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正在消失的羊城:一份特殊的大学生毕业作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5日17:30  南方都市报

  独家专访

  ———自己已经是很地道的广州仔,却不曾听过这么些地地道道、充满粤味的西关语言,这些是我觉得最珍贵的素材。

  ———片子不被封杀已经很好了,我们也很感恩。广州是一个言论相对自由开明的地方,所以才有我们这些片子的出现。

  ———我比较惊奇的是,有很多不是广州人的网民也会产生共鸣。

  采写:南都记者蔡丽怡 实习生 吴燕云

  某个闲适的星期天,当你偶然走在广州的大街小巷里,也许会情不自禁地感慨,这座城市某些古老的文化正在慢慢消失,你想倘佯在一条幽深的青石板街上、听脚下踏出清脆的步履声,是不可能了,想闻闻一家做菜一巷香的味道,是不可能了,想看看孩子们在西关大屋的趟栊上攀爬嬉戏、老人倚在酸枝八仙椅上午睡小憩,是不可能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摩天大楼,漂亮而单调的高档小区,和一天天泯灭于尘土中的旧建筑。

  和当下正在广州年青一代中风起云涌的“保卫粤语、保卫母语”行动一样,广州的年轻人也曾深切感受过这座城市的建筑文化、市井人情在一轮轮大拆大建中逐渐消亡,他们也曾以80后的方式发出自己的诉求———(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南都网)

  一部名为《正在消失的羊城》的纪录片自上月起,忽然在微博(http://t.sina.com.cn)和一些关注广州本土的Q群里流传,20天内在优酷的点击率达十万。这其实是一份特殊的大学生毕业作品,其导演谢文君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大四学生,他和他创立的“粤拍粤掂工作室”的成员们通过镜头,讲述了广州人对自己城市文化在改天换地中被摧残的一种痛楚与惋惜,深深触痛了许多老广州的神经,也令经历着相似之痛的大江南北的网友们产生共鸣。

  南方都市报记者日前专访了这位醉心电影、用镜头记录本土文化的广州后生仔谢文君,《正在消失的羊城》引来的巨大反响,不但令更多志同道合者纷纷加入他们的文化保育行列,也给近年一沉不起的“广产电影”,注入一丝新生的希望。

  A

  镜中风景

  他触碰了老广州心底的痛

  《正在消失的羊城》一开篇,透过一位80后的眼睛,遥望2012年的广州,住在106层之上的他,尽入眼帘的皆是摩天大楼,这时00后的孩子问他:以前的广州是怎样的?80后发现自己无法回答,心中怅然若失。纪录片便从“一栋老房”、“一条老街”、“一座旧城”三个章节展开了这座2200年历史的古城曾有过的充满味道与情怀的一街一巷、一砖一瓦、一物一景。

  片中,谢文君的摄像机镜头不停寻找仍留存的、有特色的“广州符号”——东山小洋楼、西关大屋、老街老巷、特色凉茶铺、茶楼里的一盅两件、虾饺烧卖等尽入机底,再配上原汁原味的粤语对白,任谁也能被广州人千百年来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所感染。而当镜头瞄准恩宁路上那些直刺向旧民居的机器吊臂,轰鸣的挖土机声响、尘土飞扬的拉链路,残檐败瓦的老西关……这些近年再熟悉不过却震撼人心的画面,令许多网友直言,谢文君终于触碰了老广州们心底的痛。

  [导演说]

  “我拍这个东西不是因为我经历过某些遭遇(家园被拆),其实每一个广州人生活在这里,都会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变化,只不过有些人没意愿去讲,有些人选择去忽视,或者他们忙于其他事,刚好我是学电影专业的,刚好大四毕业时要拍一个作品,究竟拍什么?那时候看到很多媒体报道的新闻,恩宁路要拆,东山洋楼要拆……我就想做这样一个题材。”

  “我觉得有句话非常有道理,民族的才是属于世界的。我们生活在广州这个地方其实好幸运,它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它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方,为什么我们对身边的东西不去好好利用,去打造这个城市的形象?为什么为了城市的建设,传统的东西就必须被推倒、湮没?这是我比较投放感情去拍的一部片,所以会引起广州人的共鸣。我比较惊奇的是,有很多不是广州人的网民也会有共鸣,因为全中国都在发生类似的问题,有些感情是共通的,大家能彼此理解。”谢文君对南都记者说。

  多元手法

  80后的无厘头激发出另类包装

  其实,在《正在消失的羊城》之前,谢文君一直醉心拍喜剧、一些无厘头的东西,他坦承自己很少去关注这个社会,故人家给他的作品的反响都是“好像缺少了点什么”,没有一个大家关注的话题,很难引起共鸣。这一次,他抓到了这样东西,但身为80后骨子里的那份叛逆和无厘头,却激发出他包装这部片子的许多另类想法。

  《正在消失的羊城》里技术手法非常多元:在回忆旧羊城的城市肌理时,你会看到发黄的老照片、手绘的漫画;在展现新羊城的改天换地时,你会看到新闻片段的巧妙剪辑、摄制队深入被拆现场与街坊的对话,公公婆婆们说到气愤难平之处,那些平实而充满人生况味的西关语言最是打动人;在观众情绪被撩动到浓烈之处时,一曲东山少爷的《珠玑路的晨光》、或者充满地道粤语的R ap歌《广州广州》又会响起;大热影片《十月围城》、《秋喜》、《形影不离》的片段,还有其他本土创作人拍摄的文化保育视频,都被谢文君引用……

  [导演说]

  谢文君告诉南都记者:“我们在学校学纪录片的时候,会看大量的纪录片,我发现中国的纪录片喜欢用镜头跟着一个人拍老半天,或者大段沉闷的旁白。我看了一个美国导演拍的9·11纪录片,它的形式很新颖,用各种方式手段去讲述很复杂的东西,却讲得很轻松。我想借鉴一下这种包装手法,因为我不想我的纪录片过于沉闷,大家都不想看,我希望大家觉得它既轻松幽默,又有料到,看完会回过头去想想我们的生活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虽然这仍是一个在校学生的作品,技术手法难免旁杂稚嫩,但与传统纪录片相比,它清新灵动、抓人眼球,又不乏思想内涵。最被网友称道的是,片中无论场景、对白都有鲜明的广州本土文化色彩,这缘于谢文君对这方土地独特的归属感。

  “我拍了很多采访老街坊的片段,他们觉得那些老建筑没有了,老西关的味道也会慢慢消失,他们给我的感觉很老西关很真实,交谈中还会听到他们那些很西关味的言谈,令我自己也惭愧,自己已经是很地道的广州仔,却不曾听过这么些地地道道、充满粤味的西关语言,这些是我觉得最珍贵的素材。”

  C

  拍摄艰辛

  很多官员一听拍这个都摇头拒访

  《正在消失的羊城》里,不只有对城市沧海桑田的淡淡哀伤,也不尽然是街坊婶伯们的悲愤,还有80后、90后对文化保育的求索。谢文君想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也想唤起决策者对城市建设的反思。“其实我一开始想,这片子可以作为一个沟通的桥梁,可以引起一些重视与对话,但这是不切实际的,在这个途径上暂时还没有什么回响。其实片子不被封杀已经很好了,我们也很感恩,广州是一个言论相对自由开明的地方,所以才有我们这些片子的出现,要不然连这种声音也没有。”

  [导演说]

  因为题材敏感,拍摄过程不免经历酸甜苦辣。谢文君回忆道:“困难很多,因为题材比较敏感,我们其实找了很多人采访,但很多人尤其是政府官员,无论大小,一听到我们拍这个,都摇头拒访,有些人还打电话来劝喻我们。记得有一次我们拍古董街拆迁,当时民众情绪激愤,刚好有个官员路过,专门打电话叫我们不要拍这些太主观的东西了。但最后他还是接受了我们的访问,跟我们谈他们进行旧城改造的规划和构想。”

  谢文君已经计划拍摄更多关于广州文化的电影、短片,他想让全世界的网友都看到很真实、很有魅力的广州。

  D

  题外话

  拍“广产片”,为广州打气

  建国后有不少以广东、广州为题材的电影,如《珠江泪》、《南海潮》、《羊城暗哨》,以及改革开放后拍的《雅玛哈鱼档》、《绝响》等,反映广州风土人情,原汁原味,广州人观之十分亲切,外地人观之也觉得甚有地方特色。可惜,近20多年来原汁原味的广州影视剧越来越少了。

  北京电影学院宣布其导演专业暂停招生后,赶上了末班车的谢文君成了广州考入北影的“末代导演”。据谢文君所知,广州三年才有一个人考入北京读电影。对这个本土小导演来说,最郁闷的是———“广州目前始终也没有一个有自己特色的发展电影的环境,这几十年间很少听说有‘广产片’———由广州人自己拍出来的片子、打着广州旗号的影视作品出来。”去年有一部关于广州解放这段历史的电影《秋喜》在主流影院上映,但谢文君觉得能引起本土观众感动和集体回忆的元素廖廖可数。“据我所知,拍《秋喜》的大部分人都不是广州人———我不是说一定全部要用广州人,但觉得一定要有一帮热爱广州、热爱广州文化的人来拍。”

  《正在消失的羊城》由谢文君领军的“粤拍粤掂”电影工作室完成,团队由20多个年轻人组成,“我们的分工很明确,策划的有六七个人,搜集资料有十多个人,摄影队有差不多七八个人,一天有两队人马去拍不同素材,这是一个集体创作的成果。”

  他有一个梦,让“粤拍粤掂”成为一个盈利组织,而不是靠学院微薄的经费来运营的组织,它同时也是一个培训本土电影人的组织,而且可以拍到他们感兴趣的、真实反映本土文化的电影。工作室成立两年,创作出不少好作品,加上《正在消失的羊城》在网络一炮而红,现在已有不少商家和组织摸上门来。他们牛刀小试,拍一些半公益的宣传片,此前在网络和电视媒体上播放的“亚运会志愿者宣传短片”,制作团队正是他们。“本土电影在民间的创作环境已比较活跃,很多高中生、初中生都在做,他们用DV去拍东西,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如果有民间的组织,或者政府牵头,将他们往一个更好的方向去引导就好了。”谢文君说。广州并不缺热爱电影的人,愿他们的梦不会遥远,愿他们的电影“越拍越掂”!

  链接

  保卫粤语,捍卫本土文化,很多人在努力

  近来,广州本土文化的保育问题正成为全城热议的焦点。并非只有谢文君和他的团队在高举保卫本土文化的旗帜,一群广州孩子也在为弘扬粤语而奔走呼告。同时,有很多心系母亲城的群众正在站出来,自发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

  1“快闪党”齐聚公园唱粤语歌:7月11日17时许,50多名广州青年齐聚人民公园,不少中老年人也被吸引,老老少少齐唱耳熟能详的粤语歌。随着一声“大家可以散了”,“快闪党”一下就散开了。

  2《碎粤神偷》热传网络:电影《岁月神偷》风靡全港,港人发起抢救永利街的活动保住了老街。80后大学生吴伟浩希望他创作的漫画《碎粤神偷》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为保住广州文化尽份微力。

  3本土网带学生哥逛老街:黄建文08年上高一时建起“广州本土网”,至今已组织20多次逛老街的寻根活动。

  4创作原汁原味的“广产剧”:80后广州仔郑琨为保护老广州创作了大量作品,他参与本土剧《外来媳妇本地郎》和《七十二家房客》的创作,并将广州的百花冢传说改编成舞台剧《冢爱———云山凄迷情千古》,在广州各高校巡演。他还将创作以广州人集体回忆为主题的新舞台剧《十二巷3号》,把80后对广州文化的热情和理解融入作品中。

  图片由“粤拍粤掂工作室”提供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