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王海涛今年41》虽然是家庭亲情剧,但更接近于“家庭战争剧”。41岁的王海涛虽有不堪过去,但自打当上企业家、上了电视之后,就成了绝对的好人,对弟妹和长辈们的无理索求一概满足。他的弟弟、妹妹们个个都是贪婪的化身,变着法儿要钱,为难大哥。他们虽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坏人,但个个都算是“烂人”中极品。全剧的故事简单概括就是:一个好人被一群烂人千回百转的折磨累趴下了,一群烂人在一个好人无缘无悔的感召下回到好人阵营。
对于这个好得不可思议的王海涛,编剧郭靖宇有独到的设计。他说:“王海涛不是老好人,绝不是。他的好除了剧情中能看到的因素以外,还有以下三重原因:首先,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的王海涛,比谁都浑,进过少管所,进过监狱,赌钱输光了家业,离了婚。四十一了的王海涛事业上有了一定的成就,有了经济基础,上过电视,上过报纸,相信受到表扬的时候,他感受到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一定超过数钱的时候。为家里做了些贡献,受到父母夸奖的时候,他应该比获得十佳企业家更幸福更自豪。看看王海涛成长的历史,打小没少让老人操心,挨骂一定是常态,而今不同了,从心灵深处,王海涛开始愿意做好人了,哪怕受点委屈,其实再大的委屈都不能阻止王海涛要做好人的愿望,从开始,想做好人可能只是因为能够受到表扬,得到别人的肯定,慢慢的,不自觉中,这就变成了惯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被夸成了好孩子的王海涛,即便受了委屈也不愿意回到坏孩子的行列。”
“其次,王海涛是为了他那过世多年的亲爹。以王海涛的文化程度,他一定背不出那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但是王海涛爱看小儿书,连环画艺术是伟大的艺术,可惜近些年好的连环画少了。我们童年时代的连环画中,都是忠孝节义的故事,情商较高的王海涛看着连环画的时候,一定会经常想起他八岁时就离开人世的父亲。父母都是挣死工资的,家里这么多孩子,王海涛小时候家庭条件可想而知。而今王海涛‘日进斗金’了,他一定曾经想过如果父亲能活到今天,他应该让父亲住什么样的房子,吃什么样的大餐,去哪儿旅游。这种念头最终只能给王海涛带来无奈与遗憾。父亲给了他生命,他却没机会用任何形式报答。好不容易机会来了:叔叔们跟二婶打起来了,按说这种事,没有小辈儿抻头说话的份,可是王海涛削尖脑袋也得往那些烂事里面钻。他想的是,如果爸爸活着,岂能让老王家这个大家庭出现矛盾?自己现在就是替爸爸出力,他是在用一种特别的形式行孝道,这一点,我深有同感。母亲走了十多年了,那个时候我没有任何能力孝敬她,应该说,母亲没花过我挣的一分钱,这些年一旦母亲的娘家有什么事,我就是坐飞机,也得往回赶。要是真有了什么纠纷,我也愿意削尖脑袋往里钻,其实想的是以此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王海涛的这一心里逻辑,是编剧给的。相信很多有着同样经历的、四十一了的朋友们,都会有同感。”
“还有就是,王海涛能忍是觉得欠兄弟姐妹的。王海涛是个有大哥样的人,不管有没有血缘关系,不管人家拿他当什么,他都觉得他是人家的亲大哥,当大哥的就应该罩着弟弟妹妹。王海涛进过少管所,进过监狱,打架的时候他肯定罩着弟弟妹妹们,但是可想而知,长大以后的王海涛,一定会明白自己曾经带给弟弟妹妹们的耻辱。我们都打少年时代过过,谁家要是有个“号”里出来的哥哥,挺丢人的,整家人都被邻居看不起。王海涛之所以对弟弟妹妹们血赤呼啦的好,很多时候是觉得当年给人家带来过耻辱。他对没有血缘关系的马丽芬、马丽红好,这方面的心理因素更多。”
为了写好王海涛,郭靖宇调动了自己的很多生活经历和感悟,“我就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我家亲兄弟四个,哥哥嫂子、兄弟媳妇经常坐在一桌上吃饭,母亲去世以后,在我们兄弟的促成下,父亲又有了老伴儿,我们称她为阿姨,阿姨陪伴父亲走过了人生最后十年,阿姨家的两个姐姐,和我们也亲如一家,这个家算起来也有六个孩子了。王海涛是有原型的,我在承德就有一个朋友叫王海涛,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重组家庭,讲了很多故事给我听。我可以保证我的大家庭和王海涛的大家庭中都没有吃过翻桌席,也没有过砂锅扣在谁脑袋上的段子,但是生活中的小摩擦,谁家都有,编剧就是要善于发现,善于编。应该说,我是参考五个家庭的故事再加上自己的发挥写成了这部剧。经过我的老师黄健中的二度创作,呈现出现在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