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划/新浪娱乐策划组 文/刘杨 天虹
胡玫的金字招牌,确保了开天的气势;150多位知名演员的加盟,厚重了辟地的分量,《开天辟地》,号称电视剧版《建党伟业》的历史大故事,女人的硬气视角,纵使有很多不完美,仍然有许多可表之处。
大历史:剧版“建党伟业”的全伸展
群星荟萃的演员选择,让《开天辟地》开拍之初,便被冠上了电视剧版《建党伟业》的称呼,对比电影《建党伟业》,《开天辟地》错开了五四运动,把历史延长到秋收起义,直接跳过《建党伟业》中最为混乱的军阀混战史,更为明确和直接点题。
开天:气势打造大氛围
胡玫是中国女导演中,毫无争议的最大气的一位,她能够拍出让人忽略掉性别的历史大剧,能够让自己的电视剧兼备男人的硬气与女性的柔媚,能够毫无为难的把握历史大剧,因此《开天辟地》在她的执导中,再现了浑厚与大气,历史大氛围做得十足。此外《开天辟地》也很善于使用悬念营造故事气氛,几个人物出场都是在旁人口中做层层铺垫,故意真人不露相的引发观众好奇心。几次人物出场都是以追捕、监狱为道具,更突出了当时那个险恶环境中的紧张感。胡玫的作品总是范文一样的规矩,不在构架上做什么花哨,脉络清晰明确,从南陈北李,引出周恩来与毛泽东,然后从孙中山,引出蒋介石的发迹,或明或暗,都用对比来表现人物特性。陈独秀的狂放和李大钊的内敛,周恩来的西服与毛泽东的长衫,孙中山的忠厚与蒋介石的钻营,无不暗示了每个人物各自性格与宿命的特征。细节的苛刻也是让《开天辟地》更加真实可信的细微之处,尽量还原历史,不戏说不轻薄,让《开天辟地》在年代感上,也做足了文章。
辟地:群星营造大悲壮
100多位明星的加盟是《开天辟地》亮点所在,老中青三代搭戏大有可看之处,王诗槐的陈独秀先声夺人,陈建斌的李大钊颇多争议,黄海冰打造偶像版毛泽东,靳东挑战明星版周恩来,张萌再现温柔型杨开慧,龚洁创新美丽版邓颖超,赵立新版的蒋介石对戏卢奇版孙中山毫不逊色,蒋勤勤版的宋庆龄和汤灿版的宋美龄诠释姐妹情仇和国家恩怨。和《建党伟业》一样,观众在欣赏《开天辟地》的时候也是数着个数的找明星,时不时便出现一个熟悉的面孔,令人意外惊喜一次。除此之外,大气而周全的故事也给曾经无数被遗忘的历史风云人物以还原,很多不为人知的趣闻轶事也都在《开天辟地》中重见天日,大胆披露给人以新鲜感。李大钊扮演车夫惟妙惟肖,护送陈独秀一段有如谍战故事;陈独秀拉过棉被做党旗,张扬而激情尽显;张若茗不畏牢狱之灾,却终于在情感与思想与革命渐行渐远;陈延年与父亲陈独秀的政治观点争鸣,两人性格摩擦;邓颖超在白色恐怖中不幸流产,失去生育能力造成终生遗憾;八一起义的仓促与反复,功过客观体现。群星闪烁中,观众看到新鲜的伟人面孔与新鲜的故事细节,与新鲜感中重新去体会那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乱世年代,年轻人的梦想与悲壮。
人物史:另辟蹊径的历史解读方式
偶像化确保了还原伟人青葱岁月的真实感,但是又难免有陷入娱乐化的嫌疑,用明星来吸引眼球,是否重颜而轻内涵,也是红色偶像剧的争议焦点。在这点上,《开天辟地》对于演员的取舍有了自己的新做法,如果说时下大多红剧采用大致形似做为打破传统拘束的突破口,那么《开天辟地》则更进一步,大胆启用了更多“不像”的演员,直接放弃“形似”而求“神似”,于是,观众可以看到完全没有发际线要求的陈独秀,偏瘦的小眼睛李大钊,路人甲类型的蒋介石,但是,在一个浑然的大故事面前,演员的颜是否相似,反而成了次要问题,《开天辟地》用底气去打造自己需要的历史伟人们,创造出不少史上之最的人物造型。
最没乡土气的毛泽东
黄海冰版的毛泽东,未必是史上最漂亮的毛泽东,但肯定是最洋气的毛泽东。无论是谷智鑫,还是刘烨,都要突出毛泽东身上的那份乡土气,但是黄海冰在这点上,先天就没土气的资本,而且也丝毫没有刻意表现土气的一面,相反,长衫穿的从容,演讲起来慷慨激昂,黄海冰在剧中更努力突出的是一个有魄力的领导者。看到黄海冰版的少年毛泽东,会联想到唐国强版的中年毛泽东,蹙起的眉头,微眯起来的眼睛,包括激动的态度,有颇有相通之处。
最温柔细腻的杨开慧
随着杨开慧手稿的发现,人们对这个曾经面目模糊的女子有了另一面的认识,她的邻家小妹的天真,与不加掩饰的崇拜,俨然青春与爱情的化身,成为新一代红色言情剧超级偶像,她和毛泽东的爱情戏,也成为红剧中非常乐于加入的调味剂。也许因为《开天辟地》中直接表现的是杨开慧与毛泽东水到渠成的婚姻部分,因此少了对初恋情感的细腻描绘,张萌版的杨开慧,和惯常的杨开慧角色诠释相比,更多了一些成熟气息,更多表现为一个不多言不多语的温婉知识分子女性,即便在做着在当时算得上惊世骇俗之事的时候,也是温文尔雅,丝毫没有激进态度。
最谨慎本分的周恩来
靳东扮演的周恩来,在角色宣布之日起,便颇有争议,事实上,观众对周恩来角色的选择,远远比毛泽东更为挑剔,因为这是国人心目中真正的偶像明星级别人物,要漂亮又要英气,要气质又要魅力,这对任何一个年轻演员来说,几乎都是难以做到的。靳东最后选择的是低调处理人物,强调这个人物斯文与领袖的气质,而放弃了周恩来豪放与激情的另一面。这种中庸取舍的结果是他扮演的周恩来魅力有限,但没有差错。《开天辟地》中大胆描绘了周恩来饰演女角的轶闻,无疾而终的初恋,与邓颖超一生至死不渝的爱情,给观众在故事方面弥补了更多人性化的魅力周恩来。
最复杂悲情的陈独秀
看到久违的王诗槐扮演陈独秀,就知道陈独秀即将主宰《开天辟地》的前半篇,这是剧组舍弃了陈独秀外表特征,而直接要用演技来征服观众的一个尝试,而王诗槐的演技对这个角色而言,可以说是有着成败关键的分量。事实证明,老戏骨从来不会令人失望,从一开始陈独秀这个人物的性格与锋芒便被王诗槐演得淋漓尽致,他“疯癫的理想主义”的激情一面,他从先锋到保守的矛盾痛苦,他最终孤家寡人的落寞,《开天辟地》给了这个争议人物全面的描写和客观的点评,而王诗槐身体力行地演出了可信服的人物观点评判。
最深藏不漏的李大钊
李大钊的平头与大胡子让他成为历史人物中比较容易找到特型演员的角色,但是《开天辟地》中却把这个人物交给了陈建斌——一个脸型与气质完全不像李大钊的演员,即便安上了一把大胡子,仍然看得出明显差别。而且,与传统印象中的李大钊相比,陈建斌版更增加了一些冷静。观众心目中的李大钊,是个外表忠厚乃至憨厚的学者型人物,在生活中低调而质朴,在运动中激进而慨然。但是《开天辟地》中的李大钊则似乎更多体现着身为一个策划者的筹谋心机。
虚构史:总有一种尝试叫融合
即便《开天辟地》宣称要按照历史来拍,它毕竟是部要求可观性的电视剧,于是总体尊重历史的态度确定后,《开天辟地》的整个构架历史的大框完成后,细节上电视剧进行了一些巧妙的移花接木,或为了剧情更为紧张,或为了尊重人物隐晦,将历史做手术,细微之处做些微调和切割,这样讲故事与历史就切实地融合在一起,甚至带了一点隐秘的趣味点。
故事:总有一种变化叫错位
《开天辟地》中最擅长使用的虚实结合,便是把一段历史逸事转换时空,错位到自己需要的时间与地点。例如它的开篇便讲述陈独秀北上(顺便的——还引用了一个《读者》中的饼干老段子),在车站李大钊出场,以一种非常特工的方式救陈独秀于危难之中。李大钊扮车夫救陈独秀一段确有其事,但是为了故事紧凑,《开天辟地》中使用乾坤大挪移,将陈独秀被捕后软禁在北平,改为主动北上,把李大钊扮车夫把陈独秀偷运出北京,改为了把陈独秀偷运回北京。目的,是让这两个人的交集戏份更多,用南陈北李打开大事件的引子。
人物:总有一种化名叫隐私
实名制的历史剧中,却偶尔会有虚构人名出现,比如张若名这个人物,在《开天辟地》中,就做了化名处理,改为林若诗。《开天辟地》中对周恩来有很多大胆披露,他的初恋便是其中一则。《开天辟地》中将这段感情从志同道合到分道扬镳描写得非常细腻,但也因为涉及感情隐私,于是采用了化名来表达对本尊的一种尊重态度。而且后来,做为觉悟社成员,剧中基本上都采用了她的化名杉陆,在法国岁月中,和其他人都直呼其名有很大区别。
渲染:有一种细节叫模糊
《开天辟地》中不乏细节上的渲染,有些历史事件,原本模糊,就成了剧中发挥故事的好线索。例如李大钊密送陈独秀去上海,剧中安排在这个过程中确立了共产党的名声。历史上李大钊提议共产党确有其事,但并没有明确的时间和说法,电视剧中将这个名称确认安排在陈独秀与李大钊的共同协商中,并让陈独秀在雪地上把共产党补充为中国共产党,然后扔下树枝,兴奋地仰天长啸,既展现了共产党的来历故事,又体现了陈独秀狂放激情一面,渲染得恰到好处。
遗憾史:瑕不掩瑜然意犹未尽
虽然《开天辟地》算得上今年红剧中的上乘之作,但遗憾也同样存在,在预告片开始的时候,观众便有对言情台词的争议,做为中国历史上最动乱最复杂的乱世之一,过多历史事件的处理和取舍上也难免顾此失彼,甚至个别不必要的抒情还会把故事节奏打乱。也许一部乱世史就是如此的难以完美,让观众在热血沸腾中多少有些小小遗憾。
气势有而节奏面
《开天辟地》几乎集集有热血,段段有高潮,但达到的效果却不尽相同,有很多地方本来很有气势,却总欠奉了一点火候的感觉。特别是几场发动学生与群众的戏,群众演员口号上的有气无力让高潮立刻化为平淡。此外剧中很多地方台词过多,节奏被拉得很慢,因此整个剧被牵扯得略嫌拖沓,不够紧凑。
演员有而演技少
《开天辟地》在电视剧中也算得上超豪华阵容,堪比电影版的《建党伟业》,不过这其中因为角色形象问题起争议的不少,因此诠释上与观众心目中的惯有印象也就有了很大偏差。老戏骨能够撑起整个剧情,不过年轻演员中,很多相比较就明显气场不足,演出来的感觉也缺少革命者的锋芒与热情。特别是年轻故事中必然会有的言情,让很多年轻演员一下子便暴露了只会演言情偶像剧的本色。
台词有而太刻意
《开天辟地》中争议比较大的台词便是言情剧味道,一些桥段因为台词过于套路化,而显得真诚不足模式有余。而且因为这段历史过于混乱繁杂,因此很多事情和很多人不得不借着人物的口中逐一进行介绍,这样就把台词变成了故事旁白,讲述太多与当时事件无关的介绍性内容。这样,也削弱了台词的力度。
(责编: 捷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