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少红:观众和网民是两个概念 我就是扛事的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7日04:15  中国青年报
李少红:观众和网民是两个概念我就是扛事的

李少红:新版《红楼梦》不是原著的复制品(资料图片)

  3年筹备,上亿元投资,50集电视剧新版《红楼梦》自6月在地方电视频道刚露面,就引来一片讨伐声。观众和网友诟病的,包括额妆造型、鬼魅的配乐、时不时出现的快进镜头、无处不在的旁白、黛肥钗瘦的角色安排、黛玉吐茶和裸死的镜头……

  “千夫指”指向55岁的导演李少红。“李少红你看没看过《红楼梦》?”“李少红你到底有多恨《红楼梦》?”让网友抓到把柄的是,几年前她接受某电视台采访时曾说,“文革”时读到《红楼梦》,“觉得鬼话连篇,这是本坏书,最好不要看”。

  从2006年的选秀活动至今,围绕新版《红楼梦》的各种新闻和传闻不断。9月2日,这部电视剧登陆北京和安徽卫视,接受更广大的受众群体检阅。这意味着,不管是口水还是中肯的意见,都要再来一遍。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通过电子邮件对李少红进行采访,她坦言新版《红楼梦》在筹备和拍摄时间、选择演员的自主性等方面存在遗憾。而对于这部读了一遍又一遍的《红楼梦》,她却已经不愿再回忆,“我啥时候看的《红楼梦》没那么重要。其实我和所有人一样喜欢《红楼梦》。”她说。

  尊重原著,但毕竟不是原著的复制品

  中国青年报:从《大明宫词》《橘子红了》到新版《红楼梦》中都能感到你的鲜明风格,在这些作品中,你的“美的标准”是什么?

  李少红:都是因为拍过的电视剧被大家公认“唯美”,才有了让我来拍《红楼梦》的动因。这也许代表着大众审美的愿望,希望《红楼梦》能拍成“唯美”点。实际上曹雪芹的书中不仅有“唯美”,还有“梦幻”,需要很丰富的内容。曹雪芹设计的领域也很广,真的难于全面表现。而且尤其是那些惟妙惟肖的语言,描写女儿的文字难以呈现。所以“唯美”是把双刃剑,到头来的结果很可能两边不讨好。

  中国青年报:你如何理解“忠于原著”?有观众认为,剧中的一些细节似乎不符合原著中的描写或者风俗习惯。比如,薛姨妈到贾府时,原著中姨妈和薛蟠分头见贾母和贾政,因为男女有别,但现在,薛蟠也跟着姨妈进来并见到了三春姐妹;再如贾政父女见面时,没有隔着帘子;还有如网上流传甚广的黛玉“吐茶照”,被认为似乎不符合林黛玉的身份。你是否注意到这些意见,如何看?

  李少红:熟悉《红楼梦》的观众确实看得很细心。根据电视剧的戏剧创作需求,有些地方确实做了调整。除了你列举的地方之外,还有其他的地方。比如,原来也有说省亲的时候,家人是分男女迎候的。这些调整尽量做到不影响和不破坏当时的大体上的习俗。我们做了弱化处理。如果把薛姨妈进府,黛玉进府的全过程按照书里拍出来,篇幅会很长。所以我们只能选择重点的来表现。薛姨妈的重点放在在了后面,宝钗和周瑞家说“冷香丸”、送宫花的情节上,进府只一笔带过。

  黛玉和现代的独生子女一样,家庭结构非常简单。可是贾府上下全是人,让她有点眼花缭乱。也显出她的孤单。还有规矩,伺候吃饭的人比吃饭的人多。吃完饭先漱口再喝茶,而不是自家的习惯。那个时候都是用茶盅漱口的。我们特意选择了一个能够看清她尴尬表情的侧面。

  中国青年报:新版《红楼梦》已经上星,你认为在受到争议的同时,它对普及《红楼梦》会起到什么作用?

  李少红:拍的是电视剧,尊重原著,但毕竟不是克隆的原著复制品,也不是用来代替原著的,这个心态还是有的。争议本身就是一种比对,比对的不是对错,而是审美趋向、文化概念还有价值观。

  譬如有人喜欢旁白,有人就不喜欢,甚至厌恶。我们仔细分析下来发现,喜欢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故事有兴趣,但没有看过原著的。他们可以通过旁白理解其中的很多意思,可以成为他的一部观影字典。另一类是喜欢曹雪芹文字的人,他们觉得用了曹雪芹原来的语言很亲切,有一种殊途同归的感觉。他们熟悉每一句话,玩味其间。不喜欢的人大多都是追求独立人格的人,习惯个人化思维的方式,对旁边坐着一个人感觉碍事,很逆反。也有人一字一句地找原文比对电视剧台词,扬州到金陵路程到底有多远,金陵是南京还是北京,等等。比对的目的打点打到文化意义上,对我们认识历史和民俗文化有深远意义没问题,长学问长知识。

  如果批我是红盲,是为了帮大家普及红学,那我和大伙一起受教育也行。

  网上的谩骂已经很“温良恭俭让”了

  中国青年报:你是否认为观众对新版《红楼梦》普遍缺乏宽容?有些人没看电视剧,是根据片段和一些图片,也有些人属于“技术派”,拿着书一一对照,你如何看待这两个群体的批评意见?

  李少红:是,观众和网民是两个概念。真正每天看电视剧的观众不一定上网,网民也不一定是掌握遥控器的群体。还有一批新兴的线上观影的群体,既不看电视,也不上电影院,专在线上观影。其中一部分是既上线,也上电影院。所以现在的观影群体分得越来越细,很难相互取代。

  对《红楼梦》来说,每个中国人似乎都是红学家,都能评头论足。我们在拍摄前后一直有这样专注的人和你较劲,也有偏执的,都拍完了还在要求演贾宝玉,不演就要去死,人生就没有意义了。有的事都邪到难以想象,超出正常的人生经验范畴。再加上我们亲身经历的……后来,婉姐就请出曹老爷子的牌位,天天上香,请老人家保佑我们。相比之下,网上的谩骂已经很“温良恭俭让”了。不管怎么说,骂你去死,万恶什么的,只流于口头,只在极小的网上空间,虚拟的世界里蔓延。况且还不一定真的针对你。

  中国青年报:87版电视剧导演王扶林曾形容自己当时面对舆论压力是“战战兢兢、胆小如鼠”,你的心情是否和他一样?你认为,今天遇到的舆论压力和环境和王扶林导演的时代相比有何不同?

  李少红:最大的区别在那个时代还没有网络。但那个时代政治气氛比现在浓,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现在文化气氛还是相当宽松,不会因为拍《红楼梦》受政治处分。冯其庸老师给我讲了当年,央视负责电视剧的领导被舆论压得不行了,也找过他出来说话,情况和今天截然相反,是因为没有遵照“程本”的后四十回拍,也被骂得差点停播。今天历史倒过来了,因为拍了“程本”后四十回被黑。所以,冯老显得很镇静,让我不要怕。他看了剧主动出来挺,说的大意和当年一样,用任何艺术形式表现《红楼梦》,意义都不在本身艺术上的成败,都是在传承民族文化,都是在普及传统文化。当年他说不按程本拍后四十回,也是一次尝试,今天第一次把程本的结局拍出来更有价值。

  让我来就是扛事的

  中国青年报:日前你在点映活动上说:“假如这部《红楼梦》受到了大家的认可,那是曹公的恩赐;假如失败了,全是我一个人的原因。”众所周知,一部电视剧的诞生,靠的不是导演一个人。你为何选择把“失败”原因全部揽在自己身上?

  李少红:让我来就是扛事的,当然什么都得承受,要不就别答应。为了个人得失我真的就闪了。我觉得做人要有基本的准则,要不别干,要干就要有担当。况且,拍《红楼梦》也不例外,都要遵循艺术规律,都会有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地方,拍得精彩的地方,也有条件不尽如人意,拍得不满意的地方,都会有遗憾。我们都需要用平常心去对待,用艺术创作规律来解决。解决不了的就得承担责任。相信“革命自有后来人”,《红楼梦》决不会是最后一次翻拍,等“80后”和“90后”长大,成为艺术家的时候,接过我们的接力棒,完成我们未竟的事业。我会把我所有的经验和理解贡献给他们。

  中国青年报:此次重拍《红楼梦》,你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你曾提到接受任务时“确实特别突然”;时间太短,美术、剧本、演员同步进行等等。在资金、协调各方利益、解读《红楼梦》文本等各个环节,来自哪里的困难,最让你感到压力和焦虑?新版《红楼梦》已经问世,关于这部电视剧,你还有哪些遗憾?

  李少红:创作上的困难,比如时间紧,美术、剧本、演员齐头并进筹备都还好说。我们已经有20多年的影视创作的经验,还都能克服,都还想得出办法来。还是那些我不熟悉的,戏外领域里的事,还有在我接手之前的事我们不好把控,也缺少经验。自己再找资金填补创作空缺也没有太多经验。古典名著有魅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基本没有商业植入空间,只能置出,只能拼软实力。这些都是高风险的运作,没有基本保障。那时候相当焦虑。一想到拍不好一定挨骂,还是得硬着头皮往前上。更焦虑的是拍完了,本以为很认真、很有诚意,起码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想到不买账,还差点被黑掉。王扶林老师一再提醒,摊到自己身上还是难以承受,无妄之灾的心痛。

  创作上的遗憾,一是8个月的筹备时间对于《红楼梦》来说还是太短。很多东西还需要充分的案头工作。二是选择演员的自主性和时间再多一点就好了。三是篇幅再多一点,内容展现得就能再充分一点。四是拍摄时间再多一点,现在是15个月,哪怕能再有两个月,有些戏和画面还能再好。当然,这些都是理想,《红楼梦》再拍也不可能把文学阅读的感觉拍出来,只能是一个“电子影像的普及式的大众文化产品”,帮助更多人去阅读原著。

  当年不计成本,现在成本控制是首位

  中国青年报:很多人喜欢拿20年前的老版和新版对比。有一种观点认为,20多年前尚属计划经济年代,创作环境也相对简单;而现在电视剧是要对投资方负责、考虑市场的产品,受到的限制也更多。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或者谈谈你的看法。

  李少红:拍名著没有办法按照商业操作模式,只能从文化市场的影响力去考虑。特别是目前国内的电视剧市场的规律,题材定价的模式,不可能以名著或者艺术质量为依据论价。不能说一点影响没有,只能说影响不大。这就是关键,怎么拍?拍不好,观众可拿名著要求你。拍好了,投资方不会多拿一分钱。当年不计成本,现在成本控制是首位。

  我们在2007年底也想培训演员,知道拍《红楼梦》不培训演员也是条罪状。可拿什么培训?我们拉了赞助,可演员集中的那天,赞助商突然变卦了,一车人从城东来到城西,没地方去。最后暂时住进了街道旅社,告诉大家我们要艰苦奋斗。孩子们都是大奔送来的,拉着LV的旅行箱站在门口都傻了。这样过了10天,我们疯狂地奔波,终于找到了赞助,才把孩子们接到城堡住下。3年来,因为我们的特殊境遇,锻炼了我们在商业操作上的能力,努力摸索出了一条文化产业如何和文化产品嫁接的方法,搭建了一座健康良性的品牌营销桥梁。

  中国青年报:最后,能否讲讲你读《红楼梦》的经历?也想知道金陵十二钗中,你比较偏爱的人物是谁?

  李少红:我就不说了吧,说谁都会被拍砖。我啥时候看的《红楼梦》没那么重要。玩笑也被大炒特炒,最后都成为给自己准备的子弹。其实我和所有人一样喜欢《红楼梦》。有拍的机会更喜欢了,3年来有机会几乎泡在里面。估计若干年后还会怀念这段经历。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