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军旅题材电视剧《兵峰》作为今年的“八一献礼大戏”,在7月29日登陆央视荧屏。《兵峰》将镜头对准雪域高原,剧中的主要人物是一群年轻的边防军人、两位女性、一只狼,视角独特、情节曲折,浓墨重彩地再现了当代边防军人的风采。为创作该剧,女导演刘岩凭借对艺术创作的执著和对边防军人的敬意,六次进藏,深入边防一线体验生活,其创作精神赢得各方尊重。日前,刘岩导演回顾了此次《兵峰》的创作历程和期间的种种艰难。
《兵峰》中的每个角色都是有原型的,拍这部戏是要向边防军人致敬
士兵为峰!《兵峰》聚焦将自己和高原山峰融为一体的普通士兵,表现他们坚守边疆、默默奉献、不惧艰险的“兵峰”精神。谈起《兵峰》的创作初衷,刘岩提起了剧里的一句台词,那是娜叶说的,她说这个世界如今很热闹,大家都在动,可边防军人是安静的,正因为他们安静,国家才安宁。在刘岩看来,这里的安静莫如说是沉默,“边防的沉默是国家和国民的幸事,没有战事,国家可以发展,国民安居乐业,是好事。可反过来想一想,国家强盛国民安宁是怎么得来的?没有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没有默默地把自己和国家漫长的陆防线、海防线铸成一体的边防军人,国富民安是不可以想象的,人们应该对国富民安的基础给予敬畏”。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和从心底里对边防军人最深沉的敬意,使得刘岩决心创作一部讲述高原边防军人的电视剧。刘岩表示:“我拍这部剧有一个初衷,我在边防军人身上看到一种人类优秀的品质,在困境和寂寞中守住自己,也守住这个世界最为渴望的和谐生活的品质,这种品质在如今的社会里十分珍贵,我想把它拍出来。”
为此,她克服种种困难,凭借着对边防军人的敬意,加上自己的执著和毅力,六进西藏深入边防一线体验生活,历经三年高原行走积累素材,最终创作出《兵峰》这一独特的电视剧作品。刘岩说:“其实《兵峰》中的每个角色都是有原型的。这部剧里发生了很多惊险的故事,比如塌方、泥石流、雪暴,这些在边防军人那里根本算不上惊险,是常态生活。”《兵峰》中对于边防军人的描写,对他们伟大的“兵峰”精神的再现,正是刘岩对这些保卫祖国边疆,默默奉献、无私无悔的边防军人的致敬方式。
我一直把自己看作队列中的最后一名士兵
作为军旅导演,刘岩对军旅题材的作品似乎情有独钟,而军人精神也是她创作的原点。刘岩说:“我是一名军人,我的职责要求我和我的战友们站在同一队列中,我把自己看作队列中的最后一名士兵,这样在队伍集合的时候,我的目光就会始终投射在他们身上。”正是这种对士兵的关注态度,对军队的由衷热爱,对军人精神的表现,使其创作出《归途如虹》等众多军旅题材的佳作,并荣获第十七届全军电视剧“金星奖”最佳导演奖,“金鹰奖”、“飞天奖”等诸多奖项。而说起《兵峰》与其以往创作特别是她的代表作《归途如虹》的区别,刘岩认为:“《归途如虹》和《兵峰》同为军旅剧,它们的角色都是国家主权,完成国家之于领土的神圣使命,不同的是,前者完成的是一次主权回归的进驻使命,是荣誉者的百年雪耻,是世人视线的投注所在,后者完成的是生命在漫长的时光里的守候,是寂寞者的坚忍生活,是被世人忽略和遗忘掉的生活。《兵峰》更关注人物的内心情感和精神的构成,坚毅外表下的软弱,坚强行为后的恐惧,弱小生命如何由强大的精神支撑起一个不倒的世界,人和人可以用什么样的温暖、信任和爱彼此支撑,不离不弃。”关注军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精神境界,关注他们在军人的职责之下做为人所存在的那些内容,正是《兵峰》区别于一般当代军事题材作品的特殊之处。在《兵峰》的创作过程中,刘岩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军人不是一个名词,而是动词,军人也有恐惧和做不到,他们有生而为人的所有天赋权利,但他们如果是军人,就不能止于恐惧和做不到。军人这个动词的词性首先表现在战胜自己上,然后通过这个来战胜困境。所以,我找到了这个作品的核心驱动力,那就是我要拍当代军人的精神世界,我要在作品中追寻他们精神成长的轨迹,也就是说,我要拍两个他们,行为的他们和精神的他们。当然,是通过一种极致的灾难方式来完成。”
我就是想拍“在路上”的边防军,往生死里去的边防军
观众们对于军事题材作品,总是有着那种阳刚之气和男性化的固有认知。而在创作此类作品时,刘岩的女导演身份和军人身份一样也十分引人注目。女性导演拍摄军旅剧,并佳作频出,就尤其显得不易。特别是此次的《兵峰》作为一部“极致的灾难方式的”男人戏,其拍摄难度自然比其它类型的作品大得多。有人对刘岩说,“刘岩你是个女人,看起来那么弱不禁风,马高了都骑不上去,拍什么不好,拍军人,还拍边防军人,拍边防军人还不在哨所里蹲着拍,拍点‘白天兵看兵,夜里数星星’什么的,偏去拍路上的边防军,拍往生死里去的边防军。”面对这些善意的提醒,刘岩表示:“我就是想拍路上的边防军,往生死里去的边防军。我的人物们,他们哭啊笑啊发脾气啊,有内心恐惧,有纠缠不清的牵挂,有绝望和孤独,可更有独自坚守的热爱、孤独世界里的激情,以及与天地相通的悲悯情怀。我相信不管对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有一种永久性的东西,恒定的东西,它是精神的,更应该是生活方式,我就想去拍这样的东西,我拍出来的东西肯定是这个,难不是理由,难我也要拍。”
就是这样不畏艰难的精神让刘岩放弃平实简单的叙述方式,不再把视角放在宏大题材的叙事上,而是进入人物的内心,并迎难而上地选择用灾难的极致方式表现当代边防军人精神。在《兵峰》中主人公们历经了洪流、雪崩、塌方、饥饿、分裂、死亡等一连串的灾难,最终携手冲破困境。怒涛汹涌的大河湍流,铺天盖地的冰风雪暴,无穷无尽的雪山连绵,《兵峰》中壮美的高原之景,让人叹为观止。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特殊的环境中被书写到极致,而在这些摩肩接踵的灾难中,人性的探索与拷问也愈发深刻。在刘岩看来,“灾难是人性彻底彰显的催化剂。人性是很怪的东西,常态下的人性是遮蔽的,现代文明已经完成并且正在完善这种遮蔽。非常态如灾难的环境下例外。在莫测、恐惧和死亡的压力之下,人性的表现更接近真实,它们可能出乎文明的意料,让人感到惊心动魄,未必是我们愿意接受的,但一定是我们需要知道的。”
遭遇车祸受伤,但依然坚持在高原拍摄
《兵峰》2/3的戏份在高原雪线以上拍摄,说起拍摄中的困难,刘岩连声感叹:“太难、太苦了,难和苦到我都不想说”。恶劣的拍摄条件给了剧组众多的困难,刘岩却对记者说“我就盼着恶劣的天气,为了等恶劣的天气我差点儿没抓狂,你可能不相信,这是真的。戏里要求拍雪暴,也怪了,往年香格里拉十月份就来雪,拍这部戏时,到十一月份了雪还不来,演员档期到了,要离组,剧组在高原待的时间太久,一个个往下倒,我急了,准备上白马雪山抢戏。白马雪山路况非常不好,上山的路非常险,又没有保障,大雪一下来,人就会给封在山上下不来了。当地部队的首长不让上,军分区司令员来电话急吼吼说,昨天一辆车翻在山下了,你别冒那个险了。戏拍到这个份上了,预算已经超了,演员再一走,我拿一大堆剪不全的磁带,夹生饭就煮成了,冒险也得上。那天通知剧组准备上白马雪山,让司机们温车,检查防滑链。我躲在房间里,一床被子把自己裹得紧紧的,冷得透心寒。我想这还是拍戏吗,这怎么跟戏里的情节一样了,也得拿命去顶?”不过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危险情况,刘岩觉得庆幸当时没有上山,“没上是对的,上了不知道把谁留在那儿,我会一辈子愧对孤儿寡母”。刘岩的话绝对没有夸张,高原拍摄的艰险的确超过了一般人的想象,拍摄期间,剧组曾经遭遇过两次车祸。第一次是演员的车翻了,三个主演受了轻伤,幸无大事,但也把导演吓得不轻。而第二次刘岩也遭遇了翻车,那日从雪山上拍完戏下山,车翻了,刘岩的脸被划破,脑震荡,而与她同车的一个制片主任锁骨断了。然而,就在遭遇翻车的两天后,刘岩就咬牙再上雪山拍戏。说起这段经历刘岩感慨颇深,“没办法,剧组不能停摆。海拔四千七,脑震荡反应期,突着眼珠子看台本,耳朵嗡嗡的,听不见演员的台词,老想从监视器前站起来往前凑,半夜躺下脑仁炸疼。不说了,说起来挺惨的。”
《兵峰》的拍摄不仅对刘岩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于整个剧组来说,都极为不易。“三个月的拍摄,剧组百十号人基本都倒了,无一幸免,全病过。好几个组整组整组的换人,执行导演换了三个,摄像换了两个,录音组整组的换,演员拍着拍着咣当一倒,摸不着脉了,氧气,上,吸十分钟,拖起来,再拍。每天收工制片主任都来说,谁谁心脏不行了,谁谁倒了。可以说,都拼了命。连剧中扮演军犬神龙的狗都得了雪盲,有一段时间天天打针,放它长假。演员没有一个没有反应的,他们得演戏,奔跑、行走、抬着担架爬山、从大雪坡上一次次往下滚。拍给吕一丁打针的戏,吕一丁扮演的角色病了,他的战友强行给他注射抗菌素,他想为受伤的藏族战友留下那一支针剂,拼命反抗。四千多米的海拔,剧组好多小伙子在现场都站不起来,黑着脸坐在雪地里工作。吕一丁拼命反抗,那场戏拍下来,他没站起来,真不行了,现场立刻抢救。”说起拍摄中的经历,刘岩可谓印象深刻,历历在目。“头一个月根本拍不动,拍着拍着大雨下来了,拍着拍着冰雹砸下来了,拍着拍着演员倒了,送进医院抢救,有几天一天拍十几个小时,只能拍两三页纸,从雪山上往下跳的心都有。没办法,只能抢戏,有时候赶着天气不错,剧组连轴转,演员拍完到一边吸氧,剧组不停,吸完再拍。”在刘岩看来,这部戏几乎是全体演职人员豁出命来的成果。
是戍边军人的事迹给了我力量
当问及是什么让刘岩能够坚持完成作品时,刘岩认为是戍边军人的事迹给了她力量,“我常常想起我曾经采访过的官兵,因为高原缺氧,指甲翻转,汗毛孔坏死,头发一把把掉,二十来岁就落下高原病,他们的笑让我忘不掉,灿烂啊,说的全是美好的事。我被他们的单纯和执著感动了,流泪,他们也流泪。他们流泪是因为我流泪,他们不愿意看到一个女性的眼泪。他们叹气说,你不该上来,在下面待着就好了。我才上来几天呀,他们都几年了,有的人一两年没有看见过一棵草,他们却在为我难过,你说他们都长着一颗什么样的心?拍摄前,我告诉过自己,不管遇到什么,你都没有权利走掉。不管有多难,我必须把他们拍下来,我要让人们知道,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有一群和我们一样的现代军人,他们在怎样生活着。我想过,就算我死在高原,这部剧我也要拍下来。现在,我完成了,尽管有很多遗憾,但是我尽了全力,《兵峰》改变了我。”其实,高海拔的拍摄环境、恶劣的气候条件、突发不断的状况,如此艰难的拍摄,对于一个男导演来说都是一件不易的事情。然而,刘岩一介柔弱女子,身兼导演与制片人,担负着整个剧组的安危,带领着整个剧组坚持不懈完成拍摄,让人不得不深感敬佩。在刘岩的身上也可以看到和边防军人一样的坚守和执著,或许这就是从剧内一直延续到剧外的“兵峰”精神。 文/董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