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策划/新浪策划组 文/刘杨 天虹
新浪娱乐讯 每一个看了《黎明之前》的观众,很难不去把它和《潜伏》做个比较,无数的相似度,让《黎明之前》尚未开播,就先有了另一部《潜伏》的评价。与《潜伏》相似的讲故事方式,与《潜伏》相似的集数,与《潜伏》相似的低调宣传,甚至与《潜伏》有着同样一个小眼睛的演技派明星,做了部出乎意料的转型之作,更是给《潜伏》和《黎明之前》制造了类比的由头。谍战剧是自己与自己较劲到绝望的置死地而后生,越是考验布局的机关精巧,越是让编剧与观众一起杀死脑细胞,博弈,就是在希区柯克的“炸弹理论”下,给你最大限度的扑与反扑,《黎明之前》在这点,可以说做到了某种极致。
相似的主角,不同的表现
谍战故事,主人公永远是最开始便展示给观众看的“深海”,《黎明之前》也不例外,虽然开场的喋血给了神秘杀手身份上的悬念,但是第二集便已经自行把杀手身份揭开,让炸弹早早登场,抓住观众的悬念心态。每个潜伏者,永远把自己龟缩于厚重的外壳下,做着不同的人,说着不同的话,把内心人格分成两个,高度紧张,高度压力,余则成(孙红雷饰)、刘新杰(吴秀波饰),都是这样隐忍与沉默的,他们给观众看的,也是如何处变不惊,如何危机四伏,让观众时刻跟着他们紧张和压抑。不过比起余则成不苟言笑的木讷,大智若愚的狡黠,刘新杰更多展现的是一丝偶像味道的酷,整部剧的美剧风格,让刘新杰这个人物更多了几分美式英雄的那种特立独行。他的沉默更多带着点玩世不恭,甚至是醉生梦死,如果说余则成还有一个革命伴侣能够展现一丝真实,释放一些压力,那么刘新杰就只能把伪装做到死,做尽余生,却没有任何人去倾述。比较起来,刘新杰的处境更为绝望,也更为残酷和忧伤,和《潜伏》相比,《黎明之前》显得更加灰暗,也更加悲怆。
相似的恋爱,不同的恋人
和《潜伏》一样,《黎明之前》中也不乏催人泪下的情感戏,而且,情感戏永远是潜伏剧中的高潮,压抑之后的情绪大爆发。爱情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人之常情,在令人压抑中,那种美好更是让人神往和倾慕,即便说着违心的话,做着违心的事,甚至每天早起都会茫然,不知道自己是真是假是人是鬼,却唯有在爱情上能够找到久违的纯真与诚恳。《黎明之前》的爱情也是悲剧,余则成误以为翠平已死的时候,方寸大乱到崩溃,刘新杰面对恋人的死,哭泣得仿佛孩子一样忧伤。越是压抑而冷面的角色,在感情面前越是脆弱和伤感。感情是特工精神上的软肋,也是他们永远的悲剧。这点在《黎明之前》中,也同样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不过,与《潜伏》相比,《黎明之前》中的爱情戏份少到可怜,也绝非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海清在里面甚至像一个不起眼的配角,只是单纯的爱了,牺牲了。和《潜伏》中的生离相比,《黎明之前》的爱情是死别,主人公的恋爱,只是黑暗中一点点萤火虫的光彩,美好然而脆弱,消失了也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相似的官场,不同的争斗
官场倾轧的勾心斗角,在《潜伏》和《黎明之前》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人数和每个人代表的不同性格也有着相似之处。国民党内部帮派林立,相互倾轧严重,因此才会让潜伏者们有机可趁,可以说,内耗才是国民党失败的根本。这样的观点,不仅可以给潜伏故事在处理危机时有个合情合理的解释,也会令谍战故事在危机四伏中,时不时冒出一点喜剧效果。个性鲜明的人物,不仅在《潜伏》中令人印象深刻,在《黎明之前》中,也同样有着各自各精彩。而且,《黎明之前》甚至更近了一步,让情报局各处长变得更加有人情味,更加可爱,乃至更加重情义,甚至为了义字可以毫不犹豫的联合阵线对外来威胁者反戈一击,亦敌亦友的身份让人亲切而解气。《黎明之前》中的人物,狡猾但不失人情味,各有小算盘但也各有原则,还充满了笑料。特别是“军人腰围标准二尺四而他腰围四尺二”的业务骨干孙大浦,单纯而憨厚,一手工作一手吃东西的形象很深入人心,不仅混得情报局的好人缘,也同样混得观众的好人缘,如果说《潜伏》中翠平是搞笑活宝,那么《黎明之前》中孙大浦则是同样的搞笑活宝,在紧张中制造快乐的谍战开心果。
相似的信仰,不同的人情
《潜伏》的编剧曾经在观众对结尾的“绝情”表示不满时,说了一句“那是战争年代”,特殊时期的残酷让信仰显得崇高,却也让信仰显得残酷,无条件的牺牲,无条件的放弃,这是《潜伏》中让观众看了难免要倒抽冷气的无情。《黎明之前》在信仰表现上也同样“极端”,这种特殊时期的常态,塑造出一种悲壮的同时,也衬托出以一种崇高和敬畏。共产党人为信仰而战,是绝大多数谍战片中最令人动容的一段。不过在细节中,《潜伏》和《黎明之前》都没有忽略对共产党人的人情表现一面,《潜伏》中,余则成最终还是放了地主一家,《黎明之前》中,伪装的女大学生还是利用共产党人不杀妇幼的善良打入了内部,人性与理性的权衡,在结果的成功还是失败上,其实并不是唯一标准,信仰与人情味,也不是完全对立。与之相反的,则是国民党情报部门的一盘散沙各自为战,人情味道似乎做足却过于私心而让人心冷。不过《黎明之前》打破了国民党内部只有勾心斗角的旧模式,更侧重于表现这个大机关中的情义二字,让国民党官僚中难得地体现出浓重的人情世故。《潜伏》中吴站长的权术玩弄,是整个情报机关互相倾轧的基础,而《黎明之前》中谭局长的一心为公知人善用,又是让情报局内部团结的根本。无论是《潜伏》和《黎明之前》,多少都有“办公室故事”的映射,老大的表现,则决定了这个办公室故事的基调。在《黎明之前》中,更多体现了温情脉脉的一面。这在谍战剧的处理中,显得非常特别。
相似的悬念,不同的结局
特工的早早亮相,是谍战故事增加紧张悬念的必备,特工如何在被不断被猜疑解疑的过程中,随时保证刺探情报而不暴露身份,是你死我活的博弈较量。精彩的谍战故事,永远要保持比观众快一步的思维和危机制造,然后又在观众努力跟进和焦虑的同时,已经把化险为夷的答案亮出来,就像一个魔术师的障眼法。《潜伏》中,增加悬念和难度的关键点是外行特工翠平的介入,就像给主人公身边增加了一个随时爆炸的火药桶。而《黎明之前》中,这个火药桶则是对内奸的搜索,因为情报局本身的高效率和高能力,让每一个突发事件都连带着致命的后果。《黎明之前》中,共产党人远没有运筹帷幄胸有成竹的胜算,甚至是步步被动,被吃得死死的,只能见机应变。因此更是增加了很多突发的变数,给主人公的隐瞒工作设置了重重障碍。《潜伏》和《黎明之前》都有一个老奸巨猾的大boss人物,对主人公充满怀疑,乃至到最后,基本上确认了主人公的特工身份,但是在错综复杂的关系面前,他们最终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潜伏》的隐瞒,更多是老政客对得力助手的保持利用,早已没有党国利益的老板,更看重是下属日后给自己的便利之处。《黎明之前》则大量细节去体现局长不愿意面对残酷现实的妥协,甚至会为了这个兄弟一样人将成为对手而流泪,不肯面对。这样,他最后对刘新杰的网开一面,就成了人情交战和对自己信仰崩塌的一个解释,这样的结果是情感的胜利,而不是权益的胜利。这个结局,也就把国民党一面充实且丰富起来。
相似的对白,不同的机锋
《黎明之前》和《潜伏》一样,都有着大量经典台词令人难忘,或诙谐有趣,或一针见血,脑筋的博弈让两部剧的文戏都无比精彩,针锋相对的紧张,一触即发的恐惧,一句话能够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因此每句台词都套着圈套,让观众也跟着一头扎进去猜测。《潜伏》和《黎明之前》在抖包袱上都非常擅长,而且一环紧扣一环,把30集的剧情撑到悬念满满,强大的台词逻辑把观众绕到脑筋打结。《黎明之前》在机锋对决上的纠葛甚至更强大,自己和自己不断较劲中,把一个个线头全部抛到观众面前,让观众跟着编剧一条条去排查,一条条去分析,在这点上,《黎明之前》比《潜伏》更像美剧的风格,故事中纯粹得几乎不夹杂更多情感因素。《黎明之前》的设局上更有出人意料之处,甚至达到这样的效果不惜牺牲一定的合理性,真正布线的人,强大的人,是水手段海平,他甚至用自己的死亡去做一个棋局,以人性做赌注,达到最终目的,甚至包括卧底在内,都是被他安排的棋子之一。《黎明之前》的陷阱,设在“人”这个因素上,谭局长的危险,就在于他对人性心理的了解,而水手最终的胜利,也同样是因为对人性心理的了解。这部剧和《潜伏》不同,它的较量,本质上是一场心理战争。
相似的敌人,不同的危险
《潜伏》中,李涯的形象令人难忘,冷血,专业,狂热,而且不迷信权威,这样的人是最危险的敌人,只是在那样的环境中怀才不遇,才导致最终的失败和死亡。《黎明之前》中同样有一个相似的强大敌人李伯涵,他甚至比李涯更冷酷,更狂热,更执着,从开场的几句对白,就让他从众多庸才中脱颖而出,与众不同且格格不入,就像一头孤独而嗜血的狼。这样的对手永远凭着直觉,能够从一开始便认清对手,指认真相,并始终紧咬不放,甚至能够颠覆整个棋局。但是他们同时又有着同样的弱点,因为孤高自傲而被大多数人猜忌,因此没有伙伴的支撑,甚至连上司在必要时刻也会与他为敌,因此必然悲剧收尾。和李涯比起来,李伯涵少了一些悲情,多了几分卑鄙,他在最后的众叛亲离,蒙冤受屈,完全是自己过于心狠手辣野心过甚的咎由自取,因此,李涯的死,让观众会有一丝惋惜之意,但是李伯涵的死,则是大快人心的结果。《黎明之前》在整个故事中,更看重对人情的表露,因此在胜利或失败的关键点上,也用人情去处理和解析。
相似的处理,不同的表达
《黎明之前》和《潜伏》用了相似的处理方式来解读故事,比如冷静而悦耳的男声旁白,比如节奏上紧凑的把握,同样的30集限制,把一部剧变得紧张而不浪费,少了注水猪肉的嫌疑,干净利落的故事情节,让每一集都有着高潮迭起的悬念,细节上精致的处理,给整部剧的气氛带来震撼效果,比如《潜伏》中杀死汉奸一场戏,可以对照《黎明之前》除掉叛徒一场戏,一个是无形的敌人造成的震撼刺激,一个是纸球脚间传递中嘎然而止的杀气腾腾。画面处理得考究而漂亮。不过,相比《潜伏》风格的低调内敛,《黎明之前》无疑更为张扬一些,不仅有着主人公偶像风格的帅气,更有传奇般的杀手耍酷情结,感情戏也是处理得更加唯美和浪漫一些。为了更加制造悬念,《黎明之前》做了很多事后的解读回放,把故事的顺序不时打破,以此换取故事更加戏剧化。同时,为了渲染气氛,《黎明之前》甚至采用了类似美剧《24小时》的时间过渡,制造紧张效果。这点《黎明之前》与《潜伏》的表达方式,有着截然相反的分界。(刘杨 天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