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由胡玫执导的电视剧《开天辟地》正在央视一套播出,该剧反映了1921年至1927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那段历史,中共建党、国共合作、黄埔建校、中山舰事件、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在剧中一一展现。这一时期正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初期阶段,中国共产党未来的领袖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等人都还是年轻的探索者,《开天辟地》重点塑造的也正是这一批年轻人求索、挣扎与奋进的历程。
该剧由黄海冰、张萌、靳东、龚洁、陈建斌、蒋勤勤、卢奇等主演,日前该剧主创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一一畅谈创作心路。
塑造领袖青年时光
黄海冰扮演的青年毛泽东在外形上相似度很高,青年时代的毛泽东高大帅气,意气风发。剧中有一场戏,毛泽东一行年轻人在大海边,面朝大海,那天他们听到了列宁去世的消息,一起唱起了国际歌,远处的背景风雨交加,海面波涛汹涌,几个年轻人也思绪澎湃。观众在剧中也见到了与以往中年毛主席不同的荧屏形象,一个热血青年的毛泽东。
相对于青年毛泽东的意气风发,剧中的青年周恩来则多了一份理性与儒雅。靳东演的周恩来潇洒英俊,有勇有谋,紧要关头判断时局,直谏孙中山武力镇压广州商团的叛乱,去法国留学组织救国活动,这都诠释了青年周恩来的勇敢和谋略,也让观众领略到周恩来在沉稳老练之外,青年时期干练果断的一面。
展现伟人生活一面
剧中展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陈独秀扯下红被面做党旗的狂放率性、杨开慧拿出结婚用的红盖头绣党旗的温婉知性、周恩来反串女角演出甚至获得梅兰芳的好评等等。此外,该剧还披露了一些历史事件,比如廖仲凯遇刺案件的扑朔迷离、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前因后果等,都带给了观众新鲜感。
不过《开天辟地》与其他同类题材电视剧最大不同,就是展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青年时代的生活。
剧中,既有周恩来从法国托人带给邓颖超八音盒的浪漫,也有毛泽东为杨开慧写“枕上诗”的情意,同时又有生活困顿的毛泽东不能和妻子举办婚礼的辛酸,以及周恩来战场上受伤与邓颖超在废墟中深情相拥的苦楚,这些刻画也完整再现了伟人青年时期在革命工作之外的生活现状。
■ 主演说戏
不去“演”青年毛泽东
口述:黄海冰(毛泽东扮演者)
在出演《开天辟地》前,我曾在电影《同心》中塑造过毛泽东。不过,《同心》中的毛泽东已是人到中年,更接近于人们心中那个头戴八角帽、指点江山的领袖形象。《开天辟地》中的青年毛泽东,还不是大多数人印象中“挥斥方遒”的伟人形象,而是一位充满理想、一心想要救国救亡的热血青年。和当时很多青年人一样,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推翻旧政权。
在拍摄准备阶段,我搜集了不少资料,包括关于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文字资料、影像资料。我看了一些关于青年毛泽东的传记和描述,也关注了不少对于邓小平、周恩来等人物的回忆录,在其中得到不少对表演有助益的东西。
拍摄时胡玫导演跟我说,让我尽量不要演,比如有一段时间我习惯插着腰演戏,导演就让我把手放下来,她对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还原出一个年轻人的生活状态。
这次《开天辟地》拿出不少篇幅来刻画毛、杨之间的爱情,表现伟人为了多数人的利益放弃了感情,伟人的形象因此更加饱满丰富,也更加立体感人。
杨开慧让人相信爱情
口述:张萌(杨开慧扮演者)
接到角色前,我对杨开慧不是特别熟悉,只是知道她是毛主席的第一任夫人。我再进一步去查她的资料时,发现这个女人真的太伟大了,她是我所饰演的最美丽的角色。
当军阀把杨开慧抓住的时候,跟她说,如果你想不死,可以在报纸上面发一个声明,说跟毛泽东解除婚约就可以,杨开慧说,让我跟他解除婚约,除非海枯石烂。杨开慧抱着毛岸英说,岸英,如果有一天见到你父亲,告诉他,妈妈没有做过对不起你的事情。
杨开慧在生前对于毛泽东有一点点小崇拜,所以我觉得她的爱情是很美好的,她用一生去呵护她的这段爱情。杨开慧都没有上过花轿,也没有新房,没有仪式,而且洞房花烛夜还是毛泽东在开会,杨开慧趴在桌子上睡着了,都是很忘我的爱情。就是这些事情感动了我,杨开慧对我的影响,让我更加相信爱情,更加觉得原来世界上这样的爱情是可以经得起海枯石烂,经得起生命考验的。
塑造周恩来要抓神韵
口述:靳东(周恩来扮演者)
以往影视作品中周恩来的形象都是大家熟悉的总理形象,《开天辟地》则是表现周恩来22岁到29岁这个阶段。其实周总理年轻时就特别消瘦,也挺帅的,那时候他的眉毛不像老年时那么粗,头发背过去。我查看总理的资料,菊花头,烫的,要么特别短,要么特别斜,有时候穿长衫,要么小西装,西装肩膀上都往里收的状态。很难说1920年到1927年,总理的形象是统一的,他的思想和思维处在不停的变化当中,他在摸索,找到自己认为可以拯救中华民族的道路的途中,不停地在变。就像人的容颜也是一样,人的容颜一定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改变。
其实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不像这些伟人的年轻演员塑造这些角色,我觉得这将是一个必然,不像最初完全去找特型演员来演,比如谁长得像毛泽东,谁长得像周恩来。就像我们这次强调的,我们甚至就可以把形似放掉,我们就去找他的神韵。
邓颖超有“混合”气质
口述:龚洁(邓颖超扮演者)
胡玫导演把角色交给我时,所有人都觉得我其实跟她外形上有很大的差异,长得不像。我一开始也没什么信心,自己就上网找了很多邓颖超的资料,包括看了她的纪录片,从她的生平,她跟周恩来的感情故事,一直到她老年,很全方位地了解了她。
大家以往的印象当中或者影视剧当中表现的邓颖超都是以中年时期为主,所以大家脑海中形成的形象就是邓妈妈、邓大姐的形象,给人的感觉是很和蔼,很亲切的形象。但是我们这部戏当中,更多是诠释青年时代,从16岁到23岁这个阶段。她跟我们是同龄人,所以她身上带有年轻人的激情,性格中有对革命信念的坚定,同时又在气质上有一些女性的温婉。
邓颖超和周恩来的爱情属于比较含蓄的那种。周恩来去欧洲留学时,给邓颖超写了一百多封信,表达感情,但信中言辞并不直白,都是写一些在国外接受比较先进的思想,在交流中,顺带着传递出爱慕之情。
C04-C06版采写/本报记者 刘玮
■ 导演专访
作为导演,胡玫接受记者采访时不仅讲了演员们的艰辛故事、有趣花絮,还谈到了自己接下《开天辟地》的根源:“我本人崇拜毛泽东,从小听父母讲过很多革命故事。”虽然有更多的细节需要去专注,虽然担心自己可能会表现得不够好,但胡玫依然满腔热情地去面对。
统筹 把一百多人的表演观念统一
新京报:这部剧涉及了大量党史素材,不太熟的观众看起来会不会有些吃力?
胡玫:如果没有历史知识,可能还真是看不懂。但是懂党史的人都说好。涉及的面太广了,所以可能会有一些碎。
新京报:拍的时候是希望把它拍成一部“党史教科书”吗?
胡玫:拍的时候我觉得剧本特别不像党史教科书,特别好看,编剧会编戏,抓人。后来随着拍摄的推进,我们开始学习和调研,觉得好多地方不宜用故事的方式表现。比如,原剧本中有周恩来和他前女友林若诗的戏,挺好看的,也是真人真事,但拍的时候,觉得大篇幅地表现这段故事不妥———众所周知,周恩来和邓颖超付出了毕生心血,如果不去讲述他们之间的爱情而去揪着过去的一点点隐私去放大,是不公平的。
随着创作人员对党史的进入和了解,我们对剧情的取舍越来越严谨了。最后呈现给电视观众的作品,应该说不是一个教科书,中间还是有很多戏剧化的故事,但相对于一般电视剧来讲,更偏重于史实,偏重于1920-1927年间,历史人物在建党过程中更加准确的个人作用。如果说有些地方观众看不懂,还是我驾驭这种题材的水平有限吧。尤其是在CCTV-1播,就要更考究些。
新京报:你在之前的发布会上说这次对演员选择很得意,具体是指哪些方面?
胡玫:我得意的是,算是比较走运。今年有多少演员、多少戏都是建党的题材,那些比较有条件、像领袖人物、有表演功底、年龄合适的,凑齐很难。我很走运,170个人,比较有戏份的是130个人,能把他们参差不齐的表演观念统一到一个表演路子上来,本身就不太容易。
新京报:在造型上是不是需要下很大工夫?
胡玫:我们的造型师是个年轻人,非常大胆和纯熟,人物造型图就画了上千张,把一个个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对照历史资料,尽可能还原。这东西不好量化,就是一个感觉。这拨演员既具备表演实力又具备想象空间的,男演员里老中青三代都有。但女演员我们不太考虑像不像。
演员 黄海冰“藏拙” 卢奇是自荐
新京报:剧中靳东扮演的周恩来和大家印象中周总理稳重儒雅的形象不太一样,还有很多意气的时候?
胡玫:靳东在舞台上是扮演过毛泽东的,他大体的轮廓不错。一个人性格的形成离不开他的经历,周恩来上黄埔时真的是意气风发、热血青年,后来经过那么多政治斗争、运动后,定型成比较儒雅的总理形象。我们突出的是:他们都曾经年轻过。首先是还原到人本,再说他们的思想和追求。周恩来那个时候很活跃,男扮女装啊,还有文艺青年的气质,这可能不同于以往电视剧对周恩来的塑造。
新京报:大家对黄海冰扮演的毛泽东认可度很高,他是怎样做到的?
胡玫:我听到的评价是:黄海冰是演得最好的毛泽东。他的毛病就是太放松,老跟你开玩笑,没正经,我都替他捏把汗。接触下来才发现,他心理压力非常大。剧组有个党史专家,结果俩人成了朋友,他走到哪儿专家就跟到哪儿,帮他看着。一个月后,我对他非常放心了。
他很用功,从来不拿剧本,三百多场戏,台词最多,但烂熟于心。他经常夜里一两点回去,早晨六七点钟又开始化妆。这个演员很会“藏拙”呀,私下里很较劲。
新京报:蒋勤勤最初扮演宋庆龄时让她戴牙套,是出于什么考虑?
胡玫:我们看宋庆龄的照片,她的嘴唇比较厚,所以让蒋勤勤戴牙套。但蒋勤勤演着演着比较有负担,最后还是给她拿下来了。我特别在意演员的表演心态,演员在我的剧组演戏,我一定要让他们觉得特别舒服。
新京报:卢奇以前是扮演邓小平的演员,这次怎么想到让他扮演孙中山的?
胡玫:演员本来就是可以塑造各种人物的,演孙中山也是他自己提出来的。当时我们把卢奇的各个角度都拿出来,发现有些角度是不能拍的———我们都做过研究。所以拍他的戏会慢一点,稍不留意就像邓小平了。
新京报:在拍摄中,有演员换角色之类的事情吗?
胡玫:我不太在意演员之前演过什么戏,所以我也界定不了一个演员是不是“明星”。和他们聊了就知道这个人行不行。
剧中演汪精卫的于毅,穿得很年轻就来见我了,当时我定了他演一个一直跟着毛泽东的小武生。选汪精卫很难,他是民国四大美男子,漂亮风流,但同时又是个政治家,脸上基本没表情———他亦正亦邪,不是随便一个演员就能演。拍摄中我们发现于毅的戏很好,小武生很好找,所以就把于毅调成了汪精卫。
缘由 对这种题材有很真实的敬畏
新京报:现在影视剧似乎都不爱用特型演员而喜欢用明星来扮演领袖人物,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胡玫:大家都说不用特型演员,但还是不能太离谱,总不能让刘德华演毛泽东吧?“像不像”始终是很重要的参考条件。
新京报:在外形上是否相像,是不是对一个演员的自信心也有很大影响?
胡玫:造型对演员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点,如果造型给他力量,他就会变得非常自信。演员在剧组会每天拿着照片找感觉。所以我会要求所有的造型部门都为演员服务,比如,演员说周恩来的领子是圆领不是尖领,造型部门把领子改过来之后,演员高兴极了,很快获得一种释然感。
新京报:对于一个导演来说,拍摄这种类型的作品,是不是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在这类细节上,可以发挥的空间会比较小?
胡玫:这些对导演来说确实也是个负担。不能说像拍《乔家大院》一样,乔致庸在屋顶上翻跟斗都没事,因为没有人知道乔致庸是什么样子的。
新京报:拍摄《开天辟地》对你来说,算是一种“命题作文”吗?
胡玫:我是带着很大的创作热情进的这个剧组。我本人崇拜毛泽东,从小听父母讲过很多革命故事———我妈是唱民歌的演员,经常去前线,很多战士会跟她们说,再给我们唱一首歌吧,不知道这次听完之后还有没有机会再听了。所以我对拍摄这种题材有很真实的敬畏,我怕水平不到驾驭这种历史伟人题材。
其实我很想做这件事,但这么多年来真的不敢做。还得亏是拍毛泽东年轻的时候,(塑造)他年纪大些的时候,我就更怕驾驭不了了。
(责编: Zane)