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正在江苏卫视热播的电视剧《中国远征军》,号称“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上浴血奋战、保卫滇缅公路的史实”,因此吸引了众多观众追看。不过,该剧热播的同时专业人士也指出剧情有硬伤。对此,本剧导演董亚春表示:电视剧不是历史书,同时十分感谢观众对这部剧的关注和厚爱。
质疑一:远征军出征时间?
《中国远征军》中,历史人物戴安澜将军慷慨悲壮的英雄事迹感动了众多观众。戴安澜将军的儿子戴澄东老先生也表示了对这部电视剧的赞许:“电视剧拍得很好,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正气。”同时,他也指出电视剧的史实和自己了解的有出入:“剧中说中国远征军是1942年2月16日进入缅甸,实际上远征军是3月2日才进入缅甸,父亲率部于3月8日到达的同古。”
对此导演董亚春说:“我们查到的资料是1942年2月16日出征,当时进入缅甸的是一支小部队。其他部队3月2日进入缅甸,3月8日到同古。这几个时间是不冲突的。我们电视剧里没有点出戴安澜将军进入缅甸的时间。非常感谢戴老先生的指点。”
质疑二:军队细节不合规定?
由于《中国远征军》的特殊题材,也吸引了很多军人观看。南京军区一位姓刘的大校在肯定了《中国远征军》的整个电视剧的立意与内容后,也对本剧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位现役军人也从专业的角度他说:“有些情节与细节是有很大漏洞的。韩绍功带的是一个连,可是他接防的英军却是一个营,这种不对等的交接是不可能发生的,另外,在交接程序上,不是嘴巴上讲交接就交接的,还需要有一些必备的手续,例如要有小比例的防御阵地草图,拿这图才可以交接,但是电视剧中把这些细节处理得太儿戏了。”
对此,董亚春表示:“现行的规定是这样的,但是战争年代会有特殊情况。英国人当时是急着撤退、准备放弃缅甸的,看到有个连长过来就交接了也是合理的。战争时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不能全部遵守规定来。”
此外,董亚春也指出,电视剧不是军事教育片:“关于命令、图纸、文件的这些细节,电视剧不可能全面地展示,不然就不是电视剧,而是一个军事教育片了。电视剧不应该用历史书的观点来拘泥,如果那么一板一眼,就直接去看历史书了。”
质疑三:军事道具有误?
南京军区这位大校还指出了剧中他认为不合理的道具:“当时远征军交接的都是美军装备,从头到脚都应该是美式的,但是他们头上戴的却都是德国钢盔。战士们用的汤姆逊冲锋枪弹夹居然是弯的,它应该是直的,这也不对。还有,有些国民党兵使用了四三式冲锋枪,这枪在苏德战场上广泛使用,可它是1943年才生产出来的,中国远征军战士是1942年奔赴战场的,他们不可能在那个时候提前用上这种枪。”
董亚春表示,枪支的细节他也注意到有网友在议论:“我们的美术和道具工作人员专门考证过当时的枪支而准备的。涉及到这么专业的知识,我也不能回应,我会找个机会,让美术和道具专门来回应网友和专业人士的质疑。”同时他也说:“据我所知,中国远征军出征时,主要的装备是德式的,当时装备比较杂也比较差,以德国为主。”
历史电视剧的难题
如何处理历史和艺术?
对于观众都很关心电视剧的细节,董亚春表示:“我希望通过媒体向所有提意见的观众表示感谢,说明大家真的关心这部电视剧,希望电视剧在历史的细节上不要出错。对于这些热心的各个专业的有研究的观众,我衷心地表示感谢。”
《中国远征军》号称全面细致地展示历史,但是又是一部艺术作品,怎样处理历史和艺术需要的关系,成了这部戏的大难题。董亚春说:“这是一个特别难的问题,从一开始创作就有这个矛盾。我们创作的出发点是以史实为准绳,有真实历史人物,但是也要有为了艺术效果而设置的虚拟形象,怎么结合是一个难题,但是我们必须按这个路子来走。”
董亚春认为,如果只有真实历史人物,就不用拍电视剧了:“一个戏剧要有故事有人物形象,要寄托我们的情结和理想。所以一方面我们会展示出真实的历史和战役,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塑造理想中的人物,把英雄主义的情结和国家百姓亲人的期盼放在他们身上。这些感情不好放在真实人物身上,因为他们都是有据可考的,只能通过虚拟的人物来体现。也希望观众能用艺术的眼光来看电视剧,允许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