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有限的史料记载和零星考古,能否揭开千年大迁徙运动的史实?岁月沧桑,经过漫长的演变,我们又如何能够知晓古代官话和闽南、客家话的相同?
19世纪末年人们从河南安阳殷墟挖掘出了10多万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象形文字,这些稀奇古怪的符号成为了中国最早的记录文字。
从商代开始,历朝历代的当权者为了歌功颂德皇家的所谓“丰功伟绩”,专门设立史官记录皇帝的言行和大事记。后代人据此修订了浩繁的史书。但是,如此繁多的史料,真正记录移民和迁徙过程的文献却寥寥无几。何况想要从封建皇家的角度找到老百姓的迁徙事件也不是件容易之事。
那末,除了有限的史料记载和零星考古,能否揭开千年大迁徙运动的史实?
中国的大家庭里生活着众多民族,就是汉民族内部也存在着南北和各地的种种差异。南方人第一次到北方生活,会感觉嘴唇干裂等不适应;最明显的差异还表现在各地的语言,各省市之间,甚至两个村庄之间语言的表述都各不一样。这种千差万别的语言与历史上的迁徙活动有什么关系?
在当今各地的地方方言中,被公认为最难懂的语言是闽南话和客家话。曾经流传二战时期军方招纳会讲闽南话的发报员,因为即使敌方收听到话文,也难懂其意。然而,就是这样晦涩难懂的方言,有人研究说它们最接近古代的官话!
闽南人、特别是以迁徙起家的客家人都有崇尚祖先美德,他们始终坚信自己来自古代中原,后经过迁徙到达闽粤赣交界处,那些点缀在深山里的土楼就是现实的例证。客家人有句名言“宁卖祖宗田,不买祖宗言”,如果客家人和闽南人果真是从中原迁徙至岭南,那末从他们独特的语言中一定会找到其中的蛛丝马迹。
但是首先要理清的问题是,各地的方言在不断迁徙演化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什么只有闽南、客家方言更多地保持了古代官话的原貌而没有改变?其实,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想象,如果你只身到一个成熟的语言环境,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一定会改变你的语言倾向,就像现在长时间在城市打工的人在语言上会带有那个城市的语言倾向一样;但如果你是一群人到一个了无人烟、落后的深山里去生活,你一定会保留更多的原始语言成分。那些大山里的土楼本身就是个奇迹。
然而,岁月沧桑,经过漫长的演变,我们又如何能够知晓古代官话和闽南、客家话的相同?唯一能够证明的就是还原古代官话的原貌,然后把它们与现今闽南、客家话作比较,这也是纪录片《大迁徙》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