是所有演员里与原著角色神态最接近的一个。

  “可能是我学过昆曲的原因吧,所以举手投足间都习惯了古人的方式。”李沁如此回应外界对她的好评。李沁是江苏昆山人,也是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分院昆曲班学员,已有十年的昆曲表演经验,“我们的昆曲班每隔20年才招一次生,所以我的学姐都比我大30多岁”。不过刚演《红楼梦》时,李沁称其昆曲表演经验差点让自己弄巧成拙:“我习惯了在戏曲舞台上的慢动作,刚开始演电视剧时,每个动作我都做得很慢,导演纠正了很多次,后来才慢慢改过来。”演过《红楼梦》后,李沁接到了不少剧组的邀请,大多是一些古装角色,但李沁称自己并不想完全投入电视剧行业,“我更喜欢昆曲舞台,现在接电视剧还不是时候吧”。

  刘姥姥———叶琳琅

  老将坐镇演技精湛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扮演刘姥姥的叶琳琅本没有太多戏份,然而500多天的《红楼梦》拍完,叶琳琅却成了最早进组、最晚离组的演员。李少红解释说:“本来我们是想把叶琳琅的戏份集中拍完,她年纪大了,不想让她太奔波。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很感谢她的包容,老演员真的很敬业。”

  回忆起当初进组的情景,叶琳琅仍有些感慨:“今年都79岁了,能演《红楼梦》是我的荣幸。当时也很不解李少红为什么找我来演。后来她才告诉我,是因为我们曾经合作过电影《血色清晨》,她对我的表演很放心,所以才邀我出山。”李少红对叶琳琅的表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片场小演员居多,都很闹,但是有姥姥(叶琳琅)在,整个剧组就像有颗定心丸,会显得很有底气。况且叶琳琅老师的表演也是一流的,她为年轻演员树立了榜样。”章琰、王正昱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