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2月22日《中国远征军》同时登陆江苏和云南两大卫视。这是抗日历史的正面战场,第一次以史诗、正剧的形式,全景式地在全国荧幕上呈现。没有意识形态的面具,罗卓英、杜聿明、孙立人、戴安澜等在抗日战争中做过巨大贡献的国民党军官,以尽可能接近真实的面目被呈现于亿万观众之前。
创作缘起:被遗忘的墓园
《中国远征军》历史背景:从1942年到1945年,为支援英国军队在缅甸殖民地对抗日本帝国陆军,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惟一补给线滇缅公路的安全,已加入同盟国作战的中华民国政府先后两次派出近30万部队进入缅甸,与英军、美军协同合作,共抗日寇。在经历了第一次远征的大溃败,前后付出了10余万人伤亡的代价后,中国远征军全歼滇西、缅甸日军精锐,凯旋荣归。由美国装备、训练的中国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部队,也诞生于此次远征中。这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是中国军人在国际战场上以血泪写就的辉煌一笔,也是抗战由相持阶段转入反攻阶段的开始。然其伤亡之惨烈悲壮也空前。
总制片人张丽影制作这样一部电视剧的动念始于11年前。当时还是中央电视台记者的她,赴腾冲采访,无意中走进叠水河畔的国殇墓园。这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1945年7月7日落成,为纪念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战斗中的阵亡将士而建。
2005年,张丽影担任制片人的《滇西往事》在央视八套播出,这是第一部登陆央视、正面反映滇西抗战的电视剧,而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历史被作为了该剧剧情展开的大背景。几乎同时,张丽影开始筹备她的“滇西三部曲”之二《滇西1944》,中国远征军抗日战斗中的决定性一役“滇西大反攻”被正面展开,国军将士成为故事主角而非背景。《滇西1944》2010年初也在央视八套黄金时间播出。
“就像是曲线救国。”谈及其滇西题材的前两部,张丽影毫不讳言前两部的试水,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等待着舆论播出环境的逐渐改善与宽松。而现在是时候推出一部剧为远征军历史立碑,将滇缅印战场的前因后果,将历时三年半的中国远征军作战历程全景呈现了。
敏感的尺度 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
第一次与编剧洽谈,制片方就提出了“国际视野”、“全方位体现全国抗战大格局”的要求。这是“滇西三部曲”的渐进式逻辑。该剧在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主体内容下,同时展开共产党方面对抗战的贡献以及不可忽略的民众抗日热情。滇缅印战场前线的浴血战斗、战时陪都重庆的腐败与纸醉金迷、沦陷腾冲的民众艰难与坚守,形成结构《中国远征军》电视剧的“品”字形大框架。后两个部分都是为了从功能上支撑战局、战场这个重头戏的充分铺展。
编剧邱对耗时半年,在史料堆中淘选出一条让自己心悦诚服的“红色”线索:从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到远征军这段历史结束,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一共刊发了有关滇缅印抗战的报道、通讯共680多篇。邱对觉得,要客观呈现远征军的历史,剧中的“红线”也必须经得住史实的考验,而《新华日报》当时所做的一切有迹可循,于是一个共产党战地女记者“韩绍英”的形象应运而生。
作为英雄的戴安澜与孙立人
以往国内拍摄的战争题材电视剧,有一个很难处理的内容就是“失败”。我军凭借着惊人的意志、过人的智谋、不屈不挠的精神,总能够“一胜到底”。而这一次展开跨度三年多的两次远征、数场战役,《中国远征军》没有回避真实存在过的失败。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尽管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战役的胜利,但由于盟友英军的不战而退,决策高层意见的分歧和指挥失误,最终“像一个疲于奔命、四处帮闲的戏班子”,在陷入日军重围,作出了惨烈牺牲后,一部分翻越野人山艰难回国,另一部分撤往印度,寄人篱下。
无论导演董亚春还是编剧邱对都承认,在探讨失败原因、反思战争的层面,拍摄国军正面战场题材更容易放得开手脚。《中国远征军》有意在剧本内容和镜头剪辑上,都将前方士兵的牺牲无谓与后方官员的贪腐沉沦做着对照。
但同时,国民党的高级将领罗卓英、杜聿明等,几乎是第一次在大陆的电视荧屏上以正面的形象出现,而非以往影视剧中惯常的“败军之将”角色。戴安澜与孙立人,更是剧中着墨颇多的硬汉、英雄。邱对说,对于这些以真名实姓出现的国军高层,他竭力做到“动作对话都尽量依从史实”。
悲壮历史留希望 战场真实
任职于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董亚春导演,之前拍了不少主旋律作品,像《延安颂》、《八路军》、《解放》、《周恩来在重庆》……
《中国远征军》是他第一次参与有关抗日战争国民党正面战场题材的创作。这是一次新鲜的经验。“有过去拍主旋律题材不可能有的感受。讲得更透。”董亚春说。而他把握的创作底线是:“负面的东西,再写也不能突破正面,还是要以正面的东西为主。不能把什么都写得一片黑暗。远征军第一次入缅的失败使观众情绪上压抑到了极点,到第二次缅北大反攻的胜利又将情绪推向高潮。在悲壮的历史中,始终要给人希望。”
远征军的征战历程本身就富有传奇性,几乎囊括了战争所有的战场形式。“仁安羌解救英军的那场战斗,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战,同古保卫战是一个城市阻击战,最后的密支那是城市攻坚战,中间的缅北撤退是纯粹的丛林战。”编剧邱对有意在剧本中对几种类型的战场都给予展示。“太多观众对战争剧中的胡打胡闹深恶痛绝。”邱对说,“因此我对战术研究了很多。我写的剧本里,每一场战斗都有明确的战术目标、战术过程,主要人物的战术动作都是规范、靠谱的。”主创们说,他们力图打造出一种“战壕里的真实”,避免像以往很多国产战争影视剧那样一味造气氛。
邱对说:“越写到后来,我越觉得我的编剧阐述写得有点离谱。写完这个戏之后我变得低调多了。”他知道,留下了遗憾,“只不过,我是很真诚地尽了我的全力而已。”Jzb/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