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冯伟宁)昨日,来渝参加北碚老舍故居更名“四世同堂纪念馆”挂牌的老舍之子舒乙,就下月将登陆山城的话剧《四世同堂》接受记者专访时,批评去年播出的由黄磊、蒋勤勤主演的《新四世同堂》极其失败。
痛批新版
根本不符原著精神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老舍在北碚创作的《四世同堂》先后两次被改编成电视剧。一次是在1985年,由林汝为导演改编成28集的电视剧;还有一次是在去年播出的、由汪俊导演,黄磊、蒋勤勤等人主演的电视剧《新四世同堂》。而由重庆妹子蒋勤勤主演的《新四世同堂》当时还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
“第一次是极其成功的,去年这部剧是极其失败的。”在舒乙看来,就电视剧改编而言,1985年播出的老版是最原汁原味的,特别是骆玉笙唱的京韵大鼓,流传甚广。而去年这个版本之所以失败,舒乙认为除了有老版比较、剧本注水等因素外,演员也选得不对,像大赤包居然是香港演员元秋扮演的,根本就没有京味。
“没有掌握主要的魂,那就是批判精神”, 舒乙告诉记者,父亲的原著批判的是国人的愚昧,而这个新版电视剧一上来,所有人都是正面的、爱国的,根本就不符原著精神。
表扬话剧
最大的区别是不加水
下月中旬,由田沁鑫导演,国家话剧院一帮名角主演的话剧版《四世同堂》就将登陆山城。话剧中,舒乙和姐姐舒济担任了文学顾问。
“中国导演的通病是不学无术,自认为很高明,不要文学顾问。”听得出来,舒乙对一些影视剧导演颇为不满。不过他对话剧版还是很放心:“这个导演对《四世同堂》是有想法的,她很认真地进行了改编。”在舒乙看来,话剧是二度创作,他一般不干涉创作,不过会就一些细节问题给导演一些建议。
舒乙表示说,话剧最多只有二三个小时,和电视剧拉长、加水不同,话剧对原著是浓缩的,这是最重要的区别。昨天,舒乙还前往重庆大剧院,为话剧《四世同堂》重庆演出时,给老舍留座的位置安放座套。2月3日是老舍的生日,届时演出时,2排3号这个位子会空着,专门为老舍保留。
重庆印象
我少年时就是个重庆人
“我是1943年到的重庆,跟着母亲一路逃难来到了这里。之前,我们在沦陷的北平做了5年的亡国奴。”舒乙告诉记者,自己对重庆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我少年时就是个重庆人。”来渝后,舒乙跟着父亲老舍住在北碚,后来又到南开中学上学,直到重庆解放后才回北平。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因为各种交流活动,他几乎每隔几年都要回到这里。
“每一次回来感觉既亲切,又惊讶。”舒乙说,自己惊讶的是这几年重庆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他告诉记者,自己当年从北碚经青木关到南开中学上学,要走上整整一天。舒乙2007年回来的时候,从沙坪坝坐车到北碚花了40分钟;他这次回来,竟然只坐了20分钟车就到了。这让舒乙禁不住感慨,上世纪40年代的山城,和现在的重庆完全是两个世界。
元秋演的大赤包没京味
新剧没有掌握原著的魂
相关:
《新四世同堂》导演:
尊重原著 也要符合现代审美
《新四世同堂》播出后,导演汪俊在接受媒体访问时,针对翻拍剧的一些问题,汪俊做出了自己的回应。
谈到不可避免地会被比较,汪俊坦言,“我当然不希望被比较,但也无所谓,我有信心拍出一个跟旧版完全不一样的《四世同堂》。”
汪俊还称,名著在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解释,但如今再拍《四世同堂》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保持名著深厚的文学基础,也要符合现代审美,如果只按旧的版本来拍,都是过去的东西,也没有必要拍了。
汪俊还称这部剧其实很适合80后的观众。他说:“我拍的时候就不想太沉闷,就考虑要年轻的观众喜欢。80后不是喜欢看《武林外传》吗?我们有汲取那部剧的灵感,这部剧有轻喜剧的风格。”孟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