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黑曾因执导海岩剧《玉观音》而声名鹊起,如今他的新身份是历史剧《大秦帝国2:纵横》的导演。黄健中执导的《大秦帝国:裂变》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在人们印象中是“海派导演代表”的丁黑能否超越?羊城晚报记者近日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大秦帝国2》已经拍摄了70%,算是非常顺利。”丁黑告诉记者,续集比第一部的制作费多了一倍,这让他在拍摄中得以实现很多大胆的想法。他还透露,《大秦帝国3》已经确定继续由他执导。
访谈
谈历史
中华民族性格战国时已定型
羊城晚报:《大秦帝国》的故事离今天很远,第二部里的事情大众更不熟悉了。你怎么找到故事跟观众的连接点?
丁黑:其实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甚至日常用语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对今天的影响远大于后世。所谓“三岁看老”,这是一个中华民族的幼儿期,很多东西都在这个时候定型。我们的历史观和人生观,源头就在那儿。还有,很多今天耳熟能详的成语,比如悬梁刺股、合纵连横、毛遂自荐、画蛇添足等,说的就是那会儿发生的事,还有老子、孟子、屈原、孟尝君等,都会出现在第二部里。
羊城晚报:《大秦帝国2》具体说的是什么?
丁黑:第一部说的是商鞅变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打破世袭制,建立公平的分配机制———只要能种田和打仗,就有田地,有社会地位。第二部说的是秦国虽然有所发展,但周围那些有皇族血脉的诸侯国仍经常欺压它,使秦国国境越压越小。为了生存,秦国开始学习中原文化,引进人才来治理国家。尤其是秦惠文王的阶段,他请了外臣张仪。张仪的任务就是在一个充满敌对的环境中,给秦国争取一点休养生息的时间。特别是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逐渐强大已经招致六国的嫉恨,先进的政治制度也让六国统治者感到威胁。但当时秦国跟六国作对还不具备实力,张仪就提出了连横大策,联合有共同利益的大国去遏制小国的挑衅。其他国家也有一些名士,针锋相对地提出合纵策略来破连横……第二部的故事还是很有看头的。
谈前作
第一部的成功模式无法复制
羊城晚报:《大秦帝国》获得成功,你觉得关键在哪里?
丁黑:首先,第一部所说的商鞅变法,大家比较熟悉。而且变法就是改革,跟今天有很多共同点,观众看起来有一个情感基础和舆论基础。再加上第一部线索很清楚,很单纯,无非就是变法和反变法,观众看起来也比较好明白。
羊城晚报:这样的成功模式能在第二部里复制吗?
丁黑:严格来说复制不了。但是第二部还是会在一些方面引起观众的深层共鸣,比如故事背景类似世界格局,一个国家该怎么样走向世界,该怎么与其他国家相处,跟现实有对应。这一部的关键人物张仪是个外来引进人才,他不靠门第,不靠关系,有本事就能施展抱负,跟今天的一些社会心态是吻合的。当然从故事形态来说,第二部不会像第一部那样一条线索讲到底,而是七个国家都要表现,张仪得像卖货郎一样走南闯北,因此更像是一部史诗片,有全景式的展现。
羊城晚报:第一部引起了很多史学迷的争论,认为里面有很多东西不符合历史,第二部如何避免?
丁黑:第一部还是很尊重历史的,毕竟春秋战国留下的文字记载很少,有记载也都是春秋笔法,简单几个字但意味深长。必须从这些记载出发,然后再加上编剧的衍生和想象,变成故事形态。但我们还是找了五位历史学家当顾问,力求每个细节都更真实。
谈后续
拍不拍第四部要看观众意见
羊城晚报:拍到现在,遇到过什么困难?
丁黑:还算顺利,所谓困难也是拍这类戏肯定会遇到的。像去年9月去坝上,没几天就连着下了几场大雪,什么都拍不了。我还是很幸运的,这部戏的制作费具体多少我说不好,但我敢说,现在国内戏很少有这么大手笔的。
羊城晚报:从公布你来执导《大秦帝国2》之后,外界就一直很关心能不能超越第一部?
丁黑:这种比较在所难免,但无实际意义。我没去想过超越或者不超越,确实是第一部被观众认可,才会有第二部,而第二部的存在也会使第一部不断被重新提起,这是一种互相作用的关系。
羊城晚报:之前您说过,《大秦帝国2》肯定比新《三国》好看?
丁黑:其实是这样,开机仪式时有记者采访张博,他在《三国》里演孙权嘛,他说自己觉得《大秦》肯定比《三国》好。然后记者问我,我说,他的话符合事实呀,哈哈。但实际上,这两部戏不适合放在一起比较,尽管都是古装戏,但故事发生的时代不一样,关注的点不一样,追求的东西也不一样。三国是中华民族走向青年的时代,各方面已经比较成熟,《大秦帝国》说的还是中华民族幼儿期的事情。再说,《三国演义》家喻户晓,无形资产我们不能跟它比。
羊城晚报:《大秦帝国》原著小说有六部,你会一直拍下去吗?
丁黑:现在确定第三部也是由我来拍,但剩下三部就没法说了。我是有兴趣的,但拍不拍,还得看观众喜不喜欢。
角色
丁黑说,这次用的演员,很多是大家没想到的,他看中的是他们身上还没被发掘出的“另一面”。
演员:喻恩泰
角色:秦国名相张仪
丁黑:喻恩泰身上有在《武林外传》中没体现出的一面。他很内秀、机敏、智慧、随机应变、不呆板,口才不错,而且让人有亲切感。张仪有很多舌战群雄的戏,他演起来很得心应手。古装造型也帮了不少忙,很多人看了剧照都认不出这是喻恩泰。
演员:王学兵
角色:秦国战将白起
丁黑:这个角色是个少年老成、老年持重、稳扎稳打的人,他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败过,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死了两百万人,他指挥的战役歼灭的就有一半。我选王学兵,是因为他的气质沉稳,而且眼睛非常有神,有一种力量,但不张扬,造型非常帅。
演员:宁静
角色:秦宣太后芈八子
丁黑:这个角色来自乡野,有一种“放养”而不是“家养”的气质,热情、野性、率性、甚至有些粗俗,但悟性又极高,经常在胡说八道中点出事物的本质。这类性格的人物,宁静没演过,她很有兴趣,我觉得她的特性和演技也很适合。
演员:富大龙
角色:秦惠文王嬴驷
丁黑:富大龙是个很有想法的人,而且能把自己的想法用于角色创造。同时,他非常严于律己。大家都知道古装剧台词很难记,但富大龙从来不拿剧本,张口就来词,而且一点不出错,那背后得做多少功课?有一次他还在感叹,自己还是不够努力,结果周围人都急了———你还不够努力,还让不让别人活了?富大龙的内在气质也很有力量,跟秦惠文王非常一致。那种王者的气场不是表面的霸气,而是需要内在的精神力量。
演员:张博
角色:秦昭襄王嬴稷
丁黑:我觉得在年轻演员里,张博属于形象就很“沾光”的类型。老天眷顾啊,他长得帅气,又风流倜傥。最难得的是,他也能够把握那种年龄跨度比较大、性格又比较复杂的角色。
质疑
质疑一:导演能否驾驭?
很多网民担心,拍惯情感剧的丁黑不能驾驭气势磅礴的历史剧。
丁黑:我是西安人,也算是“半个秦人”吧,一直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其实拍现实剧也好,历史剧也好,核心都是关注人,关注人的情感,关注人与现实的关系。只不过拍现实剧更贴近现实,而历史剧则是从现实的角度去关注历史而已,本质上是共通的。当然拍历史剧有它的特定性,起码你得拍得符合当时的历史,如此而已。
质疑二:演员全都换了?
《大秦帝国》第一部的主演侯勇、卢勇、王志飞、高圆圆等都得到观众认同,在第二部中这些人一个都没用。
丁黑:我喜欢用一些观众并不熟悉但自身又存在某些特征的演员,这样角色更能得到观众的信任,让他们更关注这个人物而不是演员。我在几个主演身上都能找到一些新的兴奋点。
质疑三:继续为秦翻案?
第一部《大秦帝国》播出时,很多网民认为其价值观取向有问题,是在为秦翻案。第二部是否亦如此?
丁黑:大家一提到秦,就联想到横征暴敛、残暴血腥,是因为后世儒家对秦的评价,使秦被歪曲了。今天确实需要做一些以正视听的工作。实际上,关于为秦翻案,在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只不过还没能为大众认知,电视剧做的不就是这个工作吗?当然,秦朝是怎么走到高度集权和衰败需要探讨,但秦始皇的先辈确实前赴后继,创造了很多很先进的制度和理念。
比较
《大秦帝国:裂变》珠玉在前,《大秦帝国2:纵横》究竟与之有何异同?
同:台词半文半白
丁黑:这次台词也延续第一部的风格———半文半白,肯定不是生活用语,会注重一种形式感。第一部的台词被网友挑刺,我只能说,我会很小心,但警惕性和直觉性难免会被疲劳的拍摄所影响,有时候听不出来问题。不过最后我肯定会把全剧都检查一遍,该弥补的就弥补。
异:故事并不关联
丁黑:《纵横》跟第一部《裂变》,前后故事没有非常紧密的关联,只不过历史脉络一脉相承。第一部所涉及的时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源头,那么第二部就是中华民族的幼儿期。所谓三岁定终生,人是这样,一个民族也是如此,这部戏所展示的时代决定了今天我们是什么人。
异:女人戏更多了
丁黑:风格肯定还是延续第一部,是历史正剧的基调,但感情戏会多一些,女人戏会多一些。女性角色在第一部里多少有一种“贴上去”的感觉,没太多故事发生。第二部里的芈八子在历史上就有很多记载,比如她当年进秦国时“三千芈性入长安”,后来她又成了秦宣太后,是历史上最早所谓“垂帘听政”的———比吕后和武则天都要早得多。
看点
如果向观众推荐《大秦帝国2》,丁黑说主要有三类戏值得看———战争戏、外交戏、爱情戏。
战争戏:一集不止打一场
丁黑:所谓战国,肯定少不了战争。一开篇就有秦王被围追暗杀的戏,之后五国攻秦、丹阳之战、问鼎九州……大大小小多少场,我还真没算过,但上百场肯定有吧,一集不止一场,而且有的整集都是一场战役。
特点:简单、有力、有点野蛮,体现冷兵器的质感。
外交戏:一动嘴皮就撤军
丁黑:跟今天的外交不太一样,那时候的外交体现的是个人的胆识。像张仪,噼里啪啦嘴皮子一动,几十万大军就撤了,这种“忽悠”背后是严密的逻辑以及洞察力,必须看到常人看不到的问题,才能影响到对方,让对方联盟或者退兵。
特点:“文斗”畅快淋漓,看得人透不过气,精彩程度不比武戏逊色。
爱情戏:开始热烈后凄美
丁黑:爱情戏主要就由宁静负责,一开始很热烈,后面很凄美。因为秦惠文王担心芈八子搅和到朝政里,就把她发配到燕国了。
特点:比第一部的爱情戏多,而丁黑的执导经验也决定了第二部会比第一部更吸引女性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