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红色题材”持续走红 电波永在信仰常存(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8日18:19  深圳特区报
“红色题材”持续走红电波永在信仰常存(图)

《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英雄李侠

“红色题材”持续走红电波永在信仰常存(图)

百变李侠

“红色题材”持续走红电波永在信仰常存(图)

新版电视剧《江姐》

“红色题材”持续走红电波永在信仰常存(图)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媚 实习生 练洁雯  日前,一部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谍战大戏《永不消逝的电波》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继《洪湖赤卫队》、《江姐》之后又掀红色经典改编的热潮。

  近年来,从电视剧《风声》《潜伏》《解放》《人间正道是沧桑》,到电影《建国大业》、正在拍摄中的《建党伟业》等,中国影视剧可谓一路“飘红”。作品中对信仰的坚守、对英雄主义的细腻演绎以及开放的创作理念等,都让“红色题材”走出了一条叫好又叫座的新路。

  1

  坚守“信仰”

  触动当代观众神经

  在被捕前的最后一刻,临危不惧的李侠发完电报内容后,镇静地向延安发出了告别的信号: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这是50多年前孙道临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最感人的镜头,同名电视剧也将重现这一经典片段。该剧的核心价值观正如一位观众概括的那样:“电波不逝,信仰永存”。

  由于剧集经典,不少中小学生也在父母的影响下收看这部剧,在该剧向小学调查时,很多小孩子称不懂李侠受这么多苦为什么。监制滕文骥回应称,该剧会慢慢渗透给孩子们什么是“信仰”:“人除了吃饭睡觉,脑子里和心里会有一个柱子支撑着,那是人最重要的东西,这是信仰的最浅显的渗透。”

  如今的红色题材勇于触碰“信仰”命题,正是剧中人物对信仰的选择和坚守触动了当代观众的神经。如去年引起全国观众热议的《潜伏》,正如其片尾曲《深海》唱的那样:“生命只为一个信仰,无论谁能听见。”编剧兼导演姜伟也坦言:“整部戏是一个坚定信仰的过程。这些只有在过去老电影中才传递的情感,现在的观众会不会觉得假?我思考了很久。最后我觉得不会,因为每个人都是需要信仰的。”

  而《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是如此。剧中,杨家、瞿家的兄弟姐妹各有不同的信仰坚持,既有自始至终传播并捍卫革命理想的导师式人物瞿恩,也有受外部因素影响在懵懂中走上革命道路的杨立青。

  正如滕文骥所说的那样,这些“红剧”带给当代人一个最深刻的启示就是:人生不止有一条道路可走,“而你的人生,最终将由你的信仰决定。”

  2

  谍战当道悬念重重

  “老少通吃”

  在众多“红剧”中,谍战题材可以说是最大亮点。就拿这部《永不消逝的电波》来说,尽管许多80后甚至70后坦言对1958年的电影版“一片空白”,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这部同名谍战剧的喜爱,对其紧张激烈的剧情大为赞赏。该剧不仅动用了多种酷刑,还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重量级间谍之间的斗法,以及传递密码方式的升级,有观众说,该剧的悬念性类似《风声》。

  “节奏太快太抓人了,我和我妈都不敢离开,只能趁广告上一下厕所。”“每两三集就是一个小故事,即使没有从头看到尾,也不会糊涂。”

  年轻观众看的是热闹,中老年观众则以此重拾记忆。“电影中传递情报的方法太简单了,但电视剧下了很大功夫。”剧中从一个眼神到一个动作,从一幅密码画到一首奇怪的钢琴曲,从一截不完整的烟头到怀中嗷嗷待哺的婴儿,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密电码的设置与破译。剧集最后,密码的终极传递方式是用死亡让战友揭开谜底。

  知名制片人、深广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奔奔告诉记者,以往的红色题材多通过经典战役来凸显英雄形象,然而在如今电视剧市场日趋繁荣的今天,这类题材遭遇题材匮乏以及观众“审美疲劳”的瓶颈,谍战剧的出现恰逢其时。

  “以往人们往往认为谍战剧应该不能归为红色题材主旋律,但现在这种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谍战剧既以那个时代为背景,故事又容易出彩,电视台考虑到收视率也更容易接受,市场前景很宽广。”这两年,《潜伏》之后的《冷箭》、《地上地下》以及如今的《电波》都取得了很高的关注率。

  3

  人性情怀告别

  “非黑即白”定式

  52年前孙道临扮演的李侠很“纯粹”,而赵立新演绎的新版李侠不一样:他会拿着未婚妻路梦惠给他的画像辗转难眠,梦惠被捕后由潜伏在军统内部的李侠负责审讯,白天李侠既要在众目睽睽之下设法保全自己,又不让路梦慧受到侮辱、拿到她口中的情报,晚上一回到住处就彻夜痛哭;梦惠牺牲后,他和掩护自己的“假妻子”相爱并有了孩子……

  针对一些老年观众表示感情戏“难以接受”,《永不消逝的电波》导演智磊这样说:“老版电影的确在爱情方面很少提及,但丰富史料显示那个时代的革命爱情其实感人肺腑。到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英雄主义的写法也要贴近观众。英雄的精神虽然是铁打的,但他们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并不是冷血的。”

  同样的人性化叙事也出现在去年电影《建国大业》里的一幕:淮海战役胜利后中央领导人饮酒狂欢,周恩来敞开领子大碗喝酒,微醺的毛泽东张着嘴微笑着歪倒在一边;在《解放》中,毛泽东为克服失眠症与朱德等人打起了麻将。这些描写,把英雄人物彻底拉下了“神坛”。

  人们还注意到,《电波》原作中狡黠的大反派柳妮娜在剧中化身柔情女特务冯小昆,对李侠因敬生爱,然而命运的捉弄让她嫁给了赵子歧;在《解放》中的敌军阵营里,四平之战中的陈明仁、孟良崮战役中的张灵甫等历史人物均未被“脸谱化”;而《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大哥杨立仁、二姐杨立华等角色的塑造,也告别了非黑即白的定式……层次丰富的人物塑造颇耐人寻味。如此种种突破之举,都获得了观众肯定。“如今国家对影视剧创作的态度非常开放包容,我们才得以用人性化理念来对待作品。”徐奔奔说。

  正如著名传播学者尹鸿认为的那样:“这些影视剧都不仅用传统的政治视角去表现历史,同时也用一种人道主义的视角去体验历史,甚至审视历史。这些作品,在宏观的历史大视野中有了微观的人性哀乐,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中有了无数个体的命运变迁。”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