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上海电视节开幕式上,新当选的“新锐华语风采主持人”,按照风格定位,被划分为“时尚靓丽”、“幽默机敏”、“清新秀雅”、“睿智知性”等10种。在讲究营销包装和个性细分的消费竞争时代,“定位”是任何一种“产品”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今年的上海电视节上,面对新媒体的崛起,电视自身应该如何定位也成了话题。
本届上海电视节正在尝试为电视“加载”新媒体新技术。参加国际影视节目市场的200多家影视制作机构和发行商中,有不少新媒体公司。既创作投资影视节目,又播出节目,它们既是卖家也是买家。国际新媒体与广播影视设备市场,则新邀请了通信、软件厂商参展,还增设三网融合和3D展区。这些变化透露出一个信号,电视要发展就必须融入新媒体市场。
新技术新媒体铺出了“新跑道”,新跑道上又该跑什么新内容,看新内容的观众又该是谁?电视节“白玉兰”论坛将讨论电视栏目产业化,以及产业链新布局。而其中一个活动项目——大学生电视节将公布大学生采制的年轻人群收视报告,用新生代视角回答电视如何定位的问题。
不过,再次“定位”并不是用新技术、新内容全面“格式化”传统电视。去年凭借《媳妇的美好时代》获得“白玉兰”奖最佳编剧奖的王丽萍,将在电视节期间飞赴韩国亚洲编剧大会。亚洲编剧同行请走王丽萍,一来是认可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品质,想通过白玉兰得主了解中国的电视剧创作;二来是亚洲文化同源,寻找平凡人的“美好时代”,依旧是电视媒体最为关注的主题。
捆绑新技术,尝试新模式,通过上海电视节汇集的信息和创意,将为电视这一传统媒体的定位更新提供思路。不过,无论技术和产业如何“升级”,电视作为“客厅媒体”,始终需要“快慢兼顾”:一方面为新锐创造机会,让年轻人有表达和表现的空间;另一方面让传统观众吃过晚饭,一如既往地在“家长里短”中享受时光。犀利的、温暖的,最终都应该是快乐积极的。毕竟,电视技术和产业的服务对象,始终是文化和人。本报记者 王磊
(责编: su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